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飯圈文化”作為新興的網(wǎng)絡文化形態(tài),以其個體卷入性、組織圈層性、管理有序性和符號互動性,給青少年的生活帶來了不容小覷的影響。但是,錯位的“飯圈文化”因陷入虛假狂歡的漩渦而阻礙著青少年知、情、意、行的發(fā)展,為此,可從教師素質的提升、教育方式的改進和網(wǎng)絡環(huán)境的凈化三個層面探尋促使“飯圈文化”歸位的應對之道。
關鍵詞
狂歡理論;飯圈文化;青少年
作者簡介 韓雪童,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
“飯圈”是指以某一明星為軸心,由粉絲自發(fā)組織而成的具有嚴格秩序和管理規(guī)范的圈層群體,而“飯圈文化”則是“飯圈”顯現(xiàn)出的價值導向與文化形態(tài)。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極具偶像崇拜色彩的“飯圈文化”正悄然融入當代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中。
一、集體狂歡:青少年“飯圖文化”的現(xiàn)狀勾描
巴赫金打破傳統(tǒng)社會對欲望的禁錮,特立獨行地開創(chuàng)出去等級化、去規(guī)約化的狂歡理論,開啟了人類的第二種生活,它賦予民眾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到盛大的無厘頭狂歡之中。背靠龐大粉絲經濟的“飯圈文化”成為全媒體時代大眾狂歡的縮影。
(一)個體卷入性:從“旁觀者”到“圈內人” 選秀節(jié)目的誕生讓網(wǎng)友從崇拜偶像的普通人,搖身一變成為締造“明星”的“創(chuàng)始人”,這不僅拉近了觀眾與節(jié)目的距離,還密切了粉絲與明星之間的關系。網(wǎng)友起初會因選手的性格特質或舞臺表現(xiàn)而被其“圈粉”,出于興趣和好奇,他們會四處搜集心儀目標的過往資料,并傾注大量心血努力為其拉票、投票,因了解得愈加深入,參與者愈發(fā)被其吸引,徹底“入坑”,進而投入真情實感,每日簽到、購買專輯、音樂打榜,竭盡全力助其“出道”并一躍成名。為方便開展明星活動的應援,也為爭取粉絲身份的認同,不少“路人粉”通過嚴格的“飯圈”篩選流程,加入組織規(guī)模較大的粉絲社群,在這其中13-19歲的青少年成為主流力量。他們之所以在粉絲群體中占據(jù)相當大的比重,主要是因為青少年時期處于角色同一與角色混亂期,他們的自我意識涌現(xiàn),極為注重自身形象,情感又十分細膩,當有限條件下的“現(xiàn)實自我”難以滿足“理想自我”的預期時,他們便將浪漫化的幻想轉嫁到“養(yǎng)成系”明星的身上,在愛戀心理和補償心理的作用下形成心理認同和情感依附。從“旁觀者”到“圈內人”身份的變化,讓青少年贏得了“飯圈”的歸屬感,成為參與集體狂歡的一員。
(二)組織圈層性:從“邊緣人”到“領頭羊”
由于“飯圈”是一個動態(tài)變化的網(wǎng)絡組織,粉絲群體內部又呈現(xiàn)出明顯的類型差異,呈現(xiàn)出以核心粉絲向普通粉絲擴散的圈層結構。核心粉絲,又被稱作“大粉”,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和話語權,他們熟識明星的宣傳策略,并制定“飯圈”的準入機制、組織規(guī)范和打榜文案。而在遇到與“對家”粉絲的沖突時,他們又“沖鋒”在前,掀起腥風血雨般的對戰(zhàn)。普通粉絲,則是“飯圈”的構成主體,一旦“入圈”就必須要遵守它的規(guī)則。