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家軍
(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qū)第五實驗小學 福建 泉州 362000)
認知結構學習理論認為:學習的過程實際上是人們利用已有的認知結構,對新的知識經驗進行加工改造并形成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在學習中,新的知識經驗不是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同化),就是引起原有的認知結構的改組(順應),從而產生新的認知結構。這個過程不是被動地產生的,而是一種積極主動的過程。同時,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也認為:學習不是被動接受信息刺激,而是學習者根據(jù)自己的經驗背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自己的意義的過程。
諸多的教育心理學理論均闡明: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原有的知識經驗對學習新知的影響??梢娫械恼J知結構對學習的影響不言而喻。
小學數(shù)學特級教師顧志能說:“學生已知的是什么、未知的是什么?已知的,已到達什么程度?未知的,離學生已知有多遠?哪些已知的能作為新知學習的基礎?哪些未知的能由學生探究或創(chuàng)造出來?哪些已知的可能會形成負遷移?……如果不重視、不摸清楚這些情況,怎么去實現(xiàn)同化與順應,又如何實現(xiàn)遷移與創(chuàng)造呢?”[1]
因此,有效的教學設計應是從學生的認知起點出發(fā),順學而導,以生為本,以學定教。考慮、利用學生的學習經驗,才能體現(xiàn)新課程理念。
編寫教學設計中,有經驗的教師往往依據(jù)個人的教學經驗(對學生的常規(guī)認知水平把握)來編寫。但要設計科學有效的教學設計還是要準確把握學生的認知水平。要找準學生的認知起點,可以采取適當?shù)恼n前調研,如:課前前測、課前面談、課前問卷、課前小調查。下面以北師大版三年級下《面積》為例,介紹課前調研[2]:
課前調查:怎樣才能更好地促進三年級學生理解面積?我們在三年級(全班53人)學習面積之前進行了調研,力圖找準學生的起點,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調查情況如下:
問題:你知道什么是面積嗎?(可以畫圖、舉例、用文字敘述或用你自己喜歡的方法說明你對面積的理解)
調查結果:
(1)認為面積跟周長一樣,用計算周長的方法求面積。執(zhí)這種觀點的共21人,約占40%(如下圖)。
(2)認為面積好像是體積(其實學生對體積也不太理解)。執(zhí)這種觀點的共5人,約占9%。
(3)認為面積僅僅指立體圖形一個面的大小。執(zhí)這種觀點的共8人,約占15%。
(4)能正確解釋面積,共14人,約占26%(如下圖)。
(5)表達不清晰的共5人,約占9%。
分析:大部分學生認為周長即面積,認為面積的大小也是像量線段的長短一樣,面積計算方法也是將量的長度相加。學生對于量長度很有經驗,但是用一個面去量,學生基本沒有直接經驗。怎樣才能讓學生理解用面量和用尺量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呢?我們認為必須為學生提供學習材料,設計動手操作的活動幫助學生積累活動經驗,讓學生有度量的意識,有發(fā)明、創(chuàng)造、學習度量單位的強烈欲望,從而明白面積必須是一個面,而不是一條線段。建立一維的線和二維的面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知道選擇合適的面的單位去量圖形的面積、去數(shù)面積單位的個數(shù),進而得到面的大小,能用自己選的單位去描述面的大小,經歷統(tǒng)一單位的必要性,深入理解面積的含義。同時,在教學面積時,也可以設計一些“數(shù)格子”比較面積以及數(shù)線段比較周長或者一些周長和面積比較的練習,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對周長和面積的豐富表象。
通過前期的調研及對調研結果的分析,相信我們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會更有針對性,設計更加合理的課堂活動,拋出更能引起學生深入思考的數(shù)學問題。
以《三角形的內角和》的教學為例,經常執(zhí)教者會碰到這樣的問題:
師: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三角形的內角之間的關系。對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想說點什么?
生: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師:雖然有的同學知道,但老師相信我們還是會有同學不知道這個知識,接下來我們詳細來研究一下。
生:老師,我們都知道……
(在教師繼續(xù)引導的過程中,班級里依然有許多學生繼續(xù)底下繼續(xù)說他們知道這個知識。學生對本節(jié)課知識的學習已沒有求知欲。)
顯然,對于這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的認知水平是:孩子可能都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這一結果,但并沒有真正理解這個知識的形成過程。但作為執(zhí)教者卻沒有意識到這一認知水平,導致課堂教學中教師的預設沒法順學而導。在設計教學設計中,我們應正視學生的這一認知水平,根據(jù)這一認知起點來設計如下的教學設計:
師:關于三角形的內角和,你們了解了多少?
生1: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生2:這個知識四年級上冊我們老師已經說過。
生3:不管什么樣的三角形,它的三個角加起來和都是180°。
(班級里面依然是顯示都清楚這個知識的學生)
師:有這樣的結論?真的嗎?我不相信!
師:請問這個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幾度?(如下圖)
師:那老師在這個三角形中添加一條線,把它分成兩個三角形?,F(xiàn)在將它們分開,請問三角形①的內角和是幾度?
(此時,有學生說90°,瞬間又改口說是180°;也有學生說180°,但又在猶豫)
師:剛才一個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現(xiàn)在把它分成了兩個,每個三角形的內角和還是180°?真的嗎?(板書)我不信!你有什么辦法說服我?
生:……陷入思考中
(激烈的思考伊始。學生的求知欲望也瞬間被調動起來。)
年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不同,生活經驗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也有差異。課堂教學中的每個班,不同班級學生的學情不一樣,學習基礎不一樣,學習方式可能也不一樣。美國心理學家奧蘇泊爾曾經說過:“影響學習的最重要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我們應當根據(jù)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進行教學”只有找準學生的認知起點,才能設計有效課堂教學設計,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游刃有余,才能順學而導,以生為本,以學定教,才能體現(xiàn)新課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