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煥香 譚艷芳 劉運可
支氣管肺炎是兒科臨床最常見的感染性疾病,致病原主要有病毒、細菌、真菌和肺炎支原體等。該疾病具有發(fā)病率高、起病急、病情變化快等特點,一旦發(fā)病,患兒肺組織炎癥就會使呼吸膜增厚,從而阻塞下呼吸道,對患兒的通氣與換氣功能造成阻礙,常表現為咳嗽、氣促、發(fā)熱、肺部哮鳴音等[1],并常伴有急性期喘息及急性期后反應性氣道疾病。有研究認為,支氣管肺炎的病情發(fā)展主要是細胞因子的作用,其中白三烯在上下呼吸道的炎癥中起重要作用,其通過對支氣管上皮細胞進行破壞,并收縮支氣管平滑肌,促進支氣管黏液腺體分泌、增加支氣管炎癥細胞浸潤,趨化嗜酸性粒細胞而介導炎癥反應[2]。而孟魯司特鈉作用于人體可對白三烯受體產生拮抗作用,阻礙炎性細胞因子的釋放。本文就該藥物用于臨床治療兒童支氣管肺炎的療效進行評估,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7 月~2020 年2 月期間于本院接受治療的80 例支氣管肺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所有患兒均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支氣管肺炎的診斷標準,均存在不同程度咳嗽、氣促、喘息等癥狀者;年齡1~6 歲;經體格檢查發(fā)現肺部存在明顯濕啰音和哮鳴音者;患兒家屬對此次研究已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對本次研究所使用藥物過敏者;合并其他先天性疾病者;存在營養(yǎng)不良狀況者;伴有嚴重心、腎、肝功能不全者;入院前2 周內使用其他相關治療支氣管肺炎藥物者。將患兒按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40 例。對照組中男23 例,女17 例;年齡1~5 歲,平均年齡(3.21±1.63)歲;病程2~7 d,平均病程(4.66±1.54)d。試驗組中男22 例,女18 例;年齡1~6 歲,平均年齡(3.78±1.36)歲;病程2~8 d,平均病程(4.27±1.30)d。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兒行常規(guī)治療,包括霧化吸入糖皮質激素及速效β2受體激動劑、止咳、祛痰、抗感染等治療;治療時間為7d。試驗組患兒在常規(guī)基礎上增加孟魯司特鈉咀嚼片(Merck Sharp& Dohme Limited,國藥準字J20130053)治療,4 mg/次,1 次/d,睡前口服;治療時間為7d。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兒的臨床癥狀(咳嗽、哮鳴音、氣喘)消失時間進行記錄并進行比較,同時記錄比較其住院時間。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試驗組咳嗽、哮鳴音、氣喘的消失時間分別為(4.58±1.22)、(3.31±1.74)、(3.39±1.14)d,均短于對照組的(6.43±1.62)、(5.79±1.35)、(5.23±1.26)d,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d)
表1 兩組患兒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d)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兒住院時間比較 試驗組住院時間為(5.43±1.39)d,對照組住院時間為(7.69±1.50)d;試驗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6.99,P<0.05)。