而在普通粉絲內部,卻也可以劃分為偏愛單一明星的“唯粉”,喜愛整體的“團粉”,跨組合的“雙擔粉”,公司聘用的“脂粉”,造謠生事的“黑粉”,熱衷外貌的“顏值粉”,異性依戀的“女友粉”,體貼關懷的“媽媽粉”,規(guī)劃前途的“事業(yè)粉”,跟拍行程的“前線粉”。從表面看,普通粉絲內部并無差別,但“飯圈”卻有著一套特定的排序, “唯粉”“團粉”和“雙擔粉”之間相互制約,而“唯粉”卻以宣稱對明星更為純粹的喜愛位居三角結構的頂端?;诖?,大多普通粉絲都渴望在“飯圈”擁有強大的感召力,于是他們紛紛向“大粉”“毒唯”存在的內部圈層靠攏。
(三)管理有序性:從“閑散人”到“全能者” 新媒體的興起,為“飯圈文化”的流行提供了沃土,粉絲群體也不斷成熟。 “飯圈”的領導層是“后援會”,下設“應援部” “數(shù)據(jù)部”“文案部”“反黑部”“公益部”等,他們在超話、豆瓣、貼吧、知乎等地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同時,互聯(lián)網(wǎng)也為“飯圈”內自詡“為愛發(fā)電”的粉絲能手們提供了鍛煉與提升能力的平臺?!耙粋€粉絲或許可以成為一個熱忱敬業(yè)的劇評家,一個想象豐富的小說家,一個精通排版和裝幀設計的編輯,一個角度精確的攝影師,一個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電影制作人,一個構圖細膩且刻畫生動的手繪師,甚至是擅長管理的組織者?!薄癧1]然而真正做到十項全能的粉絲卻是少之又少,大多數(shù)低齡粉絲的主體性在狂歡的喧囂中失去了光澤,異化為集資、投票、控評的機器。
(四)符號互動性:從“門外漢”到“內行家”
“飯圈”中流行著一套專門的話語體系,這其中多以字母縮寫、變式表情等符號代替,粉絲內部秘密地說著圈外人聽不懂的行話。明星為減少粉絲的流失量,也時常“空降”到超話或粉絲群中發(fā)送一些極具個人風格的表情包和暗語,給青少年營造出一種偶像近在咫尺的錯覺。而青少年也常常會在日常生活中有意地模仿明星的語言風格。在流量為王的時代,為明星爭取廣泛的討論度和關注度成為“飯圈女孩”的主要任務,于是刷話題、買水軍便成為“飯圈”內的“潛規(guī)則”。在“飯圈”江湖之中,只有把握好明星與粉絲、“大粉”與“散粉”的關系張力,才能讓“飯圈”生態(tài)得以有機平衡。但互聯(lián)網(wǎng)造星的速度之快,也加劇了“飯圈”的動蕩,深諳“飯圈”運作機制的“粉頭”如果無法再從現(xiàn)有明星身上獲得滿足感和新鮮感,他們便會“出坑”“爬墻”,甚至“脫粉”“回踩”[2],轉向另一個“粉圈”,適應并開創(chuàng)一套與“新墻頭”相契合的符號體系。
二、虛假狂歡: “飯圖文化”對青少年的影響透視
毋庸置疑,偶像崇拜為青少年情感的暫時安置提供了理想化和浪漫化的港灣,其管理模式和組織架構也為網(wǎng)絡社會治理提供了新思路。然而,充滿利益勾結和宣揚極端崇拜的“飯圈文化”卻早已背離狂歡理論的初衷,侵蝕著法律與道德,擾亂著公共秩序,沖擊著青少年尚未成型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
(一)價值迷茫:從“弄潮兒”到“腦殘粉”
為維系“粉圈”內部的活躍度, “大粉”時常煽動緊張的情緒,或故意挑起爭端,而心智并未成熟的青少年便不可避免地成為網(wǎng)絡罵戰(zhàn)的排頭兵。在限定的“飯圈”中,青少年將明星視為絕對完美的化身,任何質疑的聲音都可能引起他們的不滿,甚至激發(fā)心中的怒火。他們沖動而暴躁,以捍衛(wèi)明星聲譽之名,發(fā)泄負面、消極的情緒。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身份的匿名性,為青少年人肉搜索、辱罵他者、散布謠言等提供了可乘之機。日益畸形的“飯圈”讓聚集在其間的粉絲沾染了戾氣,陷入道德觀被解構、批判意識被蠶食的主體性危機之中,最終走向心理偏執(zhí)的極端。在這場盛大的虛假狂歡之中,粉絲內部劃分三六九等,不同“飯圈”相互對立,青少年正逐漸從網(wǎng)絡“弄潮兒”異化為自我迷失的“腦殘粉”,在孰是孰非面前,他們茫然無措.誤入意義世界撕扯的困境。
