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再超 陳建 田進財 喬煒 趙存賽 海恒光 郭龍(通訊作者)
(1 寧夏醫(yī)科大學 寧夏 銀川 750004)
(2 銀川國龍醫(yī)院脊柱外科 寧夏 銀川 750004)
臨床上造成患者寰樞椎脫位有多種因素,其中創(chuàng)傷、先天性畸形、炎癥和腫瘤等是較為常見的因素[1,2]。對我院脊柱外科收治的22 例患者治療效果分析如下。
選取本院于2015 年1 月—2019 年1 月期間脊柱外科收治的類風濕性寰樞椎脫位患者22 例,所有患者均行后路釘棒系統(tǒng)固定融合術治療方式,分析所有患者的相關病案情況?;颊咧信? 例,男性13 例,年齡45 ~68 歲,平均年齡56.47±5.34 歲。研究選擇的所有寰樞椎脫位患者均已知情,并自愿納入治療中,且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
對所有患者均行全身麻醉后協(xié)助患者取俯臥位,使用3kg顱骨牽引并固定頭部,保持頸椎適度前屈位。沿患者枕后隆突至C3 棘突頸后正中部位進行切口,切口長約為8cm,使枕骨、C1 后弓以及C2 側塊得到充分暴露,切口完成后,寰椎應用Resnick 技術[3]置入椎弓根螺釘,寰椎后弓上下緣和樞椎峽部中央的正上方的中央交叉點為進針點,垂直冠狀面后進針時內斜約10°,向頭側上傾斜5°。樞椎椎弓根螺釘進釘點選取患者樞椎側塊內上象限中點,充分暴露患者樞椎椎弓根的上緣和內緣,將螺釘直視下內斜20°~25°、上斜25°~30°擰入。若患者在術前經影像學診斷顯示樞椎椎弓根或者樞椎椎動脈出現變異且不能置人椎弓根螺釘時,可選取樞椎椎板螺釘進行固定處理。置入預彎的連接棒后,采用提拉等方式進一步復位,擰緊螺帽,在C型臂透視下,仔細觀察復位情況。制作寰椎后弓及樞椎椎板植骨床,選擇髂后上棘松質骨顆粒進行植骨。完成后進行負壓引流處理,并逐層嚴密縫合切口。
通過記錄患者術前及術后6 個月JOA 評分、VAS 評分情況對類風濕性寰樞椎脫位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評價。
數據采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所有患者均獲隨訪6 ~36 個月,平均(20.75±2.52)個月,對患者術前、術后6 個月JOA 評分、VAS 評分進行分析對比,患者在術前VAS 評分為(5.72±1.54)分,術后6 個月VAS 評分為(2.28±0.57)分,術后6個月的VAS評分顯著低于術前(P<0.05),患者在術前JOA 評分為(12.37±2.26)分,術后6 個月JOA 評分為(15.69±2.34)分,術后6 個月的JOA 評分顯著高于術前(P<0.05)。術后對所有患者進行X 線和CT 影像學檢查,22 例患者均獲解剖復位,寰樞椎均獲得可靠融合,內固定無松動,見表1。
表1 22 例患者術前、術后6 個月JOA 評分、VAS 評分比較(±s,分)
表1 22 例患者術前、術后6 個月JOA 評分、VAS 評分比較(±s,分)
時間 例數 VAS 評分 JOA 評分術后6 個月 22 2.28±0.57 15.69±2.34術前 22 5.72±1.54 12.37±2.26 t-9.826 4.787 P-0.001 0.001
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在臨床上屬于較為多發(fā)慢性全身性病癥之一,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進展到一定程度可累及頸椎[4-6]。根據相關研究認為患者發(fā)生寰樞椎不穩(wěn)、枕頸部疼痛和持續(xù)性神經損傷等是手術的適應證[7]。
本研究所有患者均行后路釘棒系統(tǒng)固定融合術治療,患者在手術后寰樞椎均獲解剖復位,且均未再出現脫位情況。患者術后頸項部疼痛明顯減輕。該術式可通過釘棒對患者的寰樞椎進行提拉復位,可為寰樞椎提供良好的三維生物力學穩(wěn)定性[8]。手術過程中可結合患者不同的影像學診斷結果,采取差異化的螺釘固定方案進行寰樞椎固定處理,可獲得滿意的手術效果,進而提高患者的預后[9-10]。
本研究結果顯示,后路釘棒系統(tǒng)固定融合術在此研究中的治療效果較為理想,能明顯改善患者癥狀,值得將其應用到臨床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