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梅
摘要:為了提高“原地雙手頭上前擲實心球”的課堂教學效果,嘗試將“錨點”探究教學法運用到該項目的教學中,幫助學生找準動作技能提升的關鍵點,提高完成技術動作的正確性和投擲遠度,有效突破教學難點。具體實施環(huán)節(jié)包括:創(chuàng)設情境——引錨,自主合作——探錨,歸納總結——悟錨,檢測反饋——固錨,評價提升——省錨。
關鍵字:“錨點”探究教學法初中體育《原地雙手頭上前擲實心球》
“原地雙手頭上前擲實心球”是揚州市體育中考項目之一,對學生的動作技術準確程度和投擲遠度都有一定的要求。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筆者發(fā)現,該項目教學存在以下幾個問題:(1)在初中體育教材中,投擲實心球只在素質練習中或以游戲形式出現,尚未介紹“原地雙手頭上前擲實心球”的技術動作,這給該項目的技術教學帶來一些困難;(2)對于活潑好動的初中生來說,單純地投擲實心球是一項枯燥的項目,如何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課堂參與度,是該項目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3)教學過程中,易出現教師講解過多、學生練習不足的現象,從而降低整節(jié)課的運動密度和強度;(4)學生易出現動作不協(xié)調、出手角度低、出手速度慢等問題,且動作技術的掌握經常出現“反復”的現象。
為了提高“原地雙手頭上前擲實心球”的課堂教學效果,筆者嘗試將學校自主研發(fā)的“錨點”探究教學法運用到該項目的教學中,幫助學生找準動作技能提升的關鍵點,提高完成技術動作的正確性和投擲遠度,有效突破教學難點。
“錨點”探究教學法是通過與教學內容相匹配的“錨點”,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的探究過程中,“消解”具體的“錨”,建構知識意義,提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它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活動為主軸,以訓練為主線,通過引錨、探錨、悟錨、固錨、省錨等五個環(huán)節(jié)開展教學活動?!板^”,就是真實的或類似于真實的情境、事件或問題;“錨點”就是將真實的“宏觀情境”下的“錨”分成一系列連續(xù)的小步驟(小問題),每步一個探究活動(點),即“錨點”。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錨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的發(fā)展需求,提供與真實情況基本一致或類似的情境,并從情境中選出與所學內容密切相關的問題——“錨”,以啟動教學。
結合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教師將學生熟悉的兒童玩具——水槍帶到課堂上,首先拋出一個情境:“小王和小張兩名同學比賽發(fā)射水槍,看誰的射程遠?!比缓笱垖W生演示,使水槍呈3個不同的角度(平角、約35度角、約60度角)射水,得出“同樣的力量,約35度角時射程最遠”的結論,進行引出“錨點”——在原地雙手頭上前擲實心球的練習中,如何由下而上協(xié)調用力,將球向前上方約35度的角度擲出,從而提高遠度。
二、自主合作——探錨
由于學生之前進行過與實心球相關的素質練習和游戲,基本掌握了“原地雙手頭上前擲實心球”的持球方法和投擲方法,但在實際練習過程中,大部分學生的投擲遠度并不理想。其原因有:(1)預備動作背弓不充分,未能完成超越器械(投擲運動最后發(fā)力前,人體支撐點以最快的速度趕超到器械的前面,使器械落于身后的身體姿勢);(2)無法連貫地蹬地收腹、引肩揮臂;(3)出手角度較小,且不穩(wěn)定。
據此,教師設計了3個小問題作為“錨點”:(1)怎樣才能超越器械?(2)如何由下而上協(xié)調用力?(3)如何加大出手角度,并提高穩(wěn)定性?
在教學技能的過程中,每一個“錨點”的探究活動都可遵循“自學嘗試—合作交流—展示點評”的流程;但不能固化教學,而應根據各“錨點”內容的特點和教學的重點進行調節(jié)或選用。
(一)怎樣才能超越器械?
在“原地雙手頭上前擲實心球”的技術動作中,超越器械出現在預備動作過程中。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往往會出現預擺不充分,上體、肩關節(jié)、手臂等部位沒有充分拉開成“反弓”,沒有完成超越器械,從而影響發(fā)力距離。
這個“錨點”,主要通過合作交流來消解。教師在統(tǒng)一講解、示范之后,讓學生兩兩一組,互相觀察、糾錯,反復練習,體會動作感覺,形成動作記憶。
學生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可以采用一些輔助練習手段:兩人一組,面對面壓肩、背對背背人、對抗拉肩;一人手持標志繩,一人弓步向后振臂,用球觸碰標志繩。
(二)如何由下而上協(xié)調用力?
