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富明 申瑞雪
(河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河南 洛陽471023)
社會公正的評價問題是社會公正研究的核心議題。社會公正的研究受兩個因素制約,一是社會公正觀,即構建什么樣的公正原則來分配社會合作產生的利益與負擔,這是理想性的“應然正義”,屬于價值判斷范疇,是規(guī)范性研究路徑;二是社會公正評價指標,即采用什么樣的量化指標來客觀描述社會公正狀態(tài),這是現(xiàn)實性的“實然正義”,屬于事實判斷范疇,是實證化研究路向??茖W的社會公正評價需要把價值評價和事實評價結合起來,把“應然正義”與“實然正義”[1]統(tǒng)一起來,把主觀和客觀整合起來。因為,社會公正狀況,從某方面講,是由實然正義與應然正義的符合程度來判定的,事實與原則符合度越高,現(xiàn)實與理想就越接近,社會就越公正。
社會公正的規(guī)范性研究,主要是解決何為公正以及用何種公正原則進行分配的研究范式。在學科歸屬上,規(guī)范性研究范式屬于政治哲學和道德哲學研究范疇。一般來說,所謂公正,就是公平與正義的簡稱,即在社會資源的分配上,應當做到“得其所應得”[2](P39)。由于對“應得”的理解不同,人們對何為公正分配,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比如,亞里士多德較早認為公正分配應當是同類事物按數量平等分配,不同類事物應當按照比例來分配。羅爾斯在《正義論》中明確地提出公序良俗的公正社會是有兩個正義原則,一個是“平等自由原則”,另一個是“機會的公正平等原則”和“差別原則”[3](譯者前言P6)。兩個正義原則,第一個正義原則是確定與保障公民政治上的平等自由權利,即每個公民擁有的自由權利是平等的。第二個正義原則是指確定與建立社會及經濟不平等方面,就是機會向每個人公平開放,收入和財富的分配應當有利于最不利者,即最小最大化原則。自由主義者諾齊克秉持個人權利至上理念,以“持有正義”原則,反對羅爾斯正義理論的平等主義傾向。德沃金則認為好的生活離不開“資源平等”的分配。米勒從不同社會關系模式出發(fā),強調一個公正社會應當根據不同社會關系模式采用不同的需要原則、應得原則和平等原則。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國內理論界開始了社會公正的規(guī)范性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一是重大理論問題,如公正、平等、正義等概念,社會公正的原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社會公正與社會政策等問題;二是對重大現(xiàn)實問題的研究,如收入差距與貧富分化、階層分化與社會排斥、社會公平與效率等。從學理上講,規(guī)范性的社會公正研究,深化了學界對社會公正復雜性的理論認知,但各種公正理論自洽邏輯的難以兼容與根本分歧,給我們帶來了無所適從的理論困惑,在實踐上很難對完善制度、制定具體政策產生積極影響。社會公正觀具有主觀性、抽象性和普遍性特點,難以對復雜、豐富、變動的社會公正狀態(tài)做出詳細、具體、客觀的描述。為了了解社會公正的真實狀態(tài),需要把人的主觀感受和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客觀數據統(tǒng)合起來,對社會公正的現(xiàn)實狀況進行實證化的事實描述。
社會公正的實證性研究,主要關注哪些指標或要素具有高度代表性,能夠反映社會公正的真實狀態(tài),以及指標或要素之間的內在機理,如何影響社會公正的發(fā)展與變動。由于社會公正的實質是社會資源的公平分配問題,誠如羅爾斯所說:“所有的社會基本善——自由和機會、收入和財富及自尊的基礎——都應被平等地分配,除非對一些或所有社會基本善的一種不平等分配有利于最不利者。”[3](P303)所以,學者們傾向于用公平分配作為測度社會公正程度的核心指標。但是對于哪些“社會基本善品”可以作為測度社會公正的指標,學界分歧比較大。比較常見的是用基尼系數、泰爾指數等指標測度收入分配不平等問題,但這些指標無法測度行業(yè)、區(qū)域、城鄉(xiāng)居民之間的收入差異狀況,更無法測量就業(yè)、教育、醫(yī)療等領域的公正問題。有學者從社會階層固化與貧困代際遺傳、教育公平、社會保障等領域探討了社會不公正問題。