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加幾》教學的有效方式是激趣,鼓勵學生算法的多樣性,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數學品質。
關鍵詞:激趣;鼓勵算法多樣;培養(yǎng)分析;操作和解決問題能力
9加幾是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20以內進位加法的第一課時,它是學生學習了11~20各數的認識以及10加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掌握好本節(jié)知識,可以為以后進一步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礎。但因為一年級學生年齡小,注意時間較短,學習有一定的難度。在教學這一內容時,我采用直觀教學法,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展開教學。
一、 創(chuàng)設富有兒童情趣的活動情境,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與動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課伊始,我根據一年級兒童的思維特點,創(chuàng)設情境,以學生熟悉的運動會為切入點,目的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
二、 計算教學體現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采用自己認為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
提倡算法多樣化是《數學課程標準》關于計算教學的基本理念之一。《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由于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樣化的。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供算法多樣化?!备鶕@一理念,在教學時握注意了讓學生有自己發(fā)現的機會,充分尊重學生自己發(fā)現的方法和自己的選擇,只提問:“你喜歡哪一種方法?”學生匯報:
生1:我是一盒一盒地數,1,2,……,13,一共有13盒。
生2:我是從9開始數的,9,10,11,12,13,一共有13盒。
生3:我是從4開始數的,4,5,……,13,一共有13盒。
生4:我是先放1盒進箱子里湊成10,再用10+3等于13,所以一共有13盒。
師:我發(fā)現我們班的小朋友實在是太能干了,能想出那么多種方法,有的用數的方法,有的用計算的方法知道了現在有多少盒飲料。你最喜歡哪一種呢?你認為哪一種方法能最快算出結果?
生1:我喜歡數的方法。
生2:我喜歡先把一盒放進箱子里的方法……
師:我們在計算時要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計算。有的喜歡用數的方法,有的喜歡用算的方法。數的方法我們已經學過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用算的方法來計算。
此時,我沒有急于評價每一種方法的優(yōu)劣,在黑板上展示學生的各種方法,通過同桌間的互相交流,讓學生了解計算的多種方法。同時能讓學生對比這幾種方法的簡單與復雜,為以后選擇簡便的方法進行計算做好準備。
三、 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初步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教學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材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由于一年級學生年齡小,自己提出問題有一定難度,因此,教學應引導學生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從中選擇信息,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并加以抽象,列出算式,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出結果。教學時,先引導學生看圖提出問題一:現在有多少盒?然后讓學生思考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同桌交流。之后請學生說出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讓學生說說喜歡哪一種。例如,
師:“現在有多少盒?”誰知道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教師引導學生說)
生:箱子里的9盒和箱子外面的4盒合起來一共有多少盒?
師:要求合起來一共有多少盒?用什么方法計算?
生:加法。
師:怎么列式?
生:9+4=13(板書:9+4)……
在學生評議的基礎上,我適當給學生以贊賞和鼓勵,并著重說明“湊十”的方法。接著,引導學生發(fā)現小朋友提出的另一個問題“踢毽子的和跳遠的一共有多少人”,再讓學生從圖中找出解決這個問題所需要的數據:踢毽子的9人,跳遠的6人。解決這個問題可以鞏固學生的“湊十法”。通過這一節(jié)課,使學生從中體會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逐步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和認識周圍的事物,使其數學能力、意識及與人合作交流的意識都得到培養(yǎng)和發(fā)展。
四、 動手操作,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湊十法”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這部分知識,因此本節(jié)課握著重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起學生求知的欲望,握根據教材的特點及本班學生的認知水平,從學生怎樣才能掌握得更好、更牢的角度出發(fā),把時間還給了學生,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動起來,在體驗“湊十”過程時我讓學生用小棒擺:
師:動手擺一擺,用小棒代替飲料,左邊擺9根小棒代表箱子里的9盒飲料,右邊擺4根小棒代表箱子外面的4盒飲料,回憶剛才老師的做法,老師是怎么移動小棒的。我要看哪個小組的小朋友動作最快,擺好的請坐端正。
學生活動,師巡視。請一動作快的小朋友上黑板擺。
通過動手擺親身體驗“湊十”的過程可以讓學生自己去尋找并發(fā)現規(guī)律,讓學生在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感受數學的趣味性,加深對“湊十”的理解和記憶。
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自己做了深刻的反思,覺得還有許多不足之處:
(一)駕馭課堂能力還有待于提高
課堂能力組織是一節(jié)課成功的關鍵之一,筆者在這節(jié)課中駕馭課堂能力欠佳。例如,在學生看圖解決“現在有多少盒”的問題時,先后有兩個學生說到“把一盒放進箱子里”的算法,而我沒有加以肯定,導致學生不知道是否正確,不敢發(fā)言,課堂氣氛有點緊張。
(二)沒有及時抓住課堂教學中生成的資源加以利用
在讓學生看圖,提出數學問題時我顯得有點啰嗦,反復講“現在有多少盒?”以致這節(jié)課練習量不夠,學生理解程度不夠高。同時,沒有及時抓住課堂教學生成的資源并加以利用,比如在學生看圖說話提出問題時有一個學生提出:“原來有13盒牛奶,拿出來4盒,請問箱子里還有幾盒?”這是一個減法的問題,不是本節(jié)課想要的問題,我不加以評價就跳過,導致在這個問題上浪費很多時間。同時也無形中“傷害”到那位學生的積極性。從這件事看出,教師擁有的知識一定要全面、精確,不能忽視細節(jié)。同時也要有必要的應變能力,才能讓課堂教學完美沒有缺憾。
總之,在教學新方法的時候,從學生的反映情況來看,掌握得還不錯,但是從中看出許多學生還沒有養(yǎng)成傾聽的習慣,常規(guī)教育進行得不夠。應該把獎懲措施落實下去。還要多進行小組討論。對學生提出的新方法應該及時肯定和鼓勵,并對算法進行擴展優(yōu)化,再讓小組比一比,選出認為最好的方法。先讓學生討論,匯報,再出示結果,最后進行小結。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簡介:
劉玉榮,內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內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同興鎮(zhèn)總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