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欣,徐 穎*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仁濟醫(yī)院,上海 200127)
不孕不育癥常因自卑、家庭社會的壓力、人際關系敏感等因素產(chǎn)生不良心理,不僅影響患者的心理健康,還影響到患者的生理健康及正常生活[1]。本院就以不孕不育患者的心理狀況為主要護理對象實施心理護理,觀察其效果。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接診的不孕不育患者168例作為研究對象,采取“編號隨機抽簽法”作為分組原則,分對照組(n=84)和研究組(n=84)。研究組年齡24~40歲,平均(32.73±3.55)歲,結(jié)婚時間2~13年,平均(4.78±1.39)年,原發(fā)性不孕癥5 2 例,繼發(fā)性不孕癥3 2 例;對照組年齡26~41歲,平均(33.69±3.43)歲,結(jié)婚時間1~12年,平均(4.61±1.72)年,原發(fā)性不孕癥46例,繼發(fā)性不孕癥38例。兩組基線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比較。
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護理。增加飲食,減少吸煙喝酒,加強鍛煉,。
研究組: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加強心理護理。①健康教育。首先向患者介紹不孕不育的病因、影響因素、治療措施等,實施宣教提升患者的疾病了解度,提升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及信心。②指導患者進行心理調(diào)節(jié)。其次要告知患者不良心理的可能會影響懷孕幾率,一方面針對患者不良心理進行疏解,多與患者溝通,傾聽其心聲,站在患者角度給予開導,幫助其舒緩情緒。另一方面指導患者積極進行自我心態(tài)調(diào)節(jié),例如外出游玩、愛好活動等轉(zhuǎn)移注意力,保持積極心態(tài)。③注意保護隱私,維護其自尊,這有利于獲得患者信任,提升心理護理的效果。④加強家庭支持。最后,還應為患者加強家庭支持,一方面鼓勵夫妻雙方共同診治,共同面對和承擔。另一方面加強對患者家屬的健康宣教,讓其給予患者家庭的理解與支持[2,3]。
護理效果:統(tǒng)計兩組患者后的SDS(抑郁自評量表)評分,評分低于50分為護理效果顯著,評分為51~59為有效,評分高于60分則視為無效,計算兩組患者的護理有效率,護理有效率等于顯著及有效護理的患者總數(shù)占小組人數(shù)的百分比。
HAMD評分:對比患者接受護理前后的HAMD(漢密頓抑郁量表)評分情況,該評分分值與抑郁程度負相關,其中評分<7分表示患者正常;7~17分表示患者可能有抑郁癥,評分17~24分表示患者肯定有抑郁癥,評分>24分表示患者具有嚴重抑郁癥。
以SPSS 26.0處理,其中的計量資料行t檢驗(±s形式);計數(shù)資料行卡方檢驗[n(%)形式],檢驗結(jié)果以P<0.05形式為具統(tǒng)計學差異。
研究組患者的護理有效率97.62%,高于對照組的83.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護理效果比較[n(%)]
兩組患者接受護理后H A M D 評分均有所降低,但護理后研究組評分較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HAMD評分比較(±s)
表2 HAMD評分比較(±s)
組別 護理前 護理后研究組(n=84) 20.15±3.77 5.74±2.88對照組(n=84) 19.83±3.46 12.09±4.13 t 0.675 9.182 P 0.528 0.000
在我國約有15%的育齡夫妻受到不孕不育癥的困擾,不孕不育癥有著較高發(fā)病率。并且不孕不育癥患者心情緊張可能會干擾神經(jīng)內(nèi)分泌功能,影響受孕率,同時不良心理還會對患者的生理健康及正常生活造成不良影響[4]。
本研究對不孕不育癥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后結(jié)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護理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護理后HAMD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心理護理有效改善了不孕不育癥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這對其疾病治療有著積極的影響。分析原因,首先心理護理給予了患者及家屬不孕不育相關健康宣教,提升了患者的治療積極性,也改善了部分患者家屬的心態(tài),給予患者心理上的極大支持,另一方面,護理人員還給予不良情緒疏導護理,指導患者進行自我排解,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5],所以研究組患者的心理狀況優(yōu)于對照組。
綜上可得結(jié)論:對不孕不育患者實施心理護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幫助患者積極面對疾病,改善或提高妊娠率,其護理效果顯著,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