(二)情感遮蔽:從“學優(yōu)生”到“追星迷”
快餐式的“飯圈文化”影響著青少年的審美品位,以虛擬網(wǎng)絡為紐帶構建而成的粉絲群體,在歌曲打榜、拼湊數(shù)據(jù)、物料產出等活動中樂此不疲,他們享受著把明星捧上榜首的成就感,但是在為明星積攢流量的背后,卻耗費著青少年寶貴的學習精力和時間?!帮埲Α钡那楦芯砣胄?,給予他們強烈的參與感,而囿于時間管理能力的欠缺,自制力不夠的青少年幾乎將追星作為生活的全部。深入“粉圈”致使部分青少年患上了網(wǎng)絡綜合征,從“學優(yōu)生”退化為“網(wǎng)癮迷”,在虛擬關系中滿足著自己不切實際的幻想。庸俗戲謔的文化,讓青少年在“飯圈”的條條框框中不僅沒能獲得網(wǎng)絡交往的自由,反而將自己良善的情感遮蔽起來,把對學習的熱情轉變?yōu)閷γ餍菐捉偪竦淖分?,人生的奮斗目標化為烏有,更有甚者為籌集門票和路費,不惜以生命為要挾,向父母索取錢財,在逐漸沉迷中,他們成了虛假狂歡的犧牲品。
(三)意志淺?。簭摹俺了颊摺钡健白脏俗濉?/p>
波茲曼曾指出,媒介的出現(xiàn)將人類帶入娛樂至上的時代,人類自身也將在燈紅酒綠的娛樂氛圍中行將枯立,甚至會毀于他們所熱衷和迷戀的一切。[3]這種由炒作和營銷打造出來的網(wǎng)絡文化,以碎片化的方式侵占著學生靜思的時間,分散著學生的注意力,導致學生的意志疲軟。面對著零亂的擬像,青少年更看重明星的一夜爆紅,而忘卻了他們成名之前所付出的努力,混跡“飯圈”并未帶給他們意志的養(yǎng)成,反而讓其進入幻想不勞而獲的禁地?!帮埲Α钡奶摷倏駳g給予學生心理上的輕松和閑適,更給青少年創(chuàng)設了誘惑的陷阱,迫使他們成為信息媒介的附庸。紛繁復雜的“飯圈”環(huán)境也同樣玷污著青少年純凈的心靈,競爭拉踩手段、經濟團隊的暗箱操作、“脂粉”的惡意煽動,都給青少年的心智發(fā)展帶來了負面的影響。
(四)行為沖動:從“理智人”到“購物狂”
“飯圈”內部流行著“為愛斥資”的即時性、大額度消費,青少年受此趨勢的影響往往會瘋狂地購買明星代言的產品和周邊。在網(wǎng)絡媒體和選秀節(jié)目的推動下,青少年甘愿成為粉絲市場的消費者,購買力不僅成為進入“飯圈”的審核指標,也是晉升為核心粉絲的便捷通道。粉絲內部通過“曬單”和“集資”,來凸顯粉絲對明星的忠誠度,投入越高者越能獲得“飯圈”的擁戴。鮑德里亞指出, “我們正處在‘消費控制著整個生活的境地”[4], “飯圈”亦不例外, “飯圈女孩”在不顧一切地投入金錢和精力應援明星的過程中,被拜金炫富的熱潮所吸引,過早地“成人化”,在虛假狂歡的籠罩下,理智的缺失讓青少年踏入盲目從眾和沖動消費的迷途。
三、狂歡有度:青少年“飯圈文化”的應對之道
巴赫金指出: “狂歡化提供了可能性,使人們可以建立一種大型對話的開放性結構,使人們能把人與人在社會上的相互作用,轉移到精神和理智的高級領域中去;而精神和理智的高級領域,向來主要就是某個統(tǒng)一的和唯一的獨白意識所擁有的領域。”[5]可見,他眼中的狂歡并不是放縱和猖狂,而是平等和自由。青少年正處于道德培養(yǎng)的關鍵期,渴望在互聯(lián)網(wǎng)中獲得身份自主權,而“飯圈文化”成為網(wǎng)絡文化的主脈,唯有掌握應對之道,才能開展合理而適切的狂歡。
(一)教師素養(yǎng)的提升要兼顧追趕新潮與文化傳承
