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忠武 ,蘇曦 ,王品 ,柳美玲 ,熊建武
(1.湖南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長沙 410208; 2.馬鞍山學院,安徽馬鞍山 243111; 3.蕪湖瑞鵠模具有限公司,安徽蕪湖 241000)
排水管道及其接通零件都使用聚氯乙烯(PVC)進行成型[1–3]。該類零件采用PVC注射成型時,其注塑工藝條件需要設置如下[4]:熔化溫度為185~190℃,模具溫度為50~70℃,注塑壓力為70~95 MPa,保壓壓力為60 MPa,一般采用低速注射以避免材料降解。在選用澆口時,所有常規(guī)的澆口都可以使用。如果加工較小的部件,最好使用針尖型澆口或潛入式澆口;對于較厚的部件,最好使用扇形澆口。針尖型澆口或潛入式澆口的最小直徑應為1 mm;扇形澆口的厚度不能小于1 mm。對于管道的多通道PVC關節(jié)塑件–管道接頭,在模具結構設計方面,存在不少實際難題,特別是多管道出口接頭內(nèi)壁的脫模,需要在脫模機構設計方面做較多的創(chuàng)新設計[5–7]。筆者結合PVC塑料的成型工藝特點,設計了一種復雜給排水管三通接頭注塑模具,以供參考。
圖1為建筑給排水管常用的三通接頭塑件,塑件使用改性PVC材料,收縮率為0.58%。用注塑模具生產(chǎn)時的難度在于塑件的脫模,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圖1 塑件
①塑件由五段管結合而成(W1~W5),其中W1,W2,W3構成主體直身管,且W1,W3分置于兩端,中間的W2口徑略小,因而,直身管內(nèi)的內(nèi)壁需要從兩頭進行抽芯脫模。
②W4垂直于W1~W3構成的直身管,其內(nèi)壁的脫模需要從另外一個方向設置抽芯機構脫模。
③W5為圓弧彎管,其成型型芯既不能從沿W1~W3直身管的中心線方向抽出,又不能沿W4的中心線抽出。
④W5中心線的圓弧中心角度為90o,依據(jù)圖1b所示的塑件結構尺寸可以看出,W5彎管型芯的轉動抽芯機構的設計難度比較大。
塑件模具設計的最大難點在于W1~W5共5段內(nèi)壁管型芯的脫模,顯然,主分型面的選用,將直接影響到各段脫模機構設計的難易程度[8–10]。圖2為分型設置,選用圖2a中所示的P0面作為外壁的主分型面,再對內(nèi)壁的成型件進行二次分型分割,分別以P1,P2,P3三個內(nèi)壁分型面分割出 C1,C2,C3,C4共4個內(nèi)壁成型塊(滑塊),對應的內(nèi)壁成型件的抽芯方向為:C1按F1向側抽芯,C2按F2向側抽芯,C3按F3向側抽芯,C4按T4轉動方向轉動抽芯,如圖2所示。
圖2 分型設置
如圖2所示,在模腔的組成零件中,外壁成型零件包括圖2a中P0面所分割出型腔、型芯;內(nèi)壁成型零件包括圖2b所示的C1滑塊、C2滑塊、C3滑塊及C4滑塊。
塑件的脫模過程可以通過以下步驟來實現(xiàn):①P0面以上的外壁從型腔中先脫模,塑件留于P0面以下的型芯上;②C1滑塊抽芯抽出;③C3滑塊抽芯抽出;④C4滑塊轉動抽芯抽出;⑤由頂針將塑件從型芯上頂出,實現(xiàn)塑件的完全脫模。需要指出的是,C3滑塊和C4滑塊抽芯時,由于兩者在塑件的同側,其抽芯方向和抽芯方式不一樣,因而需要進行機構設計,才能實現(xiàn)二者的抽芯抽出。
塑件的脫模過程可以通過以下步驟來實現(xiàn):①P0面以上的外壁從型腔中先脫模,塑件留于P0面以下的型芯上;②C1滑塊抽芯抽出;③C3滑塊抽芯抽出;④C4滑塊轉動抽芯抽出;⑤由頂針將塑件從型芯上頂出,實現(xiàn)塑件的完全脫模。
澆口設置在塑件的側邊G位置處,采用單一側澆口形式進行澆注。