還有機構與學者采用綜合性指標體系評價社會公正問題。如聯(lián)合國開發(fā)計劃署(UNDP)從1990年開始發(fā)布人類發(fā)展指數報告對各國社會發(fā)展狀況進行評估,該報告的人類發(fā)展指數(HDI)是由預期壽命指數、人均教育年限指數和人均GDP指數三大指標復合而成。中央編譯局“中國社會管理評價體系”課題組提出了一個包含“人類發(fā)展、社會公平、公共服務、社會保障、公共安全和社會參與等六個二級指標以及35個三級指標”[4]的中國社會治理評價指標體系。國家統(tǒng)計局課題組設計了和諧社會統(tǒng)計監(jiān)測指標體系,其中涉及到社會公正內容的有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定有序等指標[5]。麻寶斌從“分配對象、分配客體、分配原則、分配空間和分配時間”等五個維度來測量社會公正[6]。赫泉玲、周光輝等采用基礎教育、醫(yī)療服務、健康狀況、收入分配、社會就業(yè)五個指標,運用邏輯關系模型和數學模型的形式評價社會公正[7]。有學者從政治公平、經濟公平、社會保障公平、教育公平[8]五個領域來測度民眾對社會公平的評價。有學者探討了收入分配與公平感的關系問題。這些研究成果為構建社會公正評價指標體系,積淀了豐厚的理論資源,提供了十分有益的思想參考,但是選擇的指標在代表性、簡潔性上存有缺陷,指標體系的完備性也有問題。
社會公正評價指標體系是對社會公正狀況進行量化研究的指標集合。構建社會公正評價指標體系的目的,是為了政府全面客觀地了解社會公正的真實現(xiàn)狀,了解民眾對社會公正的主觀感受狀況,據此科學評估公共政策的實際效用,為加強頂層設計,優(yōu)化決策過程,調整政策重點,提供事實依據和價值引導。
(一)社會公正評價的方法。由于社會公正評價涉及到個人的主觀感受與社會客觀現(xiàn)實之間的符合度。由之,評價社會公正必須兼顧個人和社會兩個方面,在方法上做到定性評估和定量評估、主觀評價和客觀評價相結合。在社會研究中,定性與定量研究最簡單的區(qū)別就在于數據化或非數據化。定量評估是以評測獲得的數據資料為客觀依據,依托數學模型、概率統(tǒng)計等技術手段,以此獲得精確的量化結論。定性評價則是根據評價者對評價對象的現(xiàn)實狀態(tài)和相關文獻資料的觀察與分析,對評價對象做出定性結論的價值判斷。在社會公正評價指標體系中,有些指標適宜采用量化標準,而有些指標卻更適宜進行定性分析。定性評估和定量評估無所謂孰優(yōu)孰劣,這兩種評價方法都有各自的優(yōu)勢和局限性,將二者割裂開來,得出的結論必然有失偏頗。因而,為確保社會公正評估的科學性和可信度,需要將定性分析和定量評價有機結合起來,以求客觀地考察社會公正的實際狀況,為促進社會公正提供重要參照。
與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關聯(lián)的還有主觀評估和客觀評估。主觀評估是民眾對社會公正程度的主觀感知,體現(xiàn)民眾對社會公正狀況的認同度。不可否認,盡管主觀評估來源于民眾對社會情勢的直觀感受,但由于個體的文化程度、經濟條件、經歷等因素,每個人對社會公正的評價存在較大差距。正如有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一樣,有一百個人就有一百個對社會公正的不同感知。相較于客觀評價,主觀評價缺乏精確的量化標準和科學的評估統(tǒng)計,但是不能據此否定主觀評價的可信度。社會是否公正,在某種意義上說,人民最有發(fā)言權??陀^評價是根據客觀的社會公正評價指標來評判社會公正的狀況,評價強調標準的客觀性和數據的精確性,因而相對來說評價結果更加真實可信。但這類評價主要適用于能夠量化的指標,而對于社會公正的評價,并非所有的指標都能量化,有時人們的主觀感受更能反映一個社會是否真正公正,畢竟“數字”不能代替人們的感覺。社會公正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對它的評價需要全方位、多層次、多視角的指標綜合考量,只有將主觀評估與客觀評估結合起來,取長補短,充分利用多種方法中的優(yōu)勢,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二)社會公正評價指標的選擇原則。社會公正評價的關鍵與成敗,取決于評價指標的選擇是否遵循科學性、合理性和簡便性原則。