《學記》有言“親其師,信其道”,教師作為青少年的“點燈者”,只有讓學生發(fā)自內心地信任和接納,師者才能照亮學生心中前行的路。網(wǎng)絡的普及促使教師要緊跟現(xiàn)代化的步伐以提升專業(yè)能力,這就意味著他們不僅要增強信息媒介素養(yǎng),更要關注學生不斷更新的興趣和愛好,著力縮小師生之間因年齡差異而存在的代溝。換言之,教師不僅要意識到粉絲效應在青少年學生中的影響力,也要抓住“飯圈文化”這一契機開展恰如其分的道德教育。
然而,隨著“飯圈”成員的多樣化,部分年輕教師面對“飯圈”的誘惑也難以自拔,甚至癡迷其中。近期一些幼兒教師和中小學教師在班內組織大規(guī)模偶像應援的新聞頻頻登上“熱搜”,招致社會強烈的不滿和譴責。縱然教師扮演著多重角色,但在課堂上他們仍舊不能忘記培育時代新人的責任與使命,追星只不過是忙碌工作中的“調味劑”,而不是左右心智的“迷魂湯”。在當下,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化面臨著彼此割裂的困境, “飯圈文化”聚焦于依托互聯(lián)網(wǎng)的偶像文化,正逐漸取代著青少年對傳統(tǒng)文人墨客和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
為此,一方面,教師要成為文化接續(xù)者。教師要指引學生從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中汲取養(yǎng)分,以民族精神筑就青少年的文化自覺。另一方面,教師要成為文化創(chuàng)新者。傳統(tǒng)文化并不是靜止停滯的,只有在不斷地更新和創(chuàng)生中,才能保證文化活力的涌現(xiàn)。教師要運用媒介技術,對傳統(tǒng)文化加以推陳出新,借鑒新生網(wǎng)絡文化的宣傳方式和推廣經驗,以期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重建關聯(lián)。
(二)教育方式的改進要注重尊重包容與理性引導
“飯圈文化”已經成為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青少年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扒嗌倌昱枷癯绨菪袨楸臼瞧涮囟挲g階段心理發(fā)展的‘附屬品,它的產生具有必然性和過渡性”[6],因而教育者應理性看待,讓曾經被污名化的“追星族”,以富有青春朝氣的生命形象重回大眾的視野當中。
其一,尊重情感需求,正視“飯圈文化”,傾聽學生追星的聲音。在大眾文化的簇擁下,粉絲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勢頭闖入現(xiàn)實生活中,家長和教師要認清處于青春期的孩童心理發(fā)展的特點,俯下身來,理解學生,傾聽學生追星的起因,給予情感空缺的青少年溫暖的陪伴,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追星觀念,建立起良性互動關系。
其二,尊重主體興趣,提供模范榜樣,指引學生追星的選擇。教師和家長要積極幫助青少年對自己所崇拜的偶像建立以品質為核心的社會學習和依戀,而不是建立以人物為核心的社會學習和依戀,以促進其個性成長。[7]以品格熏陶和涵養(yǎng)為導向的“追星”,可以為青少年提供積極進取的精神動力,激勵他們努力成為品德優(yōu)秀的人。因而“追什么樣的星”和“追星追的是什么”這兩個關鍵的問題就凸顯出來。教育者要引導學生摒棄以“顏值”為核心的評判標準,從對社會的貢獻程度和為夢想的奮斗程度等多方考量,鼓勵學生多以攻關難題的科研人員、奮勇抗疫的醫(yī)護工作者、叱咤風云的政治家為榜樣,提醒青少年在踏入“飯圈”之前務必三思而行。
