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亞楠
(首都師范大學,北京市,100000)
轉心瓶是清代常見的瓶式之一,為御用的陳設瓷器。邵蟄民撰《增補古今瓷器源流考》記:“清瓷至乾隆而極盛,器式之多亦莫與倫比”。器型創(chuàng)新層出不窮,尤以轉心瓶最為匠心獨具,其制作充分展示了清代制瓷技術的巔峰水平。
清乾隆時期國力空前強盛,經(jīng)濟高度繁榮,各種工藝發(fā)展訊速,其制瓷工藝水平達巔峰。乾隆二年(1737年):“唐英奏準淮關嬴余項下每年留銀三萬兩為景德榛御窯燒造費用?!鞭D心瓶即為這一時代背景之下的產(chǎn)物,其工藝奇巧精細,在造型及裝飾上富麗堂皇,象征皇權。
轉心瓶又稱為“旋轉瓶”、“套環(huán)瓶”,為清代瓷器中的名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乾隆皇帝喜新穎別致之物,景德鎮(zhèn)御窯廠督陶官唐英①(1682-1756年)為投圣意,滿足其物質與精神追求。《英奏折十三號》中曾寫到:“……奴才又新擬得夾層玲瓏交泰瓶等共九種((即冬青釉、黃地青花、粉彩、琺瑯彩等器)),謹恭折送京呈進。其新擬各種系奴才愚昧之見,自行擬造,恐未合適,且工料不無過費,故未敢多造。伏祈皇上教導改正,以便欽遵再行成對燒造。②”所制瓷器胎質細膩,色彩富麗,鏤雕精工,制作工藝越加精湛。許之衡《飲流齋說瓷》中記載:“瓶之腹際玲瓏剔透,兩面洞見而瓶內更有一瓶兼能轉動,似美術雕刻之象牙球者然。若是者,名曰轉心乃內府珍賞殊品也。陶雅名為套環(huán)轉動之瓶。頗嫌名稱煩,古物保存所則標其名曰轉心今從之”③。轉心瓶通過子母榫鉚結構把內外瓶結合在一起,在鏤空的外瓶內套裝一個可以轉動的內瓶,內外瓶相接合的地方和榫鉚處為素胎,據(jù)考古實物資料來看,崧澤文化黑陶鏤空雙層壺已出現(xiàn)套瓶工藝,壺身由內外兩層構成,內層為折肩筒腹壺,外層為弧腹壺。其中,大多在外瓶腹部采用鏤雕技術,唐英在《制造瓷器則例章程冊》中記載道:“各種琢器,每尺鏤雕工飯銀四分九厘”;“雕鏤玲瓏一項,如外面玲瓏內夾宣花膽瓶是也,透漏里層與一切雕鏤者有間”。其目的是轉動內瓶時可以透過外瓶的鏤孔觀看內瓶的紋樣,猶如“走馬燈”,精美華麗。邵蟄民《增補古今瓷器源流考》稱其:“其制作之巧妙,彩色之艷麗,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④。 從制作上看,燒造時采用分體單燒的辦法,各部分需精心測量。據(jù)乾隆十八年《內務府造辦處檔案》記載:“十八年五月十二日……傳旨……江西燒造門龍舟、燈觸人旋轉瓶一件……十九年初四日送到”??梢娹D心瓶制作工藝成本高,難度大。
轉心瓶多為粉彩器,少數(shù)青花、琺瑯彩等,裝飾紋樣多以吉祥圖案為主。據(jù)清檔記載: “旋轉瓶陳設于故宮乾隆宮、寧壽宮、端凝殿、體順堂和圓明園等場所”⑤。轉心瓶為旋轉瓶的一個分支,仍可見轉心瓶專供皇帝使用,并且只有皇帝對轉心瓶有分配權力在思想上,體現(xiàn)了皇權體制對造物所表達的思想以及器物風格的專政⑥。轉心瓶除瓷質外,還有玉質、景泰藍、琺瑯彩等制作而成,乾隆十九年(1754年) :“十一月初四日,七品首鎮(zhèn)薩木哈將江西唐英洋瓷旋轉瓶 (即琺瑯彩轉心瓶 ) 一件持進”⑦。乾隆以后,其燒造出的器物造型、施彩、紋飾等,雖仍保留乾隆時的遺風,但制作工藝明顯減弱。
乾隆時期轉心瓶的器型多為圓體式,腹部寬窄不等,筒形,葫蘆形等較為罕至,底部或有底座,或無底座。瓶體大小相差懸殊,有高達1 米以上的大器,也有小至十幾厘米的玲瓏之物⑧。
表1
轉心瓶主要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均為鼓腹長頸,瓶體修長,最大腹徑在腹部中間,腹部至底部轉折柔和,下收圓緩,頸部或貼塑雙耳。以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粉彩鏤空夔龍紋轉心瓶為例,此瓶高30.3 厘米,頸部置對稱螭耳,富麗華美。第二種為鼓腹短頸,瓶口處敞口,瓶身稍寬。黃地青花纏枝花紋轉心瓶,瓶高19.8 厘米,外壁繪黃地青花紋飾,頸部飾以蕉葉紋、圓點紋、回紋裝飾,瓶身上下繪纏枝紋,中部則為“T”字行紋樣的鏤空裝飾,工藝精湛,底部以回紋做點綴,足底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整瓶雍容大氣,造型規(guī)整,其精湛的繪工則彰顯出技藝之高超?,F(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諸如此類的還有另一件館藏作品——黃地粉彩鏤空干支字象耳轉心瓶,尤獨具特色。