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來,姚立,詹妮
(四平市中心人民醫(yī)院藥學部,吉林 四平)
隨著中藥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治療中發(fā)揮的作用,中藥已成為目前社會高度關注的熱點問題。中藥注射劑的藥效特點是多種成分、多個途徑發(fā)揮作用,并且需要辯證施治。中藥注射劑是我國特有的制劑,是基于中醫(yī)理論,以現(xiàn)代技術和方法從中藥材中提取有效物質,純化后制成相應劑型,能夠直接注入人體的乳狀液或者溶液[1,2]。中藥注射劑的成分復雜,在臨床應用過程中患者往往需要注射多種藥物,由于藥品說明書中缺少藥物配伍禁忌,使得中藥注射劑臨床應用中出現(xiàn)的問題也日益突出[3]。為了解我院中藥注射劑的使用情況,對我院2018年1-6月份應用中藥注射劑的病例進行回顧性分析,為規(guī)范臨床合理使用中藥注射劑提供依據(jù)。
通過臨床藥學管理系統(tǒng)(PASS系統(tǒng)),統(tǒng)計我院2018年上半年中藥注射劑使用情況及主要科室分布,并對我院2018年1月至6月的住院患者,每月隨機抽取100份病例,共計600份,對其進行匯總分析。中藥注射劑納入標準為批準文號以國藥準字“Z”開頭的注射劑[4]。
參照藥品說明書、《中藥注射劑臨床使用基本原則》,主要從適應癥、給藥劑量、給藥頻次、溶媒選擇、溶媒量及療程等對600份病例進行分析評價[5]。
2018年上半年,我院中藥注射劑的銷量前三名分別是丹紅注射液、注射用丹參多酚酸鹽50mg、瓜簍皮注射液;本次抽查的600份病例中,不合理應用病例152份,占25.3%。其中不合理應用比例最高的是適應癥不適宜,占42.11%、其次為溶媒種類不適宜,占23.68%、溶媒量不適宜,占21.71 %、超療程用藥,占7.24%、其他不合理情況,占5.26%。適應癥不適宜主要涉及的科室為心血管內科、骨科、老年病科、手足燒傷科、介入血管外科、耳鼻咽喉科等,主要涉及藥物包括瓜蔞皮注射液、丹紅注射液、注射用丹參多酚酸鹽、大株紅景天注射液。見表1-3。
表1 2018年1-6月中藥注射劑使用數(shù)量排名(前10名)
表2 不合理用藥問題分析
表3 適應癥不適宜
近年來,伴隨著全國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但同時,人口老齡化的趨勢日益加重,心腦血管疾病、內分泌系統(tǒng)等一些慢性疾病日益增多。臨床上除了一些常用西藥治療外,中成藥尤其是活血化瘀類的中藥注射劑使用逐漸增多。活血類中藥注射劑主要用于中風、胸痹、眩暈癥,心腦血管疾病是活血類中藥注射劑主要的應用對象[6]。
本次調研中,可以發(fā)現(xiàn)我院中藥注射劑使用科室集中于心血管內科、神經(jīng)內科、老年病科、普外科等,涉及的中藥注射劑包括丹紅注射液、注射用丹參多酚酸鹽、瓜簍皮注射液、心脈隆注射液、大株紅景天注射液等; 中藥注射液的不合理使用最多的情況是適應癥不適宜,如:①瓜蔞皮注射液,適應癥為行氣除滿,開胸除痹。用于痰濁阻絡之冠心病,穩(wěn)定型心絞痛。本次調研中發(fā)現(xiàn)有很多患者診斷為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使用該藥;②丹紅注射液,用于瘀血閉阻所致的胸痹及中風,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塞,瘀血型肺心病,缺血性腦病、腦血栓等,患者診斷為2型糖尿病足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等應用丹紅注射液屬于無適應癥用藥。由于中藥注射劑提取工藝繁瑣、成分復雜,在與其他輸液或者藥物配伍使用時,可能產(chǎn)生相互作用,使得藥液澄明度、顏色等發(fā)生改變。因此,在應用中藥注射劑時應單獨使用,并在使用前后應用氯化鈉注射液沖管[7]。在本次調研中發(fā)現(xiàn)我院使用中藥注射劑均是單獨使用,且使用前后均會沖管,有效的避免了因未沖管而導致的藥物相互作用。
靜脈用藥直接進入血液循環(huán),是風險最大的用藥方式之一,也是用藥安全防范的重點[8]。《中成藥臨床應用指導原則》指出要辨病辨證結合用藥,嚴格按照藥品說明書規(guī)定的功能主治使用,辨證施藥,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藥。臨床醫(yī)師應嚴格按照藥品說明書、《中藥注射劑臨床使用基本原則》等法規(guī)合理使用中藥注射劑。
總之,中藥注射劑的不合理使用不僅會增加患者的經(jīng)濟負擔,還會增加藥物不良反應的發(fā)生,中藥注射劑使用不當容易引發(fā)靜脈炎、熱源反應、過敏反應及局部組織血栓等不良反應[9],在使用中藥臨床藥師藥應積極參與查房,協(xié)助醫(yī)師正確選擇和使用中藥注射劑,制定個性化的給藥方案,減少醫(yī)保資源浪費,督促臨床安全、有效、合理的使用中藥注射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