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同慶,盛建國
(河西學院,甘肅 張掖 734000)
以河西學院大學體育俱樂部為研究對象。
1.文獻資料法
研究以“高校體育俱樂部”并含“改革”為關鍵詞,對CNKI中核心期刊進行檢索,將文獻進行歸納整理,從而全面深入的了解我國大學體育俱樂部改革的相關緣由、契機和困境等,結合并依此展開研究。
2.專家訪談法
對河西學院體育學院主管大學體育俱樂部的教學院長及大學體育教研室主任進行訪談。
3.問卷調查法
對河西學院體育教師及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以期了解教師和學生對體育俱樂部改革的認識。
河西學院自2015年經過對省內外高校大學體育俱樂部的考察后,針對本校的具體情況,制定了河西學院大學體育課程改革,即實行俱樂部制教學模式,經過近4年的實踐,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目前已取得了一定成績。
1.健全體育俱樂部的管理機構和管理形式
課程實施是理念到現(xiàn)實的轉化過程,體育俱樂部要想發(fā)揮人才培養(yǎng)的獨特作用,就必須構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課程實施體系及管理機構和管理形式。河西學院體育俱樂部已成立以主管校長為組長,教務處、體育學院、學生處、團委負責人組成的改革領導小組。體育學院成立體育俱樂部管理中心,管理俱樂部具體事項,俱樂部下設各分項目俱樂部,每個分項目俱樂部設部長1人,專業(yè)教師3-6人。管理形式為:俱樂部按學生體育基礎和運動水平分為初級俱樂部、中級俱樂部、高級俱樂部;俱樂部以項目為單元進行管理,按項目類別設籃球俱樂部、排球俱樂部、足球俱樂部、乒乓球俱樂部、羽毛球俱樂部、健美俱樂部、武術俱樂部、網(wǎng)球俱樂部、健身俱樂部、保健俱樂部,由部長負責俱樂部的教學安排、選課、分組。
2.普通專業(yè)學生身體素質不斷提升
在各俱樂部教學中考慮到不同項目對學生身體素質的促進作用存在差異性,對課程中身體素質練習的比重進行要求,即課前熱身活動2000米,并將身體素質考核成績按比例納入到學生最終成績中,提高身體素質練習的重要性,近年來已取得良好成效:學生體質測試的合格率不斷提升,學生在素質測試中暈倒、嘔吐等不良情況明顯好轉,學生提高身體素質后精神面貌隨之提升,校園夜跑、廣場舞等活動成為校園體育活動的風景線,營造了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
表1 河西學院大學生體質測試統(tǒng)計表
3.形成體育俱樂部教學、訓練、競賽一體化發(fā)展態(tài)勢
由于初、中、高級俱樂部的有序銜接,教學內容層層深入,學生特長有效發(fā)揮,教學效果得以增強;從形式上把作為課程的體育過程和作為活動的體育過程融為一體,實現(xiàn)了學校體育教學、健身、訓練、競賽一體化發(fā)展。
1.師生對體育俱樂部改革的認識不足
通過對俱樂部任課教師進行訪談發(fā)現(xiàn),部分教師對于俱樂部改革存在不認同的情況,認為俱樂部同原有的教學模式并無區(qū)別,對改革存疑;通過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不了解體育俱樂部,僅以拿學分為目的,選課的目的不是從個人情況和愛好出發(fā),盲目從眾和爭相選擇室內項目的情況居多。以上情況說明在俱樂部改革的過程中應加強對一線教師思想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認識到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以及自身在俱樂部改革過程中應發(fā)揮的重要作用,同時加強對學生關于體育俱樂部的宣講,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和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意識。
2.體育俱樂部師資、場地等不足
河西學院體育學院目前擔任教學工作的教師共有44人,而隨著學校的快速發(fā)展,學生數(shù)量接近18000人,大學體育課程的生師比在136∶1左右,可見師資略顯不足。《普通高等學校體育場館設施配備標準》中要求學生室外面積4.7m2/人,室內0.3m2/人,河西學院近年來注重體育教學場地的建設提升,足以滿足此要求,但仍存在部分課程因與體育教育專業(yè)課時間沖突而限制選擇人數(shù)、限制選擇時間的情況。
3.體育俱樂部選課系統(tǒng)的不匹配
河西學院體育俱樂部教學采用網(wǎng)絡選課,原則上全體學生都可以選報初級、中級、高級俱樂部,體育課成績不再按年級和學期區(qū)分體育Ⅰ、體育Ⅱ、體育Ⅲ、體育Ⅳ,而是統(tǒng)一為體育,必修課總學分為4學分。由于初級、中級、高級俱樂部在排課中需要同時體現(xiàn),占用很多課程時間,導致學生專業(yè)課同俱樂部課程沖突的情況,如針對體育俱樂部引進或設計選課系統(tǒng)將大大提升俱樂部的管理工作效率。
4.體育俱樂部考核評價體系的不足
河西學院大學體育課自實行俱樂部制教學模式以來,在指導思想、組織形式、教學內容選擇等方面都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工作,但課程考核模式仍沿用以往的考核模式,重結果輕過程,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沒有關注到學生的進步幅度,沒有發(fā)揮課程評價對學生的信息反饋、動機激勵等方面的作用。
教學是教師的教同學生的學的雙邊活動過程,俱樂部模式應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并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在大學體育俱樂部教學過程中根據(jù)學生不同特點安排諸如助教、組織、競賽編排等工作,以此來提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同時亦可提高學生的團隊協(xié)調配合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并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的融入到教學之中。
在大學體育俱樂部中的中級俱樂部教學中打破專業(yè)限制,進行項目代表隊的組建,將改變部分學院因專業(yè)特點無法組隊的情況發(fā)生,增強不同專業(yè)學生之間的溝通協(xié)作,以賽帶練,調動學生參與體育俱樂部的積極性,使學生對體育項目產生興趣后不斷提升技術技能水平,逐步培養(yǎng)終身體育意識和習慣。
大學體育課程考核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不客觀的考核結果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學生對體育課的喜愛,在大學體育課程考核中應重視學生的體育學習態(tài)度、體育意識等情感因素,并將學生的進步幅度納入到考核之中,增加學生自我評價,真正將體育課程考核的診斷功能、教育功能、反饋功能成分發(fā)揮出來。
科技服務的最終結果就是使各項工作便捷、高效,在大學體育課程教學中選課是教學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工作,大學體育俱樂部模式可以使學生自主選擇教師、自主選課上課時間、自主選擇體育項目,這就對選課系統(tǒng)的設計開發(fā)提出了很多的要求,而手機功能的不斷發(fā)展也使得學生的眾多學習在手機上便可完成,對此應積極研究自身基本情況的前提下開發(fā)手機APP,使大學體育課程的選課、競賽、活動報名等工作通過手機APP便可隨時隨地完成,使管理工作更加靈活高效,適應時代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