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秋椏 郭志娟 馮麗娟 于輝 呂學海 劉運平 趙玉芹 王立哲 段海麗
橋腦梗死是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致死率和致殘率高,患者大多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癥狀,并于1~2 d內(nèi)達到高峰,且伴有語言障礙、肢體運動障礙等,導致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降低,預后極差[1,2]。目前,溶栓、抗凝、改善微循環(huán)是治療橋腦梗死的主要原則,但整體療效欠佳[3,4]。因此,早期干預和治療對于控制疾病進展,減輕腦損傷程度,改善神經(jīng)功能至關重要。有研究表明,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減輕腦梗死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患者預后[5,6]。本研究中,我們對橋腦梗死患者實施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診治的106例急性橋腦梗死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3例。對照組:男29例,女24例;年齡49~73歲,平均年齡(56.68±7.11)歲;病程3~20 h,平均病程(7.98±1.04)h;合并癥:高血壓20例,糖尿病19例。觀察組:男31例,女22例;年齡46~71歲,平均年齡(54.99±7.06)歲;病程3~22 h,平均病程(8.03±1.12)h;合并癥:高血壓21例,糖尿病15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①患者均具有面癱、肢體麻木等神經(jīng)功能缺損癥狀,經(jīng)MRI或CT檢查確診;②均為首次發(fā)病患者,且入院就診時間<48 h;③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①嚴重感染、血液系統(tǒng)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②合并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③惡性腫瘤患者;④入院前1個月內(nèi)有外傷史或接受過外科手術者。
1.3 護理方法
1.3.1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干預,包括密切監(jiān)測生命體征變化、預防感染、日常生活指導等。
1.3.2 觀察組:實施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7,8],包括①心理干預:護理人員根據(jù)患者的年齡、生活背景、受教育程度等實施個體化的心理疏導,并為患者講解疾病相關知識、治療措施及注意事項等,幫助患者消除緊張、焦慮情緒,以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疾病,積極配合治療;②良肢位擺放:患者取仰臥位,在肩下、骨盆下、膝蓋下放置軟枕作為支撐,肘關節(jié)伸展100°,膝蓋呈屈曲狀,足部垂直向上保持內(nèi)收內(nèi)旋狀,從而保持患側各關節(jié)處于功能位;采用按摩、推拿等方法保持患肢血液循環(huán)通常,防止肌肉痙攣、萎縮;③功能鍛煉:指導患者進行語言、吞咽、肢體運動等功能性訓練,根據(jù)患者病情確定訓練時間、強度,可從坐位耐力、站立訓練開始逐步進展到步行訓練。隨著患者肢體運動情況的改善,可進行爬樓梯等訓練形式。
1.4 觀察指標
1.4.1 護理效果:①基本痊愈:患者無主要臨床癥狀體征,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NIHSS)降低≥91%;②顯著進步:患者主要臨床癥狀體征顯著改善,NIHSS評分降低46%~90%;③進步:患者主要臨床癥狀體征有所改善,NIHSS評分降低18%~45%;④無效:患者主要臨床癥狀體征無改善,NIHSS評分降低≤17%。⑤護理總有效率=(基本痊愈+顯著進步+進步)/例數(shù)×100%[9]。
1.4.2 神經(jīng)功能、肢體運動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采用NIHSS評分評價2組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該量表包括感覺、意識、言語、面癱等15項評分維度,滿分45分,分值越高表示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越嚴重[9]。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估量表(FMA)評價2組肢體運動功能,滿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肢體運動功能損傷程度越輕[10]。采用改良Barthel指數(shù)(MBI)評價2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滿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好[10]。
1.4.3 神經(jīng)因子:于治療前后抽取患者清晨外周血5 ml,3 000 r/min離心,取上清,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ELISA)檢測血清神經(jīng)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中樞神經(jīng)特異蛋白(S100β)、髓鞘堿性蛋白(MBP)。
1.4.4 護理滿意度:采用自制調(diào)查問卷評價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包括非常滿意(≥80分)、滿意(60~79分)、不滿意(≤59分)。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例數(shù)×100%。
2.1 2組神經(jīng)功能、肢體運動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比較 2組護理前NIHSS評分、FMA評分、MB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護理前比較,2組護理后NIHSS評分均明顯降低,F(xiàn)MA評分、MBI評分均明顯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以上指標變化程度更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神經(jīng)功能、肢體運動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比較 n=53,分,
