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珈寧
(鄭州人民醫(yī)院 新生兒科,河南 鄭州 450000)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RDS)是引起新生兒呼吸衰竭和死亡的常見原因,多發(fā)生于早產(chǎn)兒,但近年來有關足月兒和近足月兒RDS的報道越來越多,與足月兒相比,近足月新生兒發(fā)生呼吸窘迫時,癥狀及體征往往缺乏特異性,且病情進展 快,病死率高。嬰幼兒的肺功能尚未發(fā)育完全,肺損傷會使肺泡功能受阻與肺部細胞損傷,繼發(fā)肺表面活性物質(zhì)失活至不足導致肺泡進行性萎縮,進而出現(xiàn)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是一種由于肺部損傷造成的常見的肺部病癥,對患兒的傷害極大,尤其是嬰幼兒[1]。患兒臨床多表現(xiàn)為呼吸急促、發(fā)紺、呻吟等癥狀,若不及時治療,患兒極易出現(xiàn)呼吸衰竭等,極易危及生命[2]。此外,該病病情發(fā)展快,易病變,具較高的致死致殘率,因此,該病的治療引起臨床上的廣泛重視。機械通氣和肺表面活性劑是臨床上常見的治療方式,高頻振蕩通氣能有效促進患兒肺泡氣體交換,進行自主換氣,改善呼吸狀況。將肺表面活性劑運用于RDS的治療,不僅能有效改善患兒的癥狀,還能減少機械通氣的應用及氣漏的發(fā)生。近來臨床上將高頻振蕩通氣與肺表面活性劑聯(lián)合治療近足月兒RDS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有效降低了患兒的死亡率,得到了廣泛臨床醫(yī)師的認可。筆者通過對照試驗進行高頻振蕩通氣聯(lián)合肺表面活性劑治療近足月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療效研究,為臨床上RDS的治療方式提供了相應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6-05~2019-03我院收治的近足月RDS患兒118例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研究組59例和對照組59例。本次研究采用的診斷標準為《實用兒科學》中關于RDS的診斷[3]。納入標準:①本院收治的近足月新生兒;②符合相關診斷標準的患兒;③X線胸片顯示雙肺透亮度減低,肺浸潤陰影甚至"白肺";④患兒的家屬對本次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PaO2/FiO2超過200mmHg;②有先天性心臟病、先天性肺缺陷病等先天性疾病的患兒。研究組患兒胎齡為34~36+6周,平均(36.98±1.21)周;男20例,女19例。對照組胎齡為34~36+5周,平均(36.78±1.23)周;男19例,女20例。兩組患兒的年齡與性別等方面均未有顯著性差異(P>0.05),組間可進行該研究的比較分析。
兩組患兒首先進行常規(guī)的對癥治療,根據(jù)患兒的情況,采取保暖、預防出血、抗感染、維持內(nèi)環(huán)境穩(wěn)定、腸外營養(yǎng)支持等常規(guī)對癥治療方式,均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質(zhì)(PS)治療,使用牛肺表面活性劑,根據(jù)患兒的出生體重進行給藥,首次用藥量為70~100mg/kg,本次研究患兒多采用70mg/kg,將藥物復溫,每支加注射用水2mL,搖勻,抽入注射器中,經(jīng)氣管導管注入肺中,注射分4次進行,每次間隔給氧1~2min,藥物注射時間:10~15s/次,不可注射過快,整個藥物注射需要15min。在藥物注射時要時刻觀察患兒的情況,若有特殊情況及時進行處理。在給藥6h內(nèi)應盡量避免吸痰。一般每個患兒給藥1次,根據(jù)患兒的情況最多進行3次給藥,藥量與首次相同,每次給藥至少間隔6h。對照組使用常頻呼吸機通氣SIMV模式,吸氣峰壓(PIP)15~25 cmH2O,呼氣末正壓(PEEP)4~6cmH2O,F(xiàn)iO20.4~0.6,吸氣時間0.35~0.4s,呼吸頻率40~60次/min。
研究組予高頻振蕩通氣(HFOV),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給予高頻振蕩通氣治療,使用SLE-5000嬰幼兒呼吸機,采用HFOV模式,根據(jù)新生兒的情況選擇合適的氣管導管,初始參數(shù)設置:振蕩壓力幅度20~30cm H2O,振至患兒臍部,平均氣道壓(MAP)10~15cm H2O,頻率(f)10~15Hz,F(xiàn)iO230%~60%。
當FiO2<40%,根據(jù)血氣分析、X線胸片及治療效果,及時降低呼吸機參數(shù)直至撤機。