“原地雙手頭上前擲實心球”的用力順序為:蹬地挺髖、挺胸引肩、收腹揮臂、抖腕撥指。而在練習中,很多學生會出現動作僵硬、用力脫節(jié)、用力不充分等錯誤,從而影響投擲遠度。
1. 自學嘗試。
教師分發(fā)教學卡片(如下圖),學生四人一組,根據卡片上的動作要領、圖解、動作口訣等內容自學動作。
2.合作交流。
學生兩兩一組,在規(guī)定區(qū)域進行持球練習,在練習的過程中互相提醒動作要點。教師巡回指導。
在這個階段,為了確保學生“一個不漏”地參與到練習中,保證練習的密度,教師須做以下兩點工作:一是關注不能積極參與練習的學生,讓組內其他同學給予幫助,發(fā)揮朋輩間的鼓勵作用;二是關注難以開展討論、練習和合作的小組,積極干預,幫助他們實施合作學習。
3.展示點評。
全體學生先按照教師的指揮,分成4個大組,聽哨音進行集體投擲練習3—4次(集中展示),教師根據學生的練習情況,選擇幾名動作有代表性的學生進行個體展示,并加以點評。
在點評時,教師應對正確的動作(包括基本正確的或部分正確的)給予鼓勵和肯定,并對錯誤的動作進行指導;同時也應鼓勵學生圍繞動作要點進行同伴互評。
(三)如何加大出手角度?
在上一個“錨點”的“展示點評”階段,學生出現出手角度偏低的現象。因此,將“如何加大出手角度”作為本節(jié)課的第三個“錨點”。消解這個“錨點”時,教師在每個小組的起擲線前大約一臂長的地方設置一個可以調節(jié)高度的標志線?!白詫W嘗試”階段,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高調節(jié)標志線的高度,將標志線控制在頭頂前上方(與水平線約成35度夾角)一臂遠的地方,投擲練習時,將球從標志線的上方擲出,從而加大出手角度;“合作交流”階段,組內成員互相提醒動作要點,并根據投擲的情況互相協(xié)助調整標志線的高度。
三、歸納總結——悟錨
歸納總結是教師在課堂任務終結階段,引導學生對教學目標再認識、再總結、再實踐、再升華的教學行為方式。
在悟錨環(huán)節(jié),教師帶領學生一起回顧本節(jié)課所學內容的動作要點,并將關鍵詞組合成動作口訣,方便學生記憶。同時,對于積極投入、不怕苦、不怕累的學生給予表揚,鼓勵他們邊學習、邊思考,多練習、多體會,形成正確的動作記憶,提高動作的穩(wěn)定性,爭取早日達到“動力定型”(指人在反復重演某種活動過程中,逐漸建立的穩(wěn)定的條件反射活動模式,其外在表現為動作習慣)的水平。
四、檢測反饋——固錨
檢測反饋是課堂實施“錨點”探究活動的延伸和繼續(xù),是對學習目標達成情況的一種檢視。
由于原地雙手頭上前擲實心球是封閉式運動技能,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需要掌握規(guī)范的技術和方法,還要保障練習的次數和體能的提升。因此,在教學中,一方面教師要精講,保證學生足夠的練習次數,提高課堂練習密度,鞏固單一身體練習的穩(wěn)定性;另一方面,要穿插體能練習或補償性體能練習,保證課堂運動強度。
在固錨環(huán)節(jié),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分層練習:目標線一致、起擲線不同,學生根據自己動作技能的掌握情況選擇起擲線進行鞏固練習;球的重量不同,女生和力量小的男生可以選擇輕器械進行練習。這樣,一方面鞏固動作技能,另一方面可以讓所有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提振體育學習的熱情。
五、評價提升——省錨
評價提升是“錨點”探究教學法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包括自評、組評、師評。下表就是為本節(jié)課設計的評價表。
參考文獻:
[1] 仇清泉,顧艷.“錨點”探究:讓課堂駛入快車道[M].南京: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9.
[2] 王瑤.“學、練、賽、評”在實心球單元教學中的實施[J].中國學校體育,2020(2).
[3] 周寶金.淺談正面雙手原地前擲實心球的教學[J].田徑,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