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晶晶
(佛山市南海區(qū)羅村醫(yī)院放射科,廣東 佛山)
院前急診是非住院急診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否有效,迅速影響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患者的預后。急危重癥轉運不只是運輸,而是在平穩(wěn)運輸的前提下提供一些狀態(tài)監(jiān)測和判斷,并采取某些方法和治療方法來控制疾病,預防疾病進展并提供良好的條件和條件。為入院后的急救提供良好的條件和基礎。在運輸過程中,重病患者可能由于各種原因而發(fā)生不良事件,例如長途,交通堵塞,有限的救護車狀況,醫(yī)務人員的水平和疾病的進展。報告顯示,超過一半的危重病人在運輸過程中出現并發(fā)癥,并且并發(fā)癥患者的死亡率增加了2到3倍[1]。因此,需要注意提高重大疾病的應急管理水平。預見性護理是指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對各種護理風險的綜合分析和判斷,并采取具體的護理措施。
在傳統(tǒng)的急救和院前調動中,護理人員會按照醫(yī)生的要求提供被動護理,并且容易發(fā)生不良事件,例如引流,管子移位或阻塞以及墜床,導致急救效果不良甚至失敗。我院在院前急救危重癥病人的運輸中實施了預見性護理,取得了滿意的效果[2]?,F在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接診的80例院前急救急危重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用隨機數分組方法分為兩組,每組40例。對照組中男13例,女27例;年齡17~76歲,平均(52.75±8.73)歲;創(chuàng)傷性疾病13例,急性心腦血管疾病12例,消化道大出血8例,急性中毒2例,其他5例。觀察組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17~78歲,平均(53.27±8.98)歲;消化道大出血3例,急性心腦血管疾病15例,創(chuàng)傷性疾病14例,急性中毒1例,其他7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疾病類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1.1 納入標準
①按照《常見危急重癥診斷及搶救成功標準》(趙愛華主編,第2 版,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中的危急重癥相關診斷標準確診為危急重癥的患者;②患者急癥和重癥患者已入院接受急診治療,需要轉運者;③14歲以上的患者;④對本研究內容知情同意的患者。
1.1.2 排除標準
①合并精神疾病、智力障礙的患者;②無法配合本次研究的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在緊急運輸和平板車運輸中使用常規(guī)護理。在運輸過程中,盡可能減少了患者的運動。觀察組在應急運輸中采取采用預見性護理,具體措施如下:(1)信息收集。接到緊急電話后,請在5到10分鐘內下車,并在救護車,醫(yī)院和患者家屬之間建立三方聯系。緊急呼叫中心的護士將與家人進行溝通,并了解家人的住所,交通和環(huán)境,臨床表現,用藥狀況,病史,自救情況,并提供充分而準確的信息救護車護士幫助他們評估疾病的類型和嚴重性,確定是否出現呼吸衰竭,神志不清,心力衰竭和其他表現,并及時準備救援隊和相應的物品。(2)遠程指導。緊急呼叫中心的護士對病情進行評估,然后指示呼叫者通過電話計算心率和呼吸頻率,并觀察瞳孔是否擴大。根據具體情況,指示家人進行個人搶救,教他們如何躺下,墊住頭部和頸部的自然延伸,脫衣服,將頭放在一邊等其他改善呼吸的措施,顱內灌注等,此時叮囑請勿隨意服用藥物或喝水。(3)轉運管理。根據獲得的特定信息,救援和其他信息,分析轉移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并發(fā)癥或不良事件,并提供具體的預防措施。對于那些容易出現呼吸系統(tǒng)功能障礙,休克的人或心肌梗塞應特別注意,尤其是在運輸過程中;在離開車輛前應積極計算出異常的救護車性能,以確保資料齊全且可用。將病人仰臥,頭部與汽車的方向相同。[3]護理人員應陪同他們,并在必要時允許家人陪同他們,以免在運輸途中發(fā)生碰撞;對于呼吸道阻塞,要及時清潔;密切注意管道情況,避免人滿為患壓力,放錯位置,移位和堵塞等不良事件;與適當的部門醫(yī)生聯系,以進行事先準備,打開綠色通道并進行咨詢。
1.3 觀察指標
兩組比較了工作時間的評估時間,在急救中心所花費的時間,救援時間總數,交通事故數和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在這些患者中,患者選擇護理滿意度作為0到10分,對于不滿意分為0到5分,相對滿意分為6到8分,特別滿意分為9到10分,總體滿意=相對滿意+特別滿意。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 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分診評估時間、急診室停留時間、總搶救時間比較觀察組的分診評估時間、急診室停留時間、總搶救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轉運途中意外事件比較
觀察組轉運途中共發(fā)生1例意外事件,發(fā)生率為2.5%,對照組轉運途中共發(fā)生3例意外事件,發(fā)生率為7.5%,包括1例脫管、1例堵管、1例墜床。在轉運意外事件方面,觀察組的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
2.3 兩組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總滿意度為97.5%,高于對照組的95%(P<0.05),見表2。
表1 兩組分診評估時間、急診室停留時間、總搶救時間比較( ,min)
表1 兩組分診評估時間、急診室停留時間、總搶救時間比較( ,min)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n 分診評估時間 急診室停留時間 總搶救時間對照組 40 2.43±0.99 21.66±8.12 47.45±20.04觀察組 40 1.90±0.72* 11.08±7.93* 32.33±11.12*
表2 兩組急危重癥患者滿意度比較[n(%)]
由于危重病人的病情更為緊急,變化很大,因此有必要采取及時有效的搶救措施。在轉移患者時,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轉移過程。有必要對轉移進行有效的監(jiān)視和護理,避免加速患者的病情,嘗試盡可能地控制患者的病情并提供良好的條件。在危重病院前患者的運輸過程中,采用預見性護理措施可以顯著提高護理效果,確保運輸的順利進行,減少緊急情況的發(fā)生,提高患者搶救的成功率,并有效地確保安全病人[4-5]。因此,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護士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技能,不斷豐富自己的護理經驗,為患者提供更好的護理質量,從而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本研究對我院收治的危急院前患者80例進行了分析,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較高。這表明在有緊急治療的重癥患者中使用預見性護理進行運輸可以顯著提高護理的滿意度,并提高搶救成功率。
對院前急診護士進行預見性護理培訓,一方面可以提高他們對預測護理實施的認識,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他們實施預測護理的能力。首先,加強對護士的預測性護理理論培訓以及實施預測性護理的重要性,使他們意識到轉運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干預的重要性。其次,部門通過情景模擬演練對每位護士進行評估,只有通過評估后才能雇用他們。在隨后的實施過程中,將繼續(xù)加強對護士的培訓,以對重癥患者實施預防性護理措施。例如驗證護士的觀察能力以及根據病歷撰寫標準,以及急救病人護士的應急能力和預見護理實施能力。定期組織護士對疑難病例進行座談會,通過介紹病情,搶救過程和治療效果,總結疑難病例的護理問題,逐步建立跨學科的預見性護理思路部門,積極培養(yǎng)護士的預測護理能力[6]。
綜上所述,護士學習基礎護理,熟練護理,心理護理和人文美學等綜合知識,其護理理論和操作技能在臨床實踐中不斷提高。為護士建立護理預見性思維可使患者獲得最及時的治療和最佳護理,從而提高患者滿意度。通過加強護士的預見性護理能力建設,可以有效提高護士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工作能力,解決護理問題,提高工作效率,預防和控制風險的發(fā)生,從根本上改善院前急救轉運護理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