1.從形式上講社會公正評價指標的選擇要遵循科學性原則。評價指標的科學性原則體現(xiàn)在:一要真實。評價指標不是人為臆造的,不是與公正無關的,不是片面的,而是全面的,能夠彰顯社會公正價值,反映社會公正的真實狀況,以及我國社會公正建設所取得的巨大進步。二要規(guī)范。評價指標繁多,選擇什么要素作為指標,不是隨意的。公正是社會制度的首要美德,社會公正評價指標在本質上是評價社會制度在資源分配上的公平合理情況。而社會制度涵蓋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社會制度、文化制度等方面。每個評價指標一定要有確定的制度歸屬,是評價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的還是社會制度的,一定要明確、清晰,含混不清的要素不能作為具體制度的評價指標。三要適度。社會公正評價是針對社會制度全方位整體性的評價,對于每個社會生活領域或者具體制度的評價,指標不僅要全面,能夠涵蓋所有社會制度領域,而且對每個具體制度的評價指標,還需相對均衡,數量對比不能過于懸殊。比如一個制度有2個指標,另一個制度有8個指標,顯然有失比例。
2.從本質上講社會公正評價指標的選擇要遵循合理性原則。評價指標的合理性體現(xiàn)在:一要立足于我國的歷史方位。社會公正的內容和實現(xiàn)程度是受特定的生產方式和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制約的。我們在選取社會公正評價指標時必須要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具體國情為根本依據。我們只能將評價指標的預設建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之上,如果以社會主義高級階段的按需分配為評價指標,就會犯“左”的錯誤。二要立足于社會主義制度。社會制度性質不同,適用的社會公正理論不同,用來評價社會制度公正的評價指標也有很大差異。新時代評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公正問題,就應緊扣社會主義本質屬性,體現(xiàn)社會主義制度特征,而不能直接套用評價資本主義制度的指標。比如用西方的“三權分立”“政黨輪流執(zhí)政”等來測度我國政治制度公正性,就會犯根本性錯誤。
3.從使用上講社會公正評價指標的選擇要遵循簡便性原則。簡便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是關涉一個評價指標體系效用的重要標準。社會公正評價指標必須要簡單明了、重點突出、目標明確,具有高度的綜合性,避免重復與交叉,還要避免指標數量過多,增加操作難度,影響實際的使用性。還有,主觀指標與客觀指標比例要適當,如果主觀標準過多有可能導致評價結果失真。同時還要注意客觀指標數據獲取的可靠性和穩(wěn)定性。也就是說,客觀評價指標所采用的數據必須是公開的、透明的、容易獲得的,保證整個評價指標體系是可行的。建議社會公正的客觀指標使用國家統(tǒng)計局每年發(fā)布的國民經濟社會發(fā)展公告和其他部門專門報告里面的統(tǒng)計數據,這些數據由國家部門對外公開發(fā)布,權威性強,有說服力,容易獲得大家的認可。國家部門的這些數據公開、透明,獲取比較方便,有些數據可直接使用,有些通過加工與合成即可使用,減輕了數據調查的工作量。而且這些數據年年更新,對于研究我國社會公正整體變化趨勢以及不同區(qū)域社會公正對比發(fā)展狀況極其便利。
社會公正評價體系的構建從來不是憑空產生的。本文在汲取學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遵循上述指標選擇原則,遴選出若干重要要素作為評價社會公正的指標選項,并按照邏輯層次初步構建了一個三級結構的評價指標體系,這個體系有1個一級指標即社會公正指數,4個二級指標即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guī)則公平和分配公平,以及21個三級指標。其中有3個主觀指標,18個客觀指標。體現(xiàn)了社會公正評價的主觀感受與客觀實證、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研究方法。