2.2 2組血清神經(jīng)因子比較 2組護理前血清NSE、S100β、MBP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護理后血清NSE、S100β、MBP均明顯降低(P<0.05),且觀察組變化更明顯(P<0.05)。見表2。
表2 2組血清神經(jīng)因子比較
2.3 2組護理效果比較 觀察組護理總有效率為90.5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 71.70%(P<0.05)。見表3。
表3 2組護理效果比較 n=53,例(%)
2.4 2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6.2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3.0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n=53,例(%)
橋腦梗死是由于動脈粥樣硬化和血栓形成引起椎基底動脈狹窄、閉塞,最終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壞死,患者發(fā)病后可出現(xiàn)神經(jīng)功能缺損癥狀,嚴重者迅速發(fā)展為昏迷。隨著人口老齡化、生活節(jié)奏加快及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橋腦梗死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且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和致殘率[11,12]。橋腦硬死發(fā)病機制復雜,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吸煙、酗酒是其主要危險因素,該病一旦發(fā)生進展迅速,患者病情可于短時間內(nèi)達高峰,嚴重影響中老年人群生命安全和生活質(zhì)量[13]。因此,增加缺血區(qū)腦組織血流量是減輕橋腦梗死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癥狀,改善預后的關鍵。目前,抗凝、溶栓、抑制血小板聚集是常用治療措施,雖然能有效保護神經(jīng)細胞,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但對治療時間窗具有嚴格限制,且治療過程中存在腦出血等風險[14]。另外,很多腦梗死患者治療后遺留語言障礙、肢體運動障礙等,導致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生活質(zhì)量極大降低。因此,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干預至關重要。但也有研究認為,在腦梗死患者病情平穩(wěn)后24 h內(nèi)實施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于促進患者運動功能恢復效果更佳[15]。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總有效率、護理滿意度分別為90.57%、96.23%,對照組護理總有效率、護理滿意度分別為71.70%、83.02%。觀察組護理總有效率和護理滿意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提高臨床護理效果,同時也提升了患者滿意度。另外,我們分別采用NIHSS評分、FMA評分、MBI評分評價2組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肢體運動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從結果可以看出,2組護理前NIHSS評分、FMA評分、MB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護理前比較,2組護理后NIHSS評分均明顯降低,F(xiàn)MA評分、MBI評分均明顯升高(P<0.05),且觀察組以上指標變化程度更明顯(P<0.05),說明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能夠明顯促進橋腦梗死患者神經(jīng)功能和肢體運動功能恢復,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分析原因:(1)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通過指導患者進行主動和被動訓練、穴位按摩等方法能夠有效促進腦組織血液循環(huán),提高缺血區(qū)神經(jīng)細胞興奮性,促進神經(jīng)突觸再生和神經(jīng)功能恢復;(2)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通過指導患者進行關節(jié)和上、下肢功能訓練,能夠有效避免肌肉萎縮和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促進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恢復;(3)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通過指導患者進行吞咽、語言、穿衣等日常行為鍛煉,幫助其提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急性腦梗死發(fā)生后,神經(jīng)元和神經(jīng)膠質(zhì)細胞分泌NSE、S100β、MBP等神經(jīng)因子,并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血液循環(huán),其水平高低與神經(jīng)元損傷嚴重程度密切相關[16,17]。因此,血清神經(jīng)因子水平可作為反映病情和治療效果的敏感標志物。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護理前血清NSE、S100β、MBP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護理前比較,2組護理后血清NSE、S100β、MBP均明顯降低(P<0.05),且觀察組以上指標變化程度更明顯(P<0.05),說明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的實施能夠顯著降低橋腦梗死患者血清神經(jīng)因子水平,從而減輕腦組織損傷程度。
綜上所述,對橋腦梗死患者實施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提高護理效果和護理滿意度,促進患者神經(jīng)功能、肢體運動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恢復,并降低血清神經(jīng)因子水平,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