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學第一年回家,親友爭相問我: “北京的大學里,饅頭真有那么大?”他們用手比劃著碗口大小,很是新奇。
十八歲出門遠行,父親送我到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因為提前入校,院系沒有特別安排,就住在招待所里。那天正好下雨,從招待所門房那里兌換了飯票,第一次吃上了食堂飯菜。菜是什么,早已經(jīng)沒有印象,只有主食饅頭留下了深刻的記憶。父親回去以后,和很多人說起在這兩天的見聞。
像父親及其他親友一般,作為南方人,我對學校食堂最初的深刻記憶,便是這里的大個兒饅頭。如今再憶食堂,覺得除此之外,許多事依然能夠清晰浮現(xiàn)。
上了大學以后的新鮮勁兒一過,主要就是教室、食堂、宿舍三點一線的生活。大學里的課堂,和今天一樣,班級沒有固定的教室,上課也沒有固定的座位,而是按照學期,哪門課排在哪個教室,到時候去上課就是了。食品學院的風氣不壞,因此幾個班合上的課程占座的風氣很濃。而大班課經(jīng)常安排在早晨第一節(jié),宿舍里按年齡大小排序,也就按照這個順序決定每天該誰占座。輪到的,這周就有一天要早起去占座。
那時候東區(qū)的食堂主要有一食堂和二食堂,大家習慣上稱作 “大食堂”和 “小食堂”,就算是大食堂,格局也不大,兩層能容納五百來人吃飯的樣子。結(jié)伴去食堂吃飯,遲走的會在樓道里吆喝, “幫我在食堂占個位子”。
不管我們起得多早,去了大、小食堂,都會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有人排在前面了。大學第一年的時候還是用飯票,面額和人民幣一樣,一元、五角、二角和一角。師傅們除了打飯打菜,經(jīng)常還要找回飯票。兩個食堂都有十多個窗口,但長長的隊伍同樣移動緩慢。那時候,飯票在學校里“通用”,舊書攤、修鞋鋪,一樣可以當錢使。
因為食堂小而擠,我們常有端著飯盆吃飯的經(jīng)歷。開學以后,飯盆作為生活用品之一,發(fā)到個人手中。飯盆真是奇怪的東西,看起來都是一模一樣,但沒多久每個人就可以從一堆飯盆中找到屬于自己的那個。吃完了,就著水龍頭的涼水沖沖,撩開食堂的門簾就往教室跑??赡苁且驗榕嘛L的緣故,兩個食堂一般無二地四季掛有門簾,夏季塑料簾,冬季棉墊簾。打飯久了,知道飯盆輕易不會丟的道理,便學會大大咧咧地把飯盆存放食堂。食堂向陽的一面有一排兩米高左右的柜子,柜子分成課本寬高的一格一格,正好可以容納飯盆和小件物品。不放心的安一把小鎖,放心的敞著也沒事。到后來老到了,飯盆用完就在食堂找個地方一扔,暖氣片、窗臺都可以的,沒人管,也很少有人錯拿。很多人素不相識,但在食堂里都遵循無為而治的規(guī)則。
除了假期,食堂在中午總是最喧騰的??闹鲋⑷隽藵娏说氖虑樘焯彀l(fā)生。脾氣急的男生可能會急眼,但也不至于拔拳相向,食堂里沒有施展的舞臺,總有人兩邊緩頰,這事就算揭過不提了。因為擠,在這個空間里結(jié)緣的也曾經(jīng)聽說過。
下午的課程在午飯的一個小時以后,因此,我們午餐總端著飯菜回宿舍吃。從食堂到北樓,要經(jīng)過操場的下風口。從白楊樹葉子開始飄落的時候,直至來年 “微風吹得綠葉沙沙響嘍喂”的這段漫長時間,我們都是側(cè)著身子回到宿舍的。那時不管南方、北方的同學,午餐多以饅頭為主,便宜和方便是原因之一——饅頭五毛正好兩個。另一個原因就是因為這一路有風,落在米飯上會牙磣。饅頭揭了皮,還是一樣的吃。
大約是二年級上學期時,學校說,以后統(tǒng)一用餐卡,不再使用飯票了。這以后打飯的速度似乎快了一些,但在食堂吃飯還是很少有座位。到畢業(yè)的時候,我突然回想,學校食堂桌凳的設計不合理:中間偌大一個圓桌,十來個圓凳眾星拱月式的圍成一圈,凳子既和桌子連成一體,但可以繞桌轉(zhuǎn)動。這是很占面積的一種鋪排,為什么會是這樣呢?沒有人問過是為什么。
在很多人的生活里,食堂還承載著文化娛樂的功能,我們那時候就遇到過在其中舉辦舞會、晚會的情況。舞會或者晚會,常由某個學院的學生會主辦或承辦,呼朋引伴地會有不少人參加。因為那時候?qū)W校里面除了周末的大禮堂有電影可以買票進場做一回觀眾以外,幾乎沒有其他任何大型活動。
關于食堂的另一種記憶,屬于我以及像我這樣的一群人——摯友社曾經(jīng)有一塊黑板報,我大學期間很長時間是其中的寫手之一。只要天氣晴好,我們下晚自習以后就在大食堂外路燈下一筆一劃,把紙片上的文字抄到黑板上去,等待第二日大家的 “觀瞻”。在資訊不發(fā)達的年代,這就是那時代的 “每日新聞”。若遇雨雪,我們先在摯友社的小屋里抄好后,再抬出來擺在大食堂的門前。在寫著寫著的中間,很多人的名字從我們的手下滑過,很多人也是在寫著寫著中間相識。抄完板報再回摯友社,說文學、談理想,仗著年輕的熱情。夜?jié)u深去,大家作鳥獸散。經(jīng)過女生樓,想到自己心儀的女生明天也會看到我的筆跡,心里有一種期待和欣慰。
就這么走著走著,大學就走完了。本科畢業(yè),我赴外校讀研,后又回校工作,不久就得知大學時代的食堂快要拆除的消息。拆遷前去食堂吃飯,出來的時候看到夕陽照過來,樹葉間流淌著透明的光,突然很感動,時光荏苒,這座承載著大學青春的食堂,終是要留存到記憶中了。
那一刻,很想唱幾句。我上學時,校園里一位有名的校園民謠歌手,他的 《青春》傳唱很久,可是他后來再沒有走校園路線。人漸漸長大,明白了,校園是人生的章節(jié),走過去以后,就再也回不來了,因為那時候的心境已經(jīng)沒有了。翻過去的,可以再翻回來看,但那一頁已經(jīng)寫完,再看和想的,只是注解,不會進入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