選取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guī)則公平、分配公平作為社會公正的二級評價指標,代表了當前社會公正研究的最新理論成果。胡錦濤在2005年首次提出要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guī)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他再次強調:“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guī)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huán)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fā)展的權利?!盵9]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guī)則公平和分配公平作為社會公正的評價指標與聯(lián)合國《開放世界中的社會公正》以及OECD關于社會公平的測度指標是相符合的。
權利公平是指所有社會成員不論所屬階級、種族、階層、家庭背景、性別、社會地位、資本占有情況等,在享有法律賦予的權利和利益上是完全平等的。權利公平的核心思想是平等,在法律上表現(xiàn)為每個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在政治上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在經濟上享有平等的勞動權,在社會上享有受教育權、健康權、文化權等。權利公平要求摒棄以往階級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各種特權現(xiàn)象,如“在中世紀,權利、自由和社會存在的每一種形式都表現(xiàn)為特權”[10](P381)。而在現(xiàn)代社會,權利公平是社會公正最為基礎的內容,它強調每個社會成員都享有同等的道德尊嚴和基本權利。羅爾斯在《正義論》也把權利公平放在第一位,指出它與其他原則相比,具有基礎性和優(yōu)先性,如果沒有了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guī)則公平和分配公平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依據權利公平的哲學內容,本文遴選5個指標測度權利公平狀況,即基層選舉投票率、婦女縣處級干部人數比、城鄉(xiāng)社會保障覆蓋率、重大決策聽證率、社會救助比率?;鶎舆x舉投票率指標反映公民政治上的參與度,以及選舉權與被選舉權狀況。婦女縣處級干部人數比指標,主要測度在干部選拔上性別歧視情況。城鄉(xiāng)社會保障覆蓋率指標,是城鄉(xiāng)居民社會養(yǎng)老保險覆蓋率、城鄉(xiāng)居民社會醫(yī)療保險覆蓋率的合成指數,反映了居民的社會權利公平問題。重大決策聽證率這是現(xiàn)代國家社會治理的一項重要指標,反映了國家對公眾權利和利益的尊重,公眾參與政治和社會治理的程度。社會救助比率主要是指一個社會接受各種救助的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它反映了一個社會救助的實際水平。
如果說權利公平是應然的法律上的抽象規(guī)定,那么機會公平就是實現(xiàn)權利公平的基本前提。從政治哲學的角度講,機會公平是指社會為每個社會成員提供的一切發(fā)展機會都應當是均等的。機會公平有兩種類型,一是起點公平,主要是指具有相同稟賦的社會成員不論其家庭背景和財富多寡,都應該擁有同樣的社會條件。比較理想的狀態(tài)是,“每個具有相似動機和稟賦的人,都應當有大致平等的教育和成就的前景”[3](P61)。二是發(fā)展的機會公平,則主要指社會成員在發(fā)展過程中,具有同樣稟賦和才能的人,有著同樣的機會獲得社會公共職位,不應當有人為的因素阻礙其機會的獲得和機會的實現(xiàn)。按照羅爾斯的社會正義理論就是“地位和職務向所有人開放”或者說“前程為人才開放”。但是從現(xiàn)實來看,每個人自然稟賦和社會出身不同,很難保證起點公平,也很難保證發(fā)展的機會不受影響。為了盡可能地實現(xiàn)機會公平,最關鍵的是實現(xiàn)教育公平,即“努力讓每個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11]。換句話說,就是社會盡量為每個成員提供大致相同的教育機會和教育條件。本體系選用6個要素代表機會公平的評價指標,即義務教育覆蓋率、高中階段畢業(yè)生性別比、人均財政教育支出額、人均公共服務設施指數、登記失業(yè)率、居民幸福感。