高郵因中國最早的郵驛而得名
1995年,正值抗日戰(zhàn)爭勝利50周年,我?guī)ьI三名記者,在華東地區(qū)采訪一個多月,走訪抗戰(zhàn)老兵和重大戰(zhàn)役遺址。當時沒有高速,桑塔納走的是省道或縣級、村級公路,風里來雨里去,車子臟得像只面拖蟹,但我們精神飽滿,意氣風發(fā)。高郵是其中的一站,我們逗留了兩天。
25年前的高郵與大多數江南小城一樣,安謐,古樸,滿眼是青磚黛瓦的平房,市河里的碧水倒映著白云,靜靜流淌。當地老人告訴我:侵華日軍的馬隊闖入高郵城后,發(fā)現道路兩旁的房屋很低矮,馬背上的日軍無法看清屋檐下的動靜,唯恐遭到游擊隊的伏擊,就將沿街面的房屋統(tǒng)統(tǒng)劈去兩檁,致使現在看到的房子都是前高后低的模樣。
前不久重訪高郵,盡管有心理準備,但眼前的繁華景象仍讓我大吃一驚,高樓如雨后春筍一般聳起,但小巷深處的老房子也保留了不少,迎風招展的晾曬衣服、臥著吐舌頭的大黃狗、盛開的月季花……大媽大叔在家門口喝茶閑聊,不緊不慢的生活場景相當溫馨。車行至主干道十字路口,一組驛使送信的雕塑讓我的思緒一下子穿越千年。
高郵在中國歷史上雖然一直低調,但我們不能忘記的細節(jié)實在太多。公元前223年,秦滅楚后,秦國的嬴政立即下令在淮南“筑高臺、置郵亭”,從此成為南北郵路上重要的一站。高郵因為地勢較高,像一只倒扣的缽盂,后人又將它稱為盂城。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使高郵成為世界遺產城市,后來又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鎮(zhèn)國寺唐代磚塔。
原高郵縣副縣長、高郵市政協主席朱延慶先生告訴我:高郵是大運河沿線一座具有悠久歷史和豐富文化遺存的城市,在大運河沿線的58處遺產點中,高郵有3處,其中盂城驛、高郵明清運河故道是高郵獨有的,淮揚運河主線縱貫高郵南北共43.6公里。
盂城驛是高郵的城市名片。盂城驛坐落在南門大街的南端,大運河東側。在大運河畔有一座根據史料重建的秦郵亭,向東走幾百米就到了盂城驛。高郵驛站在戰(zhàn)國后期已建成,后來歷朝歷代都有,特別在明代,洪武帝朱元璋對驛站格外重視,下詔中書省對驛傳要“務中存恤”,“沿河(大運河)州縣有驛遞者,悉免其民雜役”,促進了中國的郵驛事業(yè)。因此高郵在明洪武八年(1375)建立了盂城驛,成為大運河沿線非常重要的一站,甚至承接了轉運犯人的責任。后來驛站屢毀屢建,進入民國年后這個“老古董”基本休克,1949年后被政府機關占用,無意間保留下來,直到1985年在一次文物普查中被發(fā)現。經過修復后再現歷史風貌,但規(guī)格上已大大縮小,僅為原址的八分之一,不少館舍都無法復原。不過我們還是大致欣賞到了明代盂城驛的原始格局,包括駐節(jié)堂、庫房、鼓樓、馬神廟等。更可慶幸的是庭院和廳堂內鋪的石板都是原物,歷經磨洗,光可鑒人,而且碎裂成哥窯一般,滄桑感滿滿的。
盂城驛是迄今為止全國保存得最完好、規(guī)模最大的古代驛站,是1996年獲批的國家文保單位。