頸部兩側各有一象首為瓶耳,具有祥瑞之意,象征太平吉祥;頸部開光,繪如意云紋、回紋及纏枝紋,并有楷書“萬年”、“甲子”及篆書,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天干名;腹部以纏枝花紋作為主題紋飾,中部鏤空出四組框景,透過景窗可以看到套瓶上所繪的嬰戲圖,童子們或騎馬、或打太極旗、或持傘蓋、或擊鼓,千姿百態(tài)。第三種,瓶身折肩下斂,上腹圓鼓,下腹內收,肩部至底部呈圓柱形,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粉彩暗八仙紋雙耳轉心瓶,瓶高37.3厘米,敞口短直頸,豐肩下斂,足圈外撇,底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該瓶各種釉色的配合,使其更具獨特性。
乾隆時期轉心瓶制作工藝繁縟復雜,尤在裝飾紋樣上極盡其能事,常見蟠螭紋、纏枝紋、卷草紋、夔龍、蝙蝠、八仙等多具祥瑞寓意的紋飾,內瓶多繪人物、山水、花鳥或開光裝飾等情節(jié),顯得格外雍容、典雅、華貴,盡顯皇家氣派。其紋樣的盛行在某種程度上與統(tǒng)治階級的喜好與偏好密不可分。
故宮博物院藏粉彩鏤空云龍紋夔鳳耳轉心瓶,富麗典雅、華美至極。瓷瓶的頸部繪藍地粉彩花卉紋,兩側貼塑金彩夔鳳耳。瓶腹上下飾紫地粉彩勾蓮紋,中部施鏤空云龍紋,足部繪仰蓮瓣紋,連接仿黑漆描金底座,富麗華美;內瓶繪紅蝠紋,其祥瑞之意不言而喻;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霽青描金游魚粉彩轉心瓶,內部繪有池塘游魚的風景,當轉動內瓶時,魚兒似乎游動起來,精巧有趣,從而使所繪形象蘊含濃郁的吉祥寓意和審美情趣,由此可見一斑。
故宮博物院藏的一件粉彩鏤空蟠螭紋象耳轉心瓶,設色典雅柔美,顯示出工匠制瓷的工藝及藝術水準。該瓶頸部堆塑雙象首。瓶外頸部飾黃地軋道粉彩折枝蓮紋,腹部蓮紋,勾勒的精細艷麗,四面圓形開光內鏤雕綠色蟠螭紋,且成對出現(xiàn),足部繪如意云紋,纏枝紋點綴其間。套瓶內繪嬰戲社火圖,姿態(tài)各異,熱鬧歡快的氣氛愈加濃郁。底書“大清乾隆年制”篆書款。瓶之口沿、象首、鏤空景窗邊緣部位及足底均施金彩,更加彰顯了瓶底的富貴儀態(tài)。
在裝飾手法上,常見鏤雕、堆塑等工藝,造型獨具特色,頗有創(chuàng)意。《陶雅》中記載:“套環(huán)之瓶,奇巧能轉動,或于瓶上嵌列小兒,乃揑成兒形黏諸瓶上,非畫也。為內府所珍價,亦不此然,不為吾黨所重。”⑨故宮博物院藏天藍地開光鏤空粉彩轉心瓶,長頸鼓腹,頸部兩側有蟠螭耳,瓶身繪蟠螭紋、纏枝紋,內瓶會西洋人物,轉動內屏,透過四面鏤空的窗戶看到不同的框景。另外,此瓶的底座設計可謂別處心裁,呈蓮瓣狀,增加了層次感,使得裝飾效果愈加豐富。西洋的人物風景與中國的佛教藝術相結合,設計奇巧,形成了其特有的藝術風格。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的一件黃地粉彩八卦如意轉心套瓶,精工細作、華麗繁縟。通體繪花紋裝飾,頸部堆塑雙耳,腹部用具有“洪福齊天”之意的如意云紋做鏤空裝飾,其寓意不言而喻。
清代瓷器無論在數(shù)量或質量上,制瓷技術又一次達到鼎盛,特別是康雍乾時期充分反映了整個時代的制瓷業(yè)水平。轉心瓶在工藝、器型、紋飾等方面,側重審美趣味,也尤獨具時代風貌。乾隆時期轉心瓶制瓷技藝超卓,獨出心裁,以此窺清乾隆時期瓷業(yè)之繁榮昌盛。此外,乾隆時期轉心瓶也影響著其在拍賣市場中的表現(xiàn),拍賣價格驚人,曾多次占據(jù)瓷器拍賣榜單,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古代瓷器專場的發(fā)展趨勢。
注釋
①唐英(1682-1756),字俊公,別號叔子,又字雋公,曾號陶成居士,沐齋居士陶人等,1728年監(jiān)九江關時奉命兼任景德鎮(zhèn)督陶官,在職將近30年,先后為雍正和乾隆兩朝皇帝燒制瓷器,他主持燒制的瓷器無不精美,深受兩朝皇帝的賞識。因此,乾隆年間的官窯也被人們稱為“唐窯”。
②耿寶昌,《明清瓷器鑒定》,紫荊城出版社[M],第290 頁。
③[民國]許之衡《飲流齋說瓷》,民國美術叢書本[M],第57 頁。
④《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瓷器卷[M],中國國家博物館編,第12 頁。
⑤高曉然,《鬼斧神工轉旋瓶》,文物天地,2016年12月。
⑥黃青儀,《皇權專制視野下乾隆時期造物的美學風格研究——以轉心瓶為中心》[J],《陶瓷研究》,2019年02 月。
⑦耿寶昌,《明清瓷器鑒定》[M],紫荊城出版社,第292 頁。
⑧ 葉喆民,《中國陶瓷史》[M],三聯(lián)書店,第604 頁。⑨(清)陳瀏《陶雅》[M],民國靜園叢書本,第一卷,第3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