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喆
家園共育建構模式與實施項目的開展過程,使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孩子的教育是百分之百需要幼兒園、家長、教師共同做出努力,才能相互協(xié)調、共同配合孩子的成長。
明確職責,成立共育實踐小組。項目剛剛引進,在項目組專家宋光威教師的指導下,我們成立家園共育實踐小組。在開展項目的過程中,我園成立項目小組,由項目負責人(執(zhí)行副組長)來負責項目的推進與成果的整理工作。制定項目開展時間進度表,支持示范班級開展好習慣培養(yǎng)的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根據(jù)角色制定職責與分工,最大化地將自己能為團隊所做的工作進行梳理。在每次活動前,項目組都要進行演練,確保每個環(huán)節(jié)做好銜接準備。核心組教師全程參與活動,指導示范班教師開展教師端活動,對幼兒的不同表現(xiàn)進行梳理歸納,為家長提供提高幼兒相關能力的策略。示范班教師和班組長分別制定小組“我是洗手小明星”活動的班級方案與各小組的家庭會議方案,使示范班家長學習、領悟家庭需完成的育兒工作,并由組長帶領進行角色演練。
師資培訓,提升教師專業(yè)能力。面向全園教師開展師資訓練,核心是通過家園攜手,共同培養(yǎng)孩子受益一生的各類好習慣、基本能力及杰出品質。具體師訓目標為:讓教師學會講課,提升家長工作的溝通效率與質量;讓教師學會設計家園共育主題方案,提升教師的專業(yè)水平;學會制定班級家園共育的實用方法與實施要點。面向家園共育實踐核心小組教師,定期召開有關項目進展的工作會議。面向家園共育示范班級的教師,在家庭會議演練等環(huán)節(jié),項目組專家及核心組組長、副組長深入班級親自指導。
分層沙龍,班長組長齊帶動。面向全園家長,開展家長報告會,使家長意識到培養(yǎng)孩子好習慣的緊迫性、必要性;利用網(wǎng)絡直播聚焦育兒的五大維度,為孩子幸福人生導航;疫情防護關鍵期,把握家庭育兒的三要素。面向好習慣培養(yǎng)示范班級家長,開展家長育兒沙龍,使示范班的家長進行團建、分組、簽署《好習慣培養(yǎng)承諾書》。面向好習慣培養(yǎng)示范班級召開班組長育兒沙龍,使班組長帶動家長深入開展好習慣培養(yǎng)相關活動。
好習慣培養(yǎng),家園共育五步走。第一步(幼兒園端):教師教孩子。以班為單位分組,每組6-10位小朋友,組織孩子探討、分享。在活動中教師講故事《小熊洗手》,請幼兒回答問題:“大家為什么不喜歡小熊?小熊怎樣做,大家才喜歡它?”教師做總結并提出相關問題,讓孩子發(fā)散思維去探究、去想辦法解決,使孩子產(chǎn)生成就感,進而激發(fā)并呵護孩子洗手的持續(xù)動力。教師帶領幼兒邊說兒歌邊練習正確的洗手步驟與動作,教孩子用科學的步驟洗手(會唱、會說、會做)。
第二步(幼兒園端):教師布置作業(yè)。引導家庭通過家庭會議的方式提供高質量的陪伴教育。寶寶做主持人,教家長洗手,開展家庭成員洗手比拼,創(chuàng)設好習慣養(yǎng)成氛圍。教師隨機選拔小朋友上臺分享如何組織家長開家庭會議。
第三步(家庭端):召開家庭會議,孩子教家長洗手。家庭高質量陪伴的同時,培養(yǎng)孩子的組織領導能力,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班級可選擇每周組織一個家庭在班級微信群分享,強化好習慣,讓孩子獲得成就感的同時,提升孩子洗手的興趣。
第四步(幼兒園端):孩子回到幼兒園,教師分批邀請小朋友上臺分享他是怎樣在家教爸媽洗手的、家庭會議是如何開的。教師可以引導孩子分享細節(jié),從而培養(yǎng)孩子的表達能力、溝通能力、演講能力、邏輯思維能力。
第五步(幼兒園端):以班為單位,為每個孩子截取照片或感言各一份,做成孩子的成長檔案并分享。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9年度一般課題“基于幼兒園真實生活的探究型課程的實踐研究”(CDDB19320)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北京市順義區(qū)楊鎮(zhèn)中心幼兒園)
責任編輯:歐陽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