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歷史書籍,大多數(shù)人的印象都是晦澀難懂,但讀《明朝那些事兒》,很多人發(fā)現(xiàn),原來歷史可以寫得這么好玩。全冊7本,一口氣讀下來,無數(shù)次令人唏噓感嘆、激情澎湃、痛心疾首的場景,如電影般一幕幕從眼前經(jīng)過……
比如有人怪朱元璋兔死狗烹,可真正讀到明朝開國后的歷史,你會發(fā)現(xiàn),一切所謂的極端舉措都事出有因,有的是咎由自取,有的是形勢所迫,用作者的話說:“真是沒白給的?!?/p>
難怪總有人愛說“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過去的事情,哪有什么絕對的公斷,只有立場和意志的區(qū)別。比如朱棣到底是逆子還是明君?這種非黑即白的邏輯思維在歷史事實面前互相矛盾,蒼白無力。無數(shù)歷史事實告訴我們,是非功過都由成功者書寫,而成功者很重要的特點:一是活到了最后;二是實現(xiàn)了理想;三是獲得了認同。所以成功既是自己的,也是別人的。
能成功的人,除了有優(yōu)秀的才能外,還要有最實用的方法:堅持原則,不忘初心,尋找實現(xiàn)理想的途徑,做到“知行合一”,最終到達理想的彼岸,才是真正的能人。
徐階在官場20余年忍辱負重,當上了首輔之后,勵精圖治,整治邊情民政,給過去含冤的大臣平反,抗擊蒙古并取得勝利,把很多地方藩王的土地退還給百姓,被世人稱為“名相”。而魏忠賢之流,得勢之時勢力遮天蔽日,但最終還是難逃被清算的下場,這是就觸犯了“道義”的下場,為人所不容。
在《明朝那些事兒》中,為人要低調(diào),也是反復驗證的處事原則。急于稱王是歷代農(nóng)民起義軍領袖的通病,只有少數(shù)人頭腦冷靜。如陳友諒等人過早稱王,導致內(nèi)部分裂,將領不服從命令,被秦軍各個擊破。
但朱元璋在真正掌握局面前,他從來沒有急于稱王的意愿,而是提出“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戰(zhàn)略思想,使得他能夠韜光養(yǎng)晦,避免樹大招風,四面受敵。由于有北方的紅巾軍對元軍進行阻擋,朱元璋才有時間和力量對付東、西兩面的張士誠和陳友諒。
做人要厚道,雖然在任何時代都是吃虧的代名詞,但它有出人意料的效果。朱元璋的岳父郭子興是一個卑鄙小人,他因猜忌妒忌,數(shù)次想置朱元璋于死地。朱元璋看清形勢后及早脫身。因能力出眾,朱元璋越來越強,而郭子興越來越弱。終于有一天,當郭子興再度投奔朱元璋時,朱元璋不僅不念舊惡,還把統(tǒng)帥的位子拱手相讓。更讓人驚訝的是,他還把兵權給了郭子興,甘愿當一個光桿司令。
看到這一段時,有人會覺得朱元璋是不是有點兒愚忠,可到后來才發(fā)現(xiàn),即便朱元璋已經(jīng)盡量保持低調(diào),但當時還是有人準備刺殺他。然而在得知朱元璋如此寬厚、知恩圖報后,那些企圖殺害他的人開始對他敬佩萬分。以朱元璋的判斷力,斷然是能夠察覺到環(huán)境的變化,但面對潛在的風險,“守中持正”竟成了躲避風險的最佳辦法。所以說,做人做事,厚道在當時看起來吃虧,但長遠看來并非如此。
除了敘事角度,作者還擅長用詼諧幽默的語言,在不歪曲史實的情況下,把明代的王侯將相史描繪得很詳盡:
當唐伯虎在人生最低谷的時候,寧王朱宸濠來到他身邊,把他推向了更低谷。
所謂以天下為己任,通俗解釋就是天下都是老子的,天下事就是本人的私事。
王安石改革失敗在于他自以為是,張居正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自以為不是。
任何人都是可以出賣的,只不過朋友的價格要高一些。
很明顯,他(明朝首輔夏言)在掐架方面是很有點兒天賦的。對手只要找上門來,來一個滅一個,來兩個滅一雙。文辭鋒銳無比,且反應極快,今天的敵人今天罵,從不過夜,效率極高。
朱棣不是那種口口聲聲說讓你看不到明天的太陽的人,但是,他肯定可以保證明天的太陽一定會照在你的墳頭上。
根據(jù)明代規(guī)定,只要家里不死絕,王位就一直有。于是爺爺傳給兒子,兒子傳給孫子。鐵打的爵位,流水的孫子。200年后,這個孫子的名字叫朱憲火節(jié)(朱憲? ? )。這里順便說一句,有明一代,出現(xiàn)過許多怪字奇字,可謂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不要說新華字典、康熙字典,火星字典里都找不到,原因很簡單,這些字壓根就不存在。
這世界上能夠藥到病除的藥只有一種藥——毒藥。
跟皇太極玩太極。
……
總的來說,這是一套值得反復閱讀的作品。感興趣的讀者可以下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