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觀應
每堂課都是關于某個教學內容的教育技術的實施過程,可將其看做一個微系統(tǒng),在這個系統(tǒng)中包括學生認知,師生互動,環(huán)境營造,課堂反饋,教學媒體,教學設計以及媒體應用。在這個微系統(tǒng)中有升資源扮演的是教學媒體,發(fā)揮著教學策略更科學,學生認知更容易,師生互動更通暢,教學環(huán)境更和諧的作用,從而達到優(yōu)化教學過程的目的。
視障學生由于視覺缺失,聽覺就成為他們感知世界的一個重要途徑。視力障礙的學生對于外界的聲音刺激極為敏感,而我們正是利用了這一特點,將視覺轉化為聽覺即有聲資源?,F(xiàn)在信息技術中有聲資源的合理利用,能補償視障學生視力缺陷,提高學習效率的作用。有聲資源的合理利用可以將教學內容、教學目標與學生的個人情況相結合,實現(xiàn)教學最優(yōu)化,同時也使課堂具有更多的立體感與延展性,為學生的學習提供相應的保障。
學生學習的前提就是要做好課前預習,這也是學習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課前預習可以讓學生對自己即將所學的數(shù)學內容有一個很好的了解,形成自己的認知體系,對于自己所學內容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有一個更好的了解,在課上也可以將自己的疑問提出來,在老師指導下,進行更好的解決,師生共同討論,提高課堂學習效率。課前預習,能夠讓學生熟悉課堂知識,再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能夠跟得上老師講課的思路。但是因為在教學中老師與學生之間使用的教材內容存在一些差異,使得師生之間在預習、學習、復習中都存在難度,對此我們將數(shù)學書上的文字資源轉化為聲音資源,學生可以拷貝到自己的u盤或者手機等工具上,學生就可以使用手機或者電腦等設備進行收聽。這可以幫助視障學生更好的預習,也更加具有針對性,對于新課中的重點,難點內容都有了自學的能力,在教學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
很多學生都認為學習數(shù)學是一件枯燥無聊的事情,那么盲童也不例外,由于在學習數(shù)學的過程中需要更多的邏輯思考,這些邏輯問題需要學生們不斷的通過觀察來發(fā)現(xiàn)問題,然后找到問題的切入點,但是對于視障學生來說,這一條件他們很難具備。相反像語文等文化類課程,則需要學生根據(jù)文字進行品讀,這對于他們來說更加有趣,也更加容易做到。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要為學生們建立一個虛擬的教學情境,在聲音上與他們共鳴,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應該注意利用聲音信號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視障學生本身看不到東西,所以在對事物的觀察方面無法與正常學生相比,但是相反,他們的聽力一般比常人要好,所以通過聽到的聲音加深他們的印象是非常必要的。比如,老師在講到平均數(shù)的時候,可以為學生們播放鼓掌的聲音,讓學生仔細辨別鼓掌的拍書,讓同學們就很快被帶到音頻當中,每個人都積極參與討論問題,有的同學說比較平均數(shù),有的同學說比較總數(shù),同學們的興趣被調動起來,都積極地投入到學習當中。
盲童在視力上的障礙,讓數(shù)學老師很難用一些身體語言去引起學生的關注,所以通過聲音來吸引學生的學習,以提高他們的課堂學習效率的方法是可行的。我們都知道,小學生因為年齡和心理問題,他們對一些事物的注意力往往時間較短,很難保持高度的集中,有些時候他們會被一些事物所吸引,而能夠吸引到他們的肯定是自己能夠很快感知到的東西。對于視障學生而言,聽覺更為靈敏,所以對于聲音的好奇能夠轉移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如果學生對于一種聲音非常感興趣,那么他們的注意力將會非常集中。所以利用視障學生的這一特點,老師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播放學生感興趣的聲音片段,吸引學生認真聽講。比如將一些小學應用題目設置成為音頻材料,可以是幾個人的對話,這樣學生們在聽的過程中容易被其中的情景所吸引,然后讓學生根據(jù)里面捕捉到的信息來完成題目。這樣同學們很快的投入到小組討論當中,相反,如果這些僅是我自己說出的話,同學們會覺得非常枯燥,并不會感興趣,也不能調起學生們的積極性,這種使用音頻資料可以讓學生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平均數(shù),提高了課堂效率。
對于盲童學來說,周圍的環(huán)境可能他們永遠無法看到,這或許是一種缺憾。但是對于這些孩子來說,如果能夠利用自己的特長來感知周圍的環(huán)境,那么他們也能夠像我們一樣生活。但是有些事物可以讓他們憑借聽覺去感知,比如環(huán)境中的風聲、動物的鳴叫聲等,而有些事物很難通過聽力進行辨別,比如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時鐘,我們都知道當表盤上的秒針轉動一圈,就是一分鐘,而學生們無法觀察到,所以他們對于一分鐘往往缺少概念。在學習《一分鐘能干什么》時,不能通過實踐上秒針的走動趕至一分鐘有多長,也不能了解一分鐘就是60秒的信息,對他們的學習是一個困難,如何讓盲童接受時間信息的方式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可以將時鐘上分針走動的聲音放大,讓同學們感知滴答滴答的聲音,讓他們知道一個滴答就是一秒鐘,滴答60下就是一分鐘,這時分針會走一個小格,通過這種視覺和聽覺的轉換,讓他們感知一分鐘的長度,也知道了一分鐘可以做什么,還學習了本課的知識。
正常的小學生在學習數(shù)學的時候往往能夠通過上課聽講、下課復習、課余時間利用各種工具來輔助學習等方式來提升自己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能力。而在這些環(huán)節(jié)中,許多學生都會通過各種積木玩具來提升自己的數(shù)學能力,這樣可以不斷鍛煉自己的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但是盲童自身存在一些缺陷,無法通過眼睛來觀察一些事物,因此學習能力會比他人相對弱一些,對于數(shù)學老師在課堂上講的知識可能并不能一次完全消化,會存在一些難點問題,這時就需要同學們利用有聲資源將課堂重現(xiàn),對于課堂上沒有弄明白的地方和難點可以再聽一遍,或者向其他同學詢問,通過自己的設備將課堂呈現(xiàn),可以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這也是同學們自己勤奮努力的結果。老師可以將課堂上課的內容錄制成音頻文件,然后學生們可以在課下利用這些音頻文件去自主學習,不懂的地方可以多聽幾遍,逐漸培養(yǎng)自己的自主學習意識。同時這種課堂音頻在線還能夠讓學生鍛煉自己的對有用信息的捕捉能力,久而久之,他們再遇到問題時就不需要反復的去聽了。
盲童的學習難度會比明眼人大很多,他們最先要面對的就是書寫,忙完與我們正常人所看到的文字不一樣,他們是正寫反摸,這讓他們在獲取信息上會存在一定的困難,而有聲資源就可以彌補盲文的這一不足之處。老師可以將自己準備好的資源拷貝給同學們,讓同學們在課堂上根據(jù)自己的學習進度和學習能力去完成,不會出現(xiàn)學不夠和學不會的現(xiàn)象,考試也可以沿用這種方式,將試卷制成語音資料發(fā)給學生,這就減少了摸讀盲文所用的時間,以及摸讀錯誤,讓同學們有更多時間來答題。
信息在不斷更新,設備才不斷完善,教學實踐證明,有聲資源的教學是一種高效又方便的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F(xiàn)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教學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條件,突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率。盲校老師要多收集對學生有用的有聲資源,學生也要對有生資源加以重視,共同進步。
(作者單位:泉州市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