在高郵的短短三天里,我們還踏訪了運河故道、鎮(zhèn)國寺、文游臺、凈土寺塔、王氏故居以及汪曾祺紀念館等景點,穿越古今,追懷先賢。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讀到汪曾祺先生的小說和散文,那些優(yōu)美的文字與傷感的故事,猶如在我的頭頂打開了一扇天窗,讓我看見了燦爛而奇譎的星河。同時也知道他對故鄉(xiāng)高郵的感情至深,對故鄉(xiāng)的風味也念念不忘。也因為汪老的文章,我對高郵的咸鴨蛋、草爐餅、界首茶干、汪豆腐、炒米和焦屑、咸菜茨菰湯、虎頭鯊、昂嗤魚……就格外注意起來。對了,還有“鵽”,一種類似鳩的野味。
汪老這樣寫道:“我在小說《異秉》里提到王二的熏燒攤子上,春天,賣一種叫做‘鵽的野味。鵽這種東西我在別處沒看見過?!z這個字很多人也不認得。多數字典里不收?!掇o?!防锏褂羞@個字,標音為(duo又讀zhua)。zhua與我鄉(xiāng)讀音較近,但我們那里是讀入聲的,這只有用國際音標才標得出來?!覀兡抢锏涅z卻是水鳥,嘴長,腿也長?!z肉極細,非常香。我一輩子沒有吃過比鵽更香的野味?!?/p>
朱延慶先生曾任高郵師范學校校長,所以我更愿意叫他“朱校長”。上世紀八十年代他曾三次接待還鄉(xiāng)探親的汪老,兩人結下了深厚友情,至今還珍藏著十幾通汪老給他的親筆信。他說:“汪老寫到的那種野味,在縣志里也有記載,到了春天才能見到,所以也叫‘桃花鵽,過了春天就無影無蹤了,民間傳說是鉆到水下變了田鼠。其實它是一種候鳥,高郵多湖泊港汊,水草豐滿,歷來是候鳥遷徙的中轉站。鵽比鵪鶉還要小些,嘴長、腿細、胸大,毛色是綠的,很漂亮。老百姓逮到后一般鹵制,味道鮮美,連骨頭也能吮出鮮味來。因為鵽的外貌有點另類,所以高郵人譏諷一個人不夠端正、不夠敞亮,就說‘你這個人太鵽了或者‘此人鵽相”。
鵽不屬于國家保護動物,高郵郊區(qū)的農民還是有機會吃到的。高郵市內有好幾家飯店在做“汪氏家宴”,其中就有一道鹵桃花鵽,但不能保證每天供應。而一般小飯店里賣的這道菜,大多是用鹵鵪鶉李代桃僵,外人糊里糊涂的也吃不出來。
此次重游高郵,還有一個愿望就是品嘗汪曾祺在文章里寫到的幾款故鄉(xiāng)風味。汪曾祺19歲那年離開家鄉(xiāng)闖蕩世界,他筆下的高郵美食都是在此前吃過或聽說的,也成為他打開故鄉(xiāng)記憶的鑰匙。今天,這些鄉(xiāng)土氣息濃郁的美食,就成了汪老留在人世間的影子。
第一天下午,我們先去參觀于兩個月前剛剛開放的汪曾祺紀念館。在館里陳列的數十種汪曾祺作品集中,關于美食的專集最多。汪老的美食文章我看也就三十多篇,這些年來被大大小小出版社洗牌重組,編成不同畫風的專集,估計不少于二十種,這是否過度開發(fā)啦?當然,汪老撰的美食散文別開生面,清雅雋永,對故鄉(xiāng)的風物與人情世故傾注了深厚的感情。高郵將汪曾祺打造成城市文化名片,對當地旅游與美食推廣相當給力?!案粼鞯拿牢钠穱L美食”,成了一個頗具誘惑力的口號。
汪曾祺小說《異秉》中“王二子熏燒”的傳人。攝影/ 沈嘉祿
蒲包肉。攝影/ 沈嘉祿
蒲包肉未蛻蒲包之前的模樣。攝影/ 沈嘉祿
與紀念館隔著一條馬路有一家單開間門面的熟食鋪,名叫“二子蒲包肉”。直覺告訴我可能有故事。走近一看果然,發(fā)售貨品的玻璃窗口下面有一塊綠色的廣告牌,上面赫然寫著“汪曾祺小說《異秉》中王二子熏燒有傳人”。推門而入,正忙著在案板上切蒲包肉發(fā)售的女店主很客氣地招呼我們,介紹起她家與《異秉》的淵源,原來她就是王二的孫女王正軍,小說中的王二熏燒鋪確有其人其事啊!