義務教育覆蓋率指標就是指九年制義務教育中適齡孩子們接受教育的百分比,這是起點公平的決定性指標。一個人沒有接受基礎性的義務教育很難在社會上獲得更多的發(fā)展機會和發(fā)展前景。性別平等構成社會公平的重要組成部分。高中階段畢業(yè)生性別比指標,是指高中畢業(yè)生中男生與女生的比例,可以測度出不同性別受教育程度,不同性別的起點公平問題。人均財政教育支出額指標,就是政府財政教育專項支出總額除以總人數所得數值,可以反映出國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反映出不同地區(qū)教育質量的差異。人均公共服務設施指數是對人均公共圖書數量、人均醫(yī)院床位數、人均公共體育設施數量等社會公共服務設施數量的一個綜合性測量,它反映了政府對關涉民生的社會基礎設施投入程度和公眾能夠享受的社會公共服務產品的水平。就業(yè)是民生之本,失業(yè)則是民生之痛,穩(wěn)定而充分的就業(yè)是社會成員獲得體面和尊嚴生活的基本條件。登記失業(yè)率指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政府在為民眾提供就業(yè)服務以及促進就業(yè)方面所做的努力。居民幸福感指標則是居民對自身生存和發(fā)展狀況的主觀評價指標,這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發(fā)展的目標就是要不斷增強人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
規(guī)則公平也稱為過程公平或程序公平,就是指公民在參與經濟與社會活動中遵守同樣的規(guī)則,在同樣的規(guī)則中展開競爭。規(guī)則公平有二層含義,一是規(guī)則本身是公平的、合理的、合法的,即規(guī)則本身是“善”的,不歧視和排斥特定的人群。恰如鄧小平所說:“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盵12](P333)規(guī)則公平是人們判斷社會公正的重要尺度。二是規(guī)則對所有人都是一視同仁的,社會所有成員都必須受法律、法規(guī)的約束。沒有人享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權。規(guī)則公平要求政府在社會治理上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和規(guī)定,公正無私地對待不同階層社會成員的利益。可以用5個指標來評價規(guī)則公平,即司法公正指數、廉政指數、營商環(huán)境指數、公務員招聘比例、社會公平感等。司法公正指數是指司法部門中案件審理過程中依法公開公正判決的狀況。習近平強調,司法公正是社會公正的最后防線,一定“要讓人民群眾在每一件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11]。廉政指數是指政府公務人員腐敗狀況的一個合成指標,它以每年查處的腐敗案件、腐敗人數、腐敗金額為主要衡量數據。腐敗是權力異化造成的社會最大不公。營商環(huán)境指數是指國家和地區(qū)在為企業(yè)提供的信貸、注冊、稅收、保護、貿易、能源供應等方面綜合評價的指標。一個主要指標就是凡是在國內注冊的企業(yè),都要一視同仁、平等對待。世界銀行每年都發(fā)布一個國家營商環(huán)境指數報告,反映各國營商環(huán)境狀況。公務員招聘比例是指各級政府在選拔公務員過程中通過公開招聘的人數所占新入職人員的比重。社會公平感指標是指居民對社會向上流動機會、社會權利的平等程度,社會排斥與社會歧視現(xiàn)象的主觀評價和親身感受。
分配公平是指每個勞動者在工作和社會中都有獲得正當利益和社會保障的權利。分配公平也被人稱為結果公平,反映為社會財富的分配狀況是否公平與合理,是人們判斷社會公正的直接依據,是社會公正追求的最終歸宿。分配公平不是平均主義的結果平等,而是要求社會分配不能相差懸殊,出現(xiàn)兩極分化。畢竟“共同富?!焙汀肮蚕戆l(fā)展”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要求。