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珂 侯喚
【摘 ?要】目的:探討重視肺癌患者呼吸功能鍛煉對胸腔閉式引流管置管天數(shù)的作用。方法:對86例肺癌患者選取,時間截取2018年3月-2019年12月,隨機分組,比較常規(guī)護理(對照組,43例)與呼吸功能鍛煉(觀察組,43例)術后引流管置管天數(shù)、住院天數(shù)以及肺功能改善。結(jié)果:觀察組引流管留置天數(shù)、住院天數(shù)統(tǒng)計均較對照組縮短(P<0.05);干預前組間患者FEV1、FEV1/FVC并無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上述數(shù)據(jù)均較對照組處較高水平(P<0.05)。結(jié)論:重視肺癌手術患者的呼吸功能鍛煉,可縮短引流管留置時間,加速康復,推進肺功能改善,價值突出。
【關鍵詞】呼吸功能鍛煉;肺癌手術;胸腔閉式引流;置管天數(shù)
【中圖分類號】R47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7-0142-01
肺癌的發(fā)病與死亡率在我國呼吸系統(tǒng)乃至其他惡性腫瘤中均居首位,手術為首選。術后胸腔閉式引流管常規(guī)放置可使氣體或液體良好引流,預防感染。然而因肺組織切除、疼痛、活動受限等所致呼吸形態(tài)改變、功能下降、肺不張等,可增加引流管留置時間,不利于康復。本文觀察其對肺癌術后引流管留置天數(shù)的作用展開研究,并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對86例肺癌患者選取,時間截取2018年3月-2019年12月,隨機分組,對照組43例病例中抽取男性24例,女性19例,年齡于44-78歲分布,平均(54.59±6.78)歲。觀察組43例中抽取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齡于43-79歲分布,平均(55.12±6.57)歲。組間資料滿足均衡原則(P>0.05)。
1.2方法
對照組圍繞手術給予患者健康宣教、情緒疏導、并發(fā)癥觀察及引流管護理等;觀察組基于上述行呼吸功能鍛煉:
①腹式呼吸:結(jié)合實際情況對坐、臥或站位選擇,放松肌肉,經(jīng)鼻深吸氣至最大肺活量后屏氣2-4s,遂徐徐呼氣,時間控制在吸氣2倍左右,每日20min;②縮唇呼吸:在全身放松下,盡力經(jīng)鼻腔吸氣,隨后經(jīng)口哨狀唇部緩緩呼出,控制時間節(jié)奏在1:2或1:2,每日20min。③吹氣球鍛煉:對800-1000ml容量氣球選擇,深呼吸后吹氣,每隔3-5min1次,每天予以3-5次鍛煉。④咳嗽訓練:選擇半臥位,對患者應用胸帶技能型輔助固定,上半身前傾,深呼吸后屏氣,收縮腹部然后咳嗽咳痰,必要時叩背輔助排痰。
1.3統(tǒng)計分析
對測驗所得數(shù)據(jù)倶以SPSS22.0錄入,計數(shù)指標表述采用(%),檢驗用卡方;計量指標引流管留置天數(shù)、FEV1測驗水平等采用(x-±S)表述,檢驗用t,標記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引流管留置天數(shù)及住院天數(shù)比較
2.2肺功能指標相較
3. 討論
肺癌手術可通過切除病灶組織使患者壽命得以延長,但作為創(chuàng)傷性治療,對患者胸廓的完整性有所破壞,肺通氣功能及胸式呼吸功能減弱[1]。若術后不能進行正確腹式呼吸,可致胸悶、氣短等情況發(fā)生。此外,術后因手術切口及呼吸時引流管牽拉所致疼痛均使患者不能行有效呼吸及自主排痰,以致痰液于肺部積聚,增加病原菌定植肺部機會或肺不張,延長住院時間。
呼吸功能鍛煉可促使患者胸廓及肺順應性有效提高,對呼吸肌強化鍛煉,以使肺部通氣阻力降低,增強膈肌功能及肺部呼吸功能??s唇呼吸通過呼氣流速的延緩,助力于肺泡換氣量及氣道內(nèi)壓提升,促使肺泡氣體排空;腹式深呼吸鍛煉可使肺泡肺活量、通氣量提高,并對患者氣體分布不均的狀態(tài)予以調(diào)節(jié)和改善,以促使氣體交換效能提高,縮短引流管留置天數(shù)。此外,有效的咳嗽及排痰,可顯著減少氣道分泌物沉積所致肺不張,使肺部感染率降低。當然,為確保實施效果,護理人員應于術前即對要領及方法闡述及示范,幫助患者建立正確呼吸模式,并于術后督促鍛煉并糾錯。本文結(jié)果觀察組引流管留置天數(shù)及住院天數(shù)均較對照組縮短,F(xiàn)EV1、FEV1/FVC指標測驗水平高于對照組,與近年相關研究一致[2]。
綜上,重視肺癌手術患者的呼吸功能鍛煉,可縮短引流管留置時間,加速康復,推進肺功能改善,價值突出。
參考文獻
[1] 周景海,李坤,李彥寧,等.肺癌、食管癌切除術后胸腔閉式引流管拔除時機的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2019,16(9):853-857.
[2] 羅秋平,鐘海英,陳淑芳,等.呼吸功能訓練對肺癌患者術后肺功能的影響[J].嶺南現(xiàn)代臨床外科,2018,12(2):24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