支氣管肺炎是指發(fā)生在支氣管壁和肺泡上的炎癥,是兒童時期尤其是嬰幼兒時期的常見感染性疾病,兩歲以內的兒童是高發(fā)人群,多由病毒或細菌感染所致,也可由兩者的混合感染引起[3]。一旦患病,患兒的氣道分泌物會隨著炎性物質的滲出而逐漸增多,而兒童存在氣道發(fā)育不健全、氣道狹窄、纖毛運動差等生理解剖特點,痰液排出不暢,從而影響呼吸道的通暢性,導致下呼吸道堵塞,臨床表現為咳嗽、喘息、氣促等癥狀。若不能及時對支氣管肺炎患兒采取有效治療措施,隨著病情的發(fā)展,其通氣和換氣功能嚴重障礙,機體出現缺氧與二氧化碳潴留,逐漸演變成重癥肺炎、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不利于患兒的身體發(fā)育及健康成長,甚至危及生命。
臨床上治療支氣管肺炎患兒以改善其肺部功能、減輕臨床癥狀及體征為主。采用霧化吸入、止咳、祛痰、抗感染等常規(guī)治療方法,雖然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病情,但是兒童的身體機制尚未發(fā)育完全,若常規(guī)治療后15d 病情仍未好轉就會轉為難治性肺炎[4]。因此,常規(guī)治療對支氣管肺炎患兒來說臨床治療價值有限,無法達到良好的預后效果。本次研究中,對試驗組患兒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添加孟魯司特鈉咀嚼片,結果顯示,試驗組咳嗽、哮鳴音、氣喘的消失時間分別為(4.58±1.22)、(3.31±1.74)、(3.39±1.14)d,均短于對照組的(6.43±1.62)、(5.79±1.35)、(5.23±1.26)d,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住院時間為(5.43±1.39)d,對照組住院時間為(7.69±1.50)d;試驗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6.99,P<0.05)。該結果說明,孟魯司特鈉咀嚼片能夠有效緩解患兒咳嗽、喘息等多種臨床癥狀。據研究,人體內的白三烯與炎癥、過敏反應和哮喘等病因學有一定聯系,白三烯是導致支氣管肺炎患兒發(fā)生咳嗽、喘息、氣促的主要炎癥介質,當外界抗原對肺部組織產生刺激時,白三烯就會對黏液的分泌產生促進作用,使血管的通透性提高,收縮支氣管,導致嗜酸粒細胞的聚集速度加快,從而增加痰液分泌,引發(fā)氣道炎癥反應[5]。而孟魯司特鈉屬白三烯受體拮抗劑,也是臨床中使用較為廣泛的一種抗炎藥物,其進入人體后可于氣道內對白三烯的釋放與合成產生直接的抑制作用,藥物還能抵達到患兒的小氣道,參與氣道重塑[6]。在所有白三烯受體拮抗劑藥物中,孟魯司特鈉是唯一能同時適用于成人和兒童的藥物,孟魯司特鈉能夠對白三烯的致炎反應產生阻礙,緩解黏膜水腫,同時降低氣道黏液分泌,達到緩解平滑肌痙攣的目的,從而減少炎性細胞對氣道壁的浸潤,有效降低患兒的氣道高反應性。此外,孟魯司特鈉還可以抑制嗜酸細胞聚集的活化效應,降低炎癥因子水平,發(fā)揮其抗炎作用,從而有效緩解患兒的咳嗽、氣促、哮鳴音等臨床癥狀,幫助其恢復正常的生活與學習。本文研究結果與陳強[7]在《孟魯司特鈉聯合布地奈德治療小兒喘息性肺炎的臨床價值》這一研究中的結果相似,說明該藥物在治療支氣管肺炎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與有效性。通常于每晚睡前給予支氣管肺炎患兒孟魯司特鈉咀嚼片,其口感尚可,所以患兒的服藥依從性也較為良好。宋和娣等[8]在《孟魯司特鈉咀嚼片在兒童支氣管肺炎治療中的療效觀察》中提出,患兒服用孟魯司特鈉咀嚼片所產生的不良反應較少,但隨著藥物在臨床上應用范圍的增加,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也在逐漸增高,其有可能會誘發(fā)患兒出現精神系統(tǒng)的不良反應,但是這種不良反應通常癥狀較輕,不會對治療效果產生影響。由于患兒年紀尚小,尤其是5 歲以下兒童,其對于自身的癥狀難以進行準確描述,醫(yī)護人員與家屬需注意對患兒的行為進行密切觀察,如有異常行為則有可能存在不良反應,需立即采取處理措施。
綜上所述,對支氣管肺炎患兒采用孟魯司特鈉咀嚼片進行治療能夠對其臨床癥狀產生改善作用,縮短住院時間,促進患兒身體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