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杏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只蝸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為何每次總是那么一點點?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仿佛說:“人家已經盡力了嘛!”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蝸牛受了傷,它流著汗,喘著氣,往前爬.......
現(xiàn)在的我,帶一群劃片招生的學生,學生參差不齊,行為習慣也是一言難盡,可不是牽著一只蝸牛散步嗎?我怒火沖天,噼里啪啦數(shù)落他們的罪狀,他們戰(zhàn)戰(zhàn)兢兢,可下次,錯誤依然繼續(xù);我慷慨激昂,道理講得熱血沸騰,可他們卻一臉懵懂地看著我,天啦,這些寶寶居然聽不懂。我該怎么辦?
1 意外事件
一天早上,一位經常遲到的學生九點鐘了都沒到校。我給家長打電話了解情況,家長說著說著竟哭了起來,在她的哭訴中,我慢慢了解到,孩子因為小時候身體不好,受到家人物質上的極端寵愛,但是父母工作又忙,沒法天天陪伴,于是小學三年級,基本上就是天天一個人在家,直到晚上10點媽媽下班。慢慢長大了,她會為一點小事大發(fā)脾氣,和爸爸說話基本是吼,一點不順心就絕食,把自己鎖在房間。在六年級的時候,她曾經從學校逃跑,她媽媽找不到小孩,報了警,結果在小區(qū)的樓道中找到了她,她一個人蜷縮在樓道中,茫然而無助?,F(xiàn)在她又不上學了,她會不會再做出離家出走的事情呢?
在我的印象中,那是一個可愛乖巧的孩子,我有一次夸她上課的坐姿標準,她臉紅了半節(jié)課,每次上課都坐的端端正正,若不是因為遲到,因為曠課,或許我永遠也不知道這么安靜單純的孩子還會有這樣無法溝通的一面。她媽媽說完了,我也沉默了。這位母親的哭泣,讓我意識到我一直遵循的教育是多么的無力,因為它無法安慰一位傷心絕望的母親,對于所謂的“問題學生”,無法提供任何實質性的幫助。我了解我的孩子們嗎?在他們看似順從聽話的外表下,究竟有一顆怎樣渴望吶喊的心呢?也許,并不是每一件事情都要按要求盡善盡美,試著了解每一個孩子的內心,適當?shù)卣{整規(guī)則,是不是會更好一些呢?
2 事件處理
我勸這位媽媽,先請一段時間假,陪孩子去她想去的老家,和熟悉親近的表姐妹們相處一段時間,不要提學習,不要談成績,至于后來讀不讀書,怎么讀,完全聽從孩子的意見。
終于,到了下學期。孩子來上學了,我看著她柔弱的身影,依然笑語吟吟,對她之前的行為只字未提,在其他同學面前也一言不語。因為,我覺得,這只蝸牛已經從心理上戰(zhàn)勝了自己,慢吞吞地爬過來了,我為什么還要責備呢?不糾結過去、著眼未來,這樣是不是會讓孩子們過得更坦然些呢?
3 她的改變
不久前,一天早上7點50,我又接到她媽媽的電話,說她今天遲到了,不敢來上學,問我怎么辦?我說,只要她來了,就不遲。然后她8點10分來到了學校,看到我時,她紅著臉低下了頭,我卻輕輕笑了。遲到這件小事,其實我早已不在意了。比起一位母親無助又絕望的眼淚,一位不善表達的孩子內心的孤獨與無助,誰還會覺得遲到很重要呢?遵守規(guī)則是為了更好的教育,但是不問原因不作了解,一味地將規(guī)則奉若神明,那教育能發(fā)揮它的作用嗎?
4 讓教育慢下來
“我的手很小,請不要往上面放太多的東西,我的腿很短,以便我能跟上您。”這是20世紀80年代美國評選“兒童給成人的忠告”的第一句。教育是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急不躁,不慌不忙,讓成長慢一點兒,再慢一點。
漸漸地,我都不再要求面面俱到,我會先靜靜地就事論事與犯錯的孩子先討論,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了解學生的想法,再提出一個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懲罰方法,因為,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錯誤付出代價,我允許犯錯,可是我也希望在犯錯之后能意識到錯誤,并為錯誤付出相應的代價。學生寢室講話,我讓他們在規(guī)定時間內背誦一首文言文,完成的就不用接受懲罰,還能將扣掉的分補回來。每周的一周小結,在日常行為規(guī)范的本子上被記錄的同學都會扣分,我再規(guī)定可以通過背詩將扣的分補回來,有學生實在記不住長的文言文,那就多背幾首短的詩詞,一樣可以抵分。一時之間,背書成為熱潮。而通過背詩,我也更加的了解孩子們,他們知道那么多詩詞,能在短短一兩天就背誦一篇文言文。越了解他們,就越喜愛他們,也更愿意設身處地地站在他們的角度考慮問題。我不再大聲批評他們,我跟他們說,老師是重感情的人,你們也是,所以,所有的問題都可以好好解決。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從起點走到終點,但當我們踏上征途的那一刻,心里想的并不是結束這段征程。同樣,學生來到學校,并不是想著畢業(yè),而是想在在這段后來永遠無法復制的生活中得到銘記一生的體驗。在僅此一次的生命之中,規(guī)則能有多重要呢,所以,無論何事,只要是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一些細枝末節(jié),不注重也罷。遲到了,背一首文言文來抵,否則扣分;寢室衛(wèi)生沒有做好,不要緊,我們找找問題在哪里,背詩來抵;午休講話,好,把講話的內容寫在紙上,自己再讀讀看,看這些話是不是非要挑午休的時候講不可......瑣事很多,但是我卻很平靜,這些錯誤,無非就是平靜的湖面中偶爾蕩起的圈圈漣漪,它靈動地提醒我教育是反復的。孩子終究只是孩子,他明白規(guī)則的存在,也尊重規(guī)則,但是,他真的無法做到時時刻刻遵守規(guī)則,盡管我希望他能做到,但我理解他的不能,我也更加明白,無論采取哪種方式,都不可能讓每一位孩子遵守那么多的條條框框。而靠發(fā)脾氣來教育,更是錯上加錯。氣急敗壞,不應該是教育本來的面貌,所以,不妨慢下來,平靜地面對他們所有的好與不好。慢下來,靜靜等待,就會花開。
教育是慢的藝術。張文質先生在《慢教育》中這樣闡述:知識的獲得是一個困難、艱苦、緩慢的過程,人的成長更是曲折、艱難,有時候我們簡直沒有辦法使一個人學得更多、學得更好,也沒有辦法讓他迅速形成所謂良好的習慣,教育其實就是一種互相尋視、發(fā)現(xiàn)的過程。教師最重要的品質就是耐心、敏感、克制、清醒,同時要有樂觀的態(tài)度,積極恰當?shù)呐R場智慧。
蝸牛本來就很慢,它慢慢地走在自己的生命軌道中,而我,既然注定要牽著蝸牛散步,那就放慢腳步,慢慢走。當有一天,走到終點,再回首,那些可愛的經歷,會化作嘴邊的一抹微笑,會成為眼角晶瑩的光芒。
我聞到花香,原來這邊還有個花園,我感到微風,原來夜里的微風這么溫柔。慢著!我聽到鳥叫,我聽到蟲鳴。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咦?我以前怎么沒有這般細膩的體會?我忽然想起來了,莫非我錯了?是上帝叫我牽一只蝸牛去散步。
(作者單位:湖北省宜昌市第十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