汪老在他的小說《異秉》里這樣寫道:“王二擺在保全堂的熏燒攤子,除了回鹵豆腐干之外,主要是牛肉、蒲包肉和豬頭肉?!睂ζ寻庖灿性敿毥榻B:“是用一個三寸來長,直徑寸半的蒲包,里面襯上豆腐皮,塞滿了加了粉子的碎肉,封口,攔腰用一道麻繩系緊,成一個葫蘆形。煮熟以后倒出來,也是一個帶有蒲包印跡的葫蘆,切成片很香?!?/p>
現在,蒲包肉依然是舊時模樣。王正軍告訴我,用優(yōu)質豬腿肉,按肥瘦八二比例投料,切成骰子丁,加鹽、糖、蔥、姜、胡椒和適量淀粉等拌勻上勁,填入小蒲包后攔腰系繩,入大鍋中以原鹵煮熟,蛻出蒲包后晾涼,色澤微微粉紅,表面留有蒲包的鮮明印跡——頗具古風,稱分量后切片出售,合著每只4元左右,作為下酒小菜它深受當地民眾的歡迎。
那天晚上我們在飯店就品嘗到了蒲包肉,味道清雋雅潔,有點像小時候吃過難忘的午餐肉。如果再研發(fā)幾種味型,比如香辣、椒麻、蒜香、咖喱等,顧客的選擇余地就大了。
在高郵的小街上,還能看到一些“熏燒攤子”,賣豬頭肉、鹽水鴨、鹽牛肉等,蒲包肉也是不可少的,攤主的神態(tài)讓我想起《異秉》里的王二。
說到蒲包我又想起了蒲菜,這也是汪老寫到的鄉(xiāng)味,取蒲草深植于水下長達一尺的根莖入菜。但此物非常嬌嫩,經不起長途運輸,又受制于時令,高郵以外的地方不常見。前幾年我在上海某賓館舉辦的江蘇美食節(jié)上吃到了蝦米炒蒲菜和奶湯煨蒲菜,脆嫩微甘,至今思之,齒頰生香。
界首茶干。攝影/ 沈嘉祿
汪曾祺在《豆腐》一文里寫到了一款汪豆腐:“汪豆腐好像是我的家鄉(xiāng)菜。豆腐切成指甲蓋大的小薄片,推入蝦籽醬油湯中,滾幾開,勾薄芡,盛大碗中,澆一勺熟豬油,即得。”
這次我們在高郵也吃到了,正式名字叫“周巷汪豆腐”,周巷是高郵北邊的一個鄉(xiāng)鎮(zhèn),現已并入臨澤鎮(zhèn)。在汪曾祺紀念館里說成因為汪曾祺寫文章提及的原因,這款豆腐就叫“汪豆腐”,那是牽強附會。據國家級烹飪大師徐鶴峰先生說,此處的“汪”,指的是一種烹飪技法,或者是成菜的視覺效果。前者特指將豆腐托在手掌上用刀跟“汪”碎,動作要快,指甲蓋大小的豆腐被“汪”得又薄又扁,下鍋后容易入味。后者指成菜后的外觀要求,熟豬油漫向碗的內圈,“汪”成一條難以察覺的明亮邊緣。
汪豆腐的主料是豆腐和豬血,烹制中要用到葷素兩種油,還要加油渣、開洋、香菇丁、火腿腸丁等輔料增香提鮮。燒沸后分兩次勾芡,用勺子順時針輕輕攪動,以保持豆腐不碎不糊。汪豆腐確實好吃,我連進兩小碗,意猶未盡。
喜出望外的是酒店還為我們配了剛剛出爐的草爐餅。酥皮,表面沾滿白芝麻,中空是豬油蔥珠餡,像我們平時吃的蟹殼黃,但色澤更淺一些,松脆噴香。一口草爐餅,一口汪豆腐,妙不可言。
不由得想起了張愛玲,她在常德公寓住的時候,聽到樓下有小販叫賣草爐餅,食指大動,幾天后她姑媽叫傭人買了一塊給她品嘗,她覺得味道一般,又以為草爐餅三個字可能寫作“炒爐餅”。數十年后在大洋彼岸讀到汪老的小說《八千歲》,恍然大悟,但此時她已經吃不到草爐餅了。