脫模機構選用是否得當,是影響模具結構布局及整體結構設計的關鍵因素[11–15]。結合成型件設計及脫模方式的設置,塑件使用由一模兩腔布局進行模具設計,其結構如圖3所示。模腔在模具中的布局使用鏡像式布局,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節(jié)省模架使用空間[13–14],同時,也可以簡化脫模機構的結構,便于模具中澆注系統(tǒng)及冷卻系統(tǒng)的開設。在模具單腔中,使用三個脫模機構實現(xiàn)塑件內(nèi)壁的脫模。塑件的最終完全頂出由推板13推動其上的頂針頂出來實現(xiàn)。
圖3 模具結構
如圖3b所示,模具中單腔的抽芯脫模機構包括3種6個機構,第一腔的抽芯機構分別為M1,M2和M3機構,第二腔的抽芯機構分別為M1′,M2′和M3′機構。其中,M1和M1′機構為兩個獨立、結構相同的斜導柱驅(qū)動滑塊機構;M2和M2′機構為結構相同的油缸驅(qū)動滑塊機構;M3和M3′機構為結構相同的直線抽芯+圓弧旋轉抽芯復合機構。M2和M2′兩個機構共同使用一個油缸14進行驅(qū)動;M3和M3′機構共同使用一個油缸24進行驅(qū)動,3種機構的設計分別如下。
(1)M1機構 (M1′機構 )。
M1機構為一種雙斜導柱驅(qū)動滑塊機構,機構組成零件包括圖3a中的兩個M1斜導柱4和圖3b中的C1滑塊27。模具開模時,由M1斜導柱4驅(qū)動C1滑塊27按圖4中所示的F1向?qū)嵤﹤瘸樾尽?/p>
圖4 機構工作原理
(2)M2 機構 (M2′機構 )。
M2機構的滑塊由圖3b中所示的C2滑塊油缸14進行驅(qū)動,C2滑塊17的鎖緊由圖3a中所示的定模板2上加工的斜面進行鎖緊,模具開模后,由C2滑塊油缸14驅(qū)動C2滑塊17按圖4中所示的F2向同步實施抽芯。
(3)M3 機構 (M3′機構 )。
M3和M3′兩個機構由共同的驅(qū)動油缸C4滑塊座油缸24進行驅(qū)動。以M3機構為例,如圖4所示,M3機構中綜合了C3滑塊的直線抽芯和C4滑塊的圓弧旋轉抽芯兩個抽芯動作。其動作實現(xiàn)步驟為:模具打開時,由兩根M3斜導柱5驅(qū)動C3滑塊19按F3向先在C3滑塊座18上實施直線側抽芯,抽芯完畢后,C3滑塊19停留在C3滑塊座18上,而C4滑塊20的尾端通過一個中心桿緊固安裝在C3滑塊座18上,因而,當C3滑塊座18繞轉動銷轉動時,即可以帶著C3滑塊19、C4滑塊20同步做T4向的轉動,實現(xiàn)C4滑塊20的旋轉抽芯動作。C3滑塊座18的旋轉動作由C4滑塊座油缸24驅(qū)動,其原理為:C4滑塊座油缸24先驅(qū)動拉桿滑塊22做F1向的直線運動,再通過拉桿滑塊22上的圓柱銷拉動C4滑塊座拉桿21,從而驅(qū)動C3滑塊座18轉動。
模具工作原理如圖5所示。模具在閉模注塑完畢后,在注塑機動模板的拉動下,模具在K1面處打開,從而使模具動、定模打開,打開時,M1和M1′機構的滑塊、M3和M3′機構的滑塊被斜導柱驅(qū)動,同步實施側抽芯;而后,C4滑塊座油缸24動作,驅(qū)動M3和M3′機構的C4滑塊20和20′同步完成旋轉抽芯動作;再后,C2滑塊油缸14拉動M2和M2′機構的滑塊實施側抽芯;最后由注塑機頂桿推動推板13上的頂針將塑件從型芯鑲件26上頂出,從而實現(xiàn)完全脫模。
圖5 模具工作原理
針對三通接頭塑件的注射成型,設計了一副側澆口兩板模具用于其自動注射成型:
(1)塑件的模腔布局設計為一模兩腔,使模具的結構空間得到充分利用,提高了注塑生產(chǎn)效率;單腔模腔的澆注方式使用單點側澆口進行澆注。
(2)對塑件的自動脫模進行了分步脫模設計,并依靠模具的開模/頂出動作和機構驅(qū)動的分步配合動作使其得到實現(xiàn)。模具一次開模打開,一次頂出。設計了三種脫模機構:一種為斜導柱驅(qū)動滑塊機構,一種為油缸驅(qū)動滑塊機構,一種為直線抽芯+圓弧旋轉抽芯的復合機構。
(3)設計的直線抽芯+圓弧旋轉抽芯復合機構的特點為:先借助于開模動力,驅(qū)動C3滑塊座18上的斜導柱滑塊直線抽芯機構進行側抽芯,然后再由油缸驅(qū)動C3滑塊座18轉動,驅(qū)動圓弧旋轉抽芯機構實施旋轉抽芯。機構能有效借助模具的開閉動作及油缸的驅(qū)動,按步驟有序?qū)崿F(xiàn)塑件的自動脫模,具有較好的模具結構設計借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