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紅
(江蘇省儀征市人民醫(yī)院,江蘇 儀征211400)
急性心肌梗死(AMI)在老年人當中為最常見疾病之一,該疾病主要由持續(xù)性缺血缺氧、冠狀動脈急性阻塞所導致的心肌壞死,可表現(xiàn)為劇烈運動后出現(xiàn)胸骨后持續(xù)性疼痛,休息及硝酸酯類藥物均未得到緩解,同時伴有心電圖變化及肌鈣蛋白增高等變化,且發(fā)病早期處于高危狀態(tài),據有關數據顯示,該疾病若不及時進行有效救治,1h 內猝死率可達到50%,其中心律失常為主要因素,從而嚴重危險患者生命安全[1]。因此為該類患者實施早期救治,并進行院前急救模式具有重要意義,由于傳統(tǒng)院前急救無法達到最佳臨床效率,且缺乏針對性,從而嚴重增加患者病死率。近年來,隨著醫(yī)療技術不斷進展,據有關研究顯示,實施先治療,后轉運的不同院前急救方式效果顯著,但由于受到物力、人力以及相關條件的限制,使患者病情無法得到有效控制,導致目前臨床對該方式存在爭議[2]。鑒于此,本文選取80 例AMI患者實施不同院前急救方式進行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4 月至2020 年3 月,將80 例AMI患者納入本次實驗,按回顧分析法將其中40 例納進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院前急救方式),其余40 例納進實驗組(實施先治療、后轉運的急救方式);兩組男女比例分別為:20:20、19:21 例;年齡分別為:年齡分別為50-68 歲、49-70 歲,平均值分別為(62.7±4.1)歲、(61.9±3.8)歲,基礎信息相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排除標準:患有心臟病、心力衰竭、心血管疾病、認知功能障礙、精神疾病以及癌癥腫瘤患者。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屬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家屬均同意參加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guī)院前急救模式,到達現(xiàn)場使需保持患者生命體征的平穩(wěn),等到病情好轉或暫時穩(wěn)定時,將患者轉送入院,并在轉送途中需對患者進行各項針對性措施。
1.2.2 實驗組 實施不同院前搶救措施,具體如下:(1)接到急診電話時,立即出診,到達現(xiàn)場時需實施頭低腳高臥位,從而改善其回心血流量的增加;(2)呼吸道清理,在急救過程中需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若患者呼吸道不通暢,則采用相應措施,如提供面罩吸氧以及鼻導管給氧等,從而促進患者呼吸功能運動充分發(fā)揮作用,防止出現(xiàn)呼吸衰竭等現(xiàn)象。(3)護理人員需嚴格維持患者生命體征的平穩(wěn),時刻進行監(jiān)測各項指標變化,同時口服“心梗一包藥”(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阿托伐他汀20mg)負荷量后轉院做PCI。
治療標準[3],顯效:患者臨床癥狀得到明顯緩解,且改善心功能達到2 級以上;有效:患者臨床癥狀逐漸緩解,改善心功能達到1 級;無效:患者臨床癥狀未得到好轉,且心功能未得道改善,反而加重,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剩余100%;觀察兩組生命體征變化(呼吸、血氧飽和度、心率);觀察兩組滿意度評分,主要包括服務態(tài)度、急救技術、搶救及時性、急救效果,總分為25 分,分值越高表示滿意度評分越高。
全文數據均采用SPSS19.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計算分析,其中±s用于表達,計量資料,采取t檢驗,百分比表達計數資料,采取χ2檢驗,其中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治療有效率是97.5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00%(P<0.05),見表1。
兩組實施前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實施后實驗組生命體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實驗組服務態(tài)度、急救技術、搶救及時性、急救效果滿意度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表2 兩組生命體征變化(±s)
表2 兩組生命體征變化(±s)
組別例數(n)呼吸(次/min) 血氧飽和度(%) 心率(次/min)實驗組對照組t 值P 值40 40實施前32.76±3.84 33.16±3.45 0.490>0.05實施后22.86±3.64 29.46±4.32 7.839<0.05實施前0.79±0.09 0.77±0.11 0.890>0.05實施后0.93±0.08 0.85±0.09 4.202<0.05實施前132.52±9.34 130.84±10.32 0.763>0.05實施后110.34±8.31 119.32±9.65 4.450<0.05
表3 兩組滿意度評分(±s)
表3 兩組滿意度評分(±s)
組別實驗組對照組t 值P 值例數(n)40 40服務態(tài)度(分)24.32±0.45 18.35±1.35 26.533<0.05急救技術(分)24.56±0.85 17.34±1.16 31.753<0.05搶救及時性(分)24.14±0.65 19.31±1.32 20.762<0.05急救效果(分)24.45±0.34 19.36±1.62 19.448<0.05
AMI 為常見危重心臟病之一,一旦發(fā)生可出現(xiàn)劇烈胸痛、呼吸困難以及大汗等癥狀,主要原因是由冠狀動脈阻塞,供血不足導致心肌缺血、缺氧,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以及生命質量[4-5]。因此實施早期針對性治療,是提高臨床治愈率、縮短搶救時間、降低患者的病死率關鍵步驟之一[6]。
現(xiàn)階段傳統(tǒng)院前急救無法達到最佳臨床效率,且缺乏針對性,從而嚴重增加患者病死率。近年來,隨著醫(yī)療水平不斷進展,據有關研究顯示,實施先治療,后轉運的不同院前急救方式效果顯著,因搶救過程中急救團隊可迅速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監(jiān)測,并依據患者臨床癥狀不同,選擇合適的藥物進行治療,從而促進患者臨床癥狀得到有效緩解,降低死亡率發(fā)生。最后進行院前與醫(yī)院的聯(lián)系,并準備好搶救工作,從而提高工作效率,保障救治工作的連續(xù)性[7]。本文研究顯示,實驗組治療有效率是94.6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19%(P<0.05);兩組實施前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實施后實驗組生命體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服務態(tài)度、急救技術、搶救及時性、急救效果滿意度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充分說明AMI 患者實施不同院前急救方式效果顯著,有效提高臨床效率,改善生命體征變化,且提高各項滿意度評分,因此值得臨床應用及推廣。
綜上所述,AMI 患者實施不同院前急救方式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