此外,我們還吃到了界首茶干、燙干絲、紅燒虎頭鯊——汪曾祺似乎更喜歡虎頭鯊汆湯吧。界首茶干也是高郵的名物,界首是江蘇高郵正北的一個古鎮(zhèn),界首茶干作為一道佳肴,已經有二三百年的歷史,據說清代乾隆時期,界首茶干曾作為貢品每年要呈進京城。
界首茶干用里下河地區(qū)所產的黃豆為原料,經過運河水的浸泡一夜后,用石磨磨成漿水,然后用古法濾漿、燒漿、點鹵、灌包壓制……就是灌入用蒲草編制蒲包壓緊,確保界首茶干有水生植物特有的清香。界首茶干可空口吃,是汪老由衷贊美的佐茶妙品,我們吃到的是經廚師開成兩片后加雞湯煨制的半湯菜,清雅鮮美,不失咬勁。
還有一道名菜叫金絲魚片,金絲魚就是黃顙魚,上海人也稱昂嗤魚,因為此魚離水后會發(fā)出“昂嗤昂嗤”的叫聲。每年春秋兩季上市,又因為它肉質細嫩,嘴邊有兩根金絲樣的硬須,人稱“尤須”。昂嗤魚肉質鮮美,尤其是鰓邊兩塊蒜瓣子肉,鮮嫩異常,汪老在飯局上經常將蒜瓣子肉搛下來給同桌的女士吃。廚師做一盤金絲魚片需要十幾條昂嗤魚,每條昂嗤魚只能批出兩瓣柳葉狀的魚肉,上漿后滑炒,加青椒、洋蔥、筍片等輔料,略施薄鹽、勾玻璃芡,再滴少許明油,一個大翻身后裝盤。成菜金玉相間,色澤淡雅,嫩滑鮮美,格調高雅。上海弄堂人家一般用咸菜、豆腐來加持昂嗤魚,味道總也不錯,但與高郵的金絲魚片一比,顯然太“農家樂”啦。不過也有遺憾,金絲魚片不見魚頭,當然也沒有蒜瓣子肉,汪老若在世的話,叫他如何照顧同桌的美眉呢?
汪老愛逛菜市場,在菜市場里他挑選食材,感受時序變化,也在體察世間百態(tài),所以他的作品中彌漫著人間煙火。
高郵為水鄉(xiāng)平原,高郵湖為江蘇第三大湖、中國第六大淡水湖,依傍著寬闊的京杭大運河,數百條河流交錯有致,淡水漁業(yè)資源非常豐富,有銀魚、鯉魚、青魚、草魚、白魚、鱔魚和高郵蟹、青蝦等63種。成網的河渠、成片的蕩灘,也為發(fā)展淡水養(yǎng)殖提供了優(yōu)越條件,麻鴨、鵝是全國出名的良種家禽,羅氏沼蝦的養(yǎng)殖產量占全國一半以上,我們在飯店里吃到的清炒蝦仁,個頭大,彈性足,基本上都產自高郵。高郵湖的大閘蟹也是非常鮮美的,秋風乍起,桂子飄香,不少蟹販子便在高郵湖邊大量采購大閘蟹,運到陽澄湖邊上銷售。
一大早,我們走出酒店去小街尋找民間小吃,紅湯小餛飩是不能不吃的。皮薄餡足,還加了大量的豬油和來自越南的黑胡椒,真是太好吃了!紅湯陽春面也很好吃,餃面類似粵港小館子里的云吞面,是小餛飩與陽春面的合體。
汪老寫到的家鄉(xiāng)美味或自已“首創(chuàng)”的菜肴中還有咸菜茨菰湯、拌馬蘭頭、朱砂豆腐、開洋煨蘿卜以及“嚼之聲動十里人”的油條揣占肉,因為時間或季節(jié)關系,沒能吃到。留個遺憾,成為下次重訪高郵的理由。
周巷汪豆腐。攝影/ 沈嘉祿
朱校長對我說:“汪老在家里做好了菜,每樣都嘗兩筷,接著就只顧喝酒、抽煙、喝茶,做菜成了他的一大樂趣。汪老認為做菜的樂趣第一是買菜。我有幾次打電話給他,他不在,他老伴施老太接的電話:曾祺買菜去啦!汪老愛逛菜市場,在菜市場里他挑選食材,感受時序變化,也在體察世間百態(tài),所以他的作品中彌漫著人間煙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