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司馬光有言: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币馑际侨松谑?,是否有所造就,能否對社會有所貢獻,最終起決定性作用的應是道德的力量。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個人能否成為賢達之人,關(guān)鍵在于從小即“扣好人生的第一??圩印?,進而循序漸進、日積月累、臻于完美。換言之,就今天道德的培育而言,應該也必須立足于幼兒園,讓道德的禾苗與幼兒一同生長、發(fā)育,使道德的養(yǎng)成在幼兒園潛滋暗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方向決定前途,道路決定命運?!辈坏貌徽f,時下一些幼兒園在辦園方向、辦園方針與價值取向等方面有所跑偏,甚至誤入歧途。有幼兒園打著“千萬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辦園口號,孩子一經(jīng)入園,即忙不迭地進行知識的教育、技能的培育,忽略了習慣的培養(yǎng)、道德的教化。有幼兒園雖然也強調(diào)幼兒德育的重要性,卻習慣拿成人的眼光去看待、用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如果一本正經(jīng)地強調(diào)德育,乃至中規(guī)中矩地將國學引入幼兒課堂,無疑是將德育也當作了一門應試功課。讓道德的禾苗在幼兒園潛滋暗長,重點、重心應在于將德育貫穿于幼兒日常學習生活的全過程與各方面,使幼兒時時處處都能感受到道德的陽光雨露。概而言之,恰如上好高年級學生的思想政治課,要求思政課全程育人、全課程思政那般,幼兒德育應該讓幼兒日用而不覺,卻又在這至關(guān)重要的“不覺”中實現(xiàn)道德品質(zhì)、道德素養(yǎng)、道德情操、道德追求等的與時俱進、與日俱增。
一、以善講故事并精講故事的形式讓德育在幼兒園落地生根
喜歡聽故事是人的天性。讓道德的禾苗在幼兒園潛滋暗長,要求教師善于講故事,用一個個鮮活、有趣、靈動、充滿想象力的故事,去告訴幼兒是與非、美與丑、榮與恥?;蛟S有教師會說,誠然如斯,我們就是這樣用故事引導、教導幼兒,以故事啟發(fā)、啟迪幼兒的。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不同的故事其價值指向迥然有異,尤其在林林總總的故事書里,確實存在著一些故事濫竽充數(shù)、以次充好、良莠不齊等不良現(xiàn)象。譬如,有些故事非但起不到讓幼兒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尊老愛幼、助人為樂等正面功效,反而有可能導致其崇尚暴力、自私自利、唯我獨尊等負面效應。與此同時,如《三字經(jīng)》《二十四孝》等中華傳統(tǒng)道德故事里蘊含著大量的德育思想,但如果只是簡單地加以復述,也有可能泥沙俱下、魚龍混雜。
因此,在善于講故事的基礎(chǔ)上,還得精于講故事,即確保針對幼兒的德育故事,既始終對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又力求讓幼兒在聽故事的過程中逐漸增強文化自信,乃至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無疑從這方面言,講故事是一門學問,要求教師在講故事之前,必須對擬講故事進行耐心細致的篩選,并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善于與身邊事、現(xiàn)實生活所見所聞等相結(jié)合,實現(xiàn)故事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使講故事服從、服務于幼兒德育。譬如, “蘇武牧羊”的故事中有一個細節(jié)讓幼兒念念不忘,即蘇武無論何時何地牧羊,總是手持漢朝符節(jié)。原因何在?原來符節(jié)代表祖國,手持符節(jié)意味著蘇武時刻不忘自己的祖國,希望有朝一日回到祖國。由此,從符節(jié)到今天的國旗、國徽、國歌,就能讓幼兒從小生發(fā)濃烈的愛國情、強國志、報國心,愿意為實現(xiàn)中國夢而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二、以栩栩如生的教學情景與教師的示范帶動寓德育于幼兒的學習生活中
唯有身臨其境,才能感受至深。讓道德的禾苗在幼兒園潛滋暗長,要求教師勤于在課堂上設置一些可知可感的教學情景,讓幼兒于模擬的情境中進行實際操作、具體演練,進而使善的種子在心中悄悄生根、發(fā)芽。譬如, “孔融讓梨”的故事帶給幼兒的教誨是從小就應該學會禮讓、懂得孝順,做一個謙謙君子。但為何四歲的孔融會有那么一個舉動呢?其讓梨的時候內(nèi)心又是怎么想的呢?對此,不妨現(xiàn)編現(xiàn)演、活學活用,當即在課堂上設置有關(guān)場景,讓小朋友既扮演孔融,又扮演孔融的家里人。由此一個個來、一遍遍演,就能讓他們既“穿越千年”與孔融對話,又深悟原來一個人只需舉手之勞,就能與人方便、與己方便,就能收獲自豪感、成就感。又如,“曹沖稱象”的故事,同樣可以借由情景模擬,讓小朋友邊玩邊樂,邊樂邊長見識、增才干、得智慧。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讓道德的禾苗在幼兒園潛滋暗長,至為根本的一點,是教師須嚴格要求自己,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人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實際上,幼兒園教師又何嘗不曾得此尊稱、有此殊榮呢?須知,幼兒離開父母進入幼兒園,某種程度上,教師就是幼兒的“第二父母”,其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同樣讓幼兒奉為圭臬、引為示范。因此,幼兒園應將教師的道德素質(zhì)置于頭等重要位置,將其納入教師日??己伺c年終考評的指標體系中。同時,教師也應“吾日三省吾身”,自覺向身邊的道德模范學習,力求為幼兒之師,首先是道德養(yǎng)成之師、為人處世之師,進而在與幼兒的日常相處過程中,使自身道德的感召力成為幼兒崇德向善的“指南針”“方向盤”。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睙o論如何,幼兒園應將德育視為幼兒的必修課,著力培育幼兒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觀,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初步認識與了解。實踐一再表明,重視幼兒道德修養(yǎng),使幼兒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能將幼兒培養(yǎng)成為有道德的人、高尚的人、純粹的人、脫離低級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最終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以及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優(yōu)秀接班人。
【劉良軍,湖北省荊門市委黨校,教授】
責任編輯 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