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復興
那一年,我的生母突然去世。我不到八歲,弟弟才三歲多一點兒,我倆朝爸爸哭著鬧著要媽媽。爸爸辦完喪事,自己回了一趟老家。他回來的時候,給我們帶回來了她,后面還跟著一個小姑娘。爸爸指著她,對我和弟弟說:“來,叫媽媽!”弟弟嚇得躲在我身后。我噘著小嘴,任爸爸怎么說就是不吭聲。“不叫就不叫吧!”她說著,伸出手要摸摸我的頭。我扭著脖子閃開,就是不讓她摸。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從來不喊她“媽”,學校開家長會,我硬是把她堵在門口,對同學說:“她不是我媽?!庇幸惶欤野褘寢屔暗恼掌鰜頀煸诩依镒钚涯康牡胤?,以此向后娘示威。怪了,她不但不生氣,而且常常踩著凳子上去擦照片上的灰塵。有一次,她正擦著,我突然向她大聲喊著:“你別碰我的媽媽?!焙脦状我估?,我聽見爸爸在和她商量:“把照片取下來吧!”而她總是說:“不礙事兒。掛著吧!”頭一次,我對她產生了一種說不出的好感,但我還是不愿叫她“媽”。
孩子沒有一個是省油的燈,大人的心操不完。我們大院有塊平坦、寬敞的水泥空場。那是我們孩子的樂園。我們沒事便到那兒踢球、跳皮筋,或者漫無目的地瘋跑。一天上午,我被一輛突如其來的自行車撞倒,重重地摔在水泥地上,立刻暈了過去。等我醒來的時候,已經躺在醫(yī)院里了。大夫告訴我:“多虧了她呀!她一直背著你跑來的,生怕你留下后遺癥,長大了可得好好孝順她呀……”
她站在一邊不說話,看我醒過來便伏下身摸摸我的后腦勺,又摸摸我的肚子。我不知怎么搞的,第一次在她面前流淚了。
心語點點
選文中,“我扭著脖子閃開,就是不讓她摸”與“第一次在她面前流淚了”形成對比;“我”掛出親生母親的照片想要“示威”,而后母常常擦拭相片上的灰塵,兩種行為形成對比。透過細微的對比,透過一個個細節(jié)描寫,讀者看到了“我”內心情感的變化,一位善良、寬容的后母形象浮現(xiàn)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