從分配原則上講,初次分配要注重效率和公平,再次分配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可以采用5個指標來測度分配公平狀況,即基尼系數、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社會最低工資標準、貧困人口比例、居民收入滿意度?;嵯禂凳菄H社會通用的反映社會貧富差距的指標,基尼系數越高社會收入差距越大,在分配上社會越不公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城鄉(xiāng)居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人均收入,既包括現(xiàn)金收入也包括實物性收入,它是直接反映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的綜合性指數。社會最低工資標準是測度社會最底層民眾生活水準的一把尺子,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收入差距的真實狀況。貧困人口比例是指一個社會在貧困線以下的居民數量占比,占比越低說明貧困人口越少,反之則越多。居民收入滿意度是指居民對自我收入和社會財富分配是否公平的主觀感受,這可以直觀地看出不同群體的公正觀差異,和對社會收入分配的總體看法。概言之,對社會公正的評價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不能片面化、簡單化,只有做到全方位、多角度、寬領域的考量,才能做出令人信服的科學評價。
社會公正指標評價體系,是由二級和三級評價指標構成的。社會公正指數,是由4個二級指標和21個三級指標經過指標加權折算合成。同樣的數量指標,賦予不同的權重指能,都會對最終的社會公正指數產生重大影響,社會公正評價的關鍵是指標權重的合理設定。專家打分(Delphi法)是比較常見的確定指標權重的方法。社會公正評價體系包括主觀評價和客觀評價兩個部分,主觀評價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獲取評價數據,客觀評價采用有關部門的統(tǒng)計數據。
社會公正指數是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guī)則公平、分配公平等四個方面測量的綜合性指數,每個方面都是構成社會公正評價指數的分指數,每個分指數又是由若干3級指標折算合成。本評價指標的計算方法借鑒了聯(lián)合國人類發(fā)展指數(HDI)的具體算法,即根據每個指標數值的最大閥值和最少閥值計算出每個指標的指數(即無量綱化),再根據每個指標的權重,計算出我國社會公正指數。此種算法的好處是,每個評價指標不僅可以進行縱向的比較,顯示其歷史發(fā)展狀況,也可以進行橫向的比較,揭示出不同指標之間比重的變化趨勢及其相互關聯(lián)。
所謂的無量綱化,是綜合數據評價步驟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這里用的是標準化方法,也叫數據的標準化、規(guī)范化。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旨在消除原始指標數據的量綱影響,使不同的各類指標數值轉化為可以進行直接計算的數值。該計算方法是從具體的3級指標開始,通過逐項分層加權計算,形成要素級指數分值。然后對各要素指數分值進行加權合成,最后得出社會公正水平指數。
在計算過程中,需要確定指標的最大、最小閥值,這是對每個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的關鍵。例如,將第i個指標的實際值記為Xi,權重為Wi,最小閥值和最大閥值分別設定為Ximin和Ximax,無量綱化后的值為Zi。
無量綱化的公式為:
表1我國社會公正評價指標體系
分類指數的合成方法:
本評價指標體系是由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guī)則公平、分配公平等四個分類組成。將某一類的所有指標無量綱化后的數值與其權重按公式(2)計算就得到類指數。
總指數的合成方法:
是將我國社會公正評價指標體系中的所有指標無量綱化后的數值,與其權重按公式(3)計算就得到社會公正指數。
社會公正的測度與評價是一個重大而復雜的學術前沿問題。本文只是從學理上提出了一種社會公正的評價指標體系,至于四個方面21項指標的選擇是否合理,每個指標權重是否恰當,計算方法是否科學,還有待學術界來評說。而進一步運用本指標體系和方法來測度我國社會公正的現(xiàn)實狀況,則是本研究的續(xù)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