其三,尊重個體差異,密切家校合作,規(guī)范學生追星的行為。家長和教師要幫助青少年合理分配娛樂與學習的時間,在不影響常規(guī)生活的前提下,教育者要尊重學生對精神陶冶的審美訴求,及時制止盲目沖動的追星行為,使學生明晰人生的前進目標,指引他們構建起獨一無二的人格形象。
(三)網(wǎng)絡環(huán)境的凈化要統(tǒng)籌規(guī)范治理與行業(yè)自律
“飯圈文化”要想真正步入正軌,還需要市場監(jiān)管和偶像自律,它早已不再是局限于群體內部的“獨幕劇”,而應成為內外相互配合的“協(xié)奏曲”。
首先, “飯圈”要不斷完善組織規(guī)范.明確分工,細化每位“飯圈”成員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將聲勢浩大的“應援”轉變?yōu)榇壬茞坌木栀洠瑢⑺烈饽ê谠熘{轉變?yōu)榛I辦創(chuàng)意活動,讓粉絲充分發(fā)揮自身的特長,保持“飯圈”生態(tài)的良性循環(huán),給青少年的成長以正能量的價值引領。
其次,網(wǎng)絡監(jiān)管部門要強化監(jiān)察力度,出臺網(wǎng)絡行為管理條例,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嚴厲懲治泄露明星隱私和上升人身辱罵的行為。為斬斷“幕后黑手”,網(wǎng)絡媒介應以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旨趣,發(fā)現(xiàn)并打造正面的、身邊的“草根偶像”,營造和諧、多元、凈化的網(wǎng)絡環(huán)境。
最后,明星自身要嚴格自律,在關鍵節(jié)點正向發(fā)聲,發(fā)揮明星的正面榜樣效應。辨識能力不足的青少年將明星視為“正主”,2018年新浪微博的娛樂明星粉絲年度累計總人次高達167億,明星對青少年的影響可見一斑。為提高社會對“飯圈文化”的包容度,明星自身要改變狂妄自大、目中無人的作風,“用理性的行為、禮貌的舉止、文明的語言、深厚的涵養(yǎng),以高標準和嚴要求,成為積極陽光和富有內涵的‘星”[8],帶動粉絲與自身一同變得更好。
參考文獻:
[1]鮑震培.媒介粉絲文化與女性主義[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 (6):120-129.
[2]呂鵬,張原,青少年“飯圈文化”的社會性視角解讀[J].中國青年研究,2019 (5):64-72.
[3]波茲曼.娛樂至死[M].章艷,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4.
[4]鮑德里亞.消費社會[M].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6.
[5]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六卷[M].李兆林,夏忠憲,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237.
[6]薛曉陽,偶像教育:教育理論的新概念[J].教育評論,1997 (1):22-25.
[7]岳曉東,嚴飛.青少年偶像崇拜系列綜述(之三)[J].青年研究,2007 (5):1-8.
[8]周珊珊.營造健康向上的粉絲文化[N].人民日報,2019-1128(5).
責任編輯 孫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