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哈斯 小妮子
名受試者正接種新冠疫苗。
截至八月下旬,新冠疫情已讓80多萬人喪生,數億人失業(yè),數萬億美元的資產化為烏有,而疾病還在繼續(xù)傳播。在此背景下,新冠疫苗的研發(fā)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
然而,疫苗并非萬能藥,沒有哪種疫苗可以確保所有人在接種后都能獲得充足而持久的免疫,更何況還有數百萬人可能會拒絕接種疫苗。此外,地球上生活著80億人,而全球80億份疫苗(如果需要接種幾針,還需更多)的生產和分配可能需耗時多年。而且,誰該為疫苗買單?先不說盈利,企業(yè)期望收回其研發(fā)投入和產銷成本,僅這方面的資金就高達幾百億美元甚至更多。誰能最先接種?誰來決定誰能以何種順序進入等候名單?疫苗研發(fā)國應得到什么優(yōu)待?富國會以何種程度排擠窮國?各國在決策時會考量地緣政治因素,與友國、盟國共享疫苗,卻逼迫敵國的風險人群排在等候名單的最后嗎?
在國家層面,各國政府都要開始考慮該如何分配生產或購入的疫苗。一種可能是,先給醫(yī)療衛(wèi)生領域的工作人員接種,然后是警察、消防員、軍人、教師等職業(yè)。此外,政府還要考慮高風險人群的優(yōu)先權問題,比如老人和有基礎疾病的人。此外還有,接種應只對部分人群免費,還是對全員免費?
在國際層面,這些問題還會更加復雜。必須快速提升生產效率,制定分配規(guī)則,確保窮國也得到供應。全球疫苗免疫聯盟、世衛(wèi)組織、多國政府和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倡議建立新冠疫苗全球獲得機制,建議將有效疫苗作為全球公共產品,不考慮其研發(fā)地和各國支付能力,在全世界平等發(fā)放。世衛(wèi)組織為這種分配設想了一個全球框架,目標是為風險最高的人群及衛(wèi)生領域的工作人員給予優(yōu)先權。
但這些方案可能都不太現實。一方面,新冠疫苗全球獲得機制倡議缺乏相應的財政支持,另一方面,所有國家的政府都處于巨大的壓力之下,首先關注的肯定是本國民眾。目前大部分應對舉措都是基于國家層面的。一些國家由于擁有先進的公共衛(wèi)生體系和有力的政府領導,情況相對要好,一些國家則相反。在疫苗問題上,這種基于國家的方案肯定會招致災難,因為只有少數國家有能力生產需要的疫苗。而從國際層面思考疫苗問題不僅關乎倫理和人道主義,還有經濟和策略上的意義,因為我們需要世界范圍內的集體復蘇。
全球治理有各種形式和規(guī)模,最重要的是它得存在。政府、企業(yè)和非政府組織必須快速協(xié)商,不管是在新冠疫苗全球獲得機制倡議、聯合國還是G20的框架下,這關乎幾十億人的生命健康和世界各國的社會穩(wěn)定。
[編譯自瑞士《新蘇黎世報》]
編輯:周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