(1)使用生命體征監(jiān)護儀對所有患兒的呼吸力學指標進行監(jiān)督并記錄,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前后呼吸力學指標(PaO2、PaCO2、PaO2/FiO2、呼吸指數(shù)(RI)、氧合指數(shù)(OI));(2)在治療過程中記錄患兒機械通氣時間和用氧時間并進行比較;(3)經(jīng)過完整的治療后,對患兒的情況進行記錄評價,比較兩組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療效標準:顯現(xiàn):患兒的呼吸恢復正常,相關臨床癥狀(呼吸急促、吸氣性三凹征、鼻扇等)等完全消失,經(jīng)相關檢查后各項指標恢復正常;有效:患兒呼吸困難程度減輕,相關臨床癥狀有所改善,指標也有所恢復;無效:患兒的相關癥狀與指標無明顯好轉或有惡化的現(xiàn)象[4],總有效=顯效+有效。
采用SPSS19.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行t檢驗和χ2檢驗。以P<0.05提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jīng)過治療后研究組患兒的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研究組患兒PaO2與PaO2/FiO2明顯高于對照組,PaCO2、RI 與OI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呼吸力學指標比較
研究組患兒治療時的機械通氣時間和用氧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患兒(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RDS屬于呼吸衰竭類疾病,一般是由于各種原因使患兒肺臟血管功能受損,液體交換功能受阻,肺部含水量增加,通氣血比例紊亂而導致呼吸極度困難窘迫。RDS多發(fā)于胎齡小于37周的新生兒,一般胎齡越小,出現(xiàn)RDS的可能性越大?;純阂话惆殡S著呼吸急促困難、呻吟等癥狀,對于嚴重RDS患兒在血液通過肺部時不能及時進行氣體交換而易導致CO2潴留和呼吸性酸中毒。近足月RDS患兒的腦室內(nèi)出血發(fā)生率和死亡率高,需要進行及時治療,提高治愈率。近年來臨床上采用機械通氣與PS應用進行治療,臨床療效顯著。
常明[5]等人對高頻振蕩通氣聯(lián)合肺表面活性劑對新生兒急性肺損傷呼吸力學的影響進行全面的研究,其結果顯示高頻振蕩通氣聯(lián)合肺表面活性劑能有效的改善新生患兒的呼吸力學指標。筆者對近足月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進行高頻振蕩通氣聯(lián)合肺表面活性劑治療,對照研究該治療方式的療效?,F(xiàn)臨床上多用呼吸力學對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治療效果進行評價,PaO2反映低氧血癥的狀況、PaO2/FiO2反映患兒的吸氧情況、OI能比較客觀的反應患兒的氧合狀況、RI既能反映呼吸衰竭情況也能反映換氣情況。本次研究通過呼出氣分析與血氣分析技術簡單快速的對治療結果進行了分析,其分析結果顯示究組患兒PaO2明顯高于對照組,PaCO2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患兒的PaO2/FiO2高于對照組,RI與OI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了HFOV聯(lián)合PS應用治療比單獨使用HFOV治療的臨床療效更好。對其進行原因分析可能是:(1)HFOV的使用的高頻的呼吸節(jié)奏,適當?shù)恼駝宇l率,有利于CO2的排除,加上較高平均氣道壓力可以有效促進氣體的交換,提高氧氣的吸收率;(2)使用肺表面活性劑
能改善肺泡表面張力,防止出現(xiàn)肺不張,保證了肺泡的穩(wěn)定性,提高肺部順應性,改善患兒換氣功能;(3)HFOV聯(lián)合PS應用治療,PS應用能減少進行HFOV治療時機械通氣的應用時間及氣漏的發(fā)生,同時HFOV高頻的通氣速度可以幫助PS在肺泡壁快速均勻分布,顯著改善呼吸情況,改善氧合[6]。
對研究結果進一步分析顯示,研究組患兒治療時的機械通氣時間和用氧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患兒(P<0.05);治療結束后研究組患兒的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證實了HFOV聯(lián)合PS應用治療效果更佳,聯(lián)合治療使兩種方式相互配合,將治療優(yōu)勢最大化發(fā)揮,減少治療周期,降低對患兒的傷害,提高治療效果。與上述臨床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在近足月兒呼吸窘迫綜合征中采用高頻振蕩通氣聯(lián)合肺表面活性劑治療方法,可有效降低機械通氣時間和用氧時間,減少治療對患兒的傷害,加強患兒各項呼吸力學指標的改善程度,提高治愈率,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