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煥煥
摘 要:孝歌是在喪葬儀式上鬧喪守靈時演唱的一種民間歌謠,是我國民間喪葬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漢中孝歌作為陜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名錄,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也有其重要的存在價值。從2017年7月至2019年4月上旬,漢中市群藝館特邀非遺專家周英老師帶隊調(diào)研組,先后赴漢中九縣兩區(qū)開展?jié)h中孝歌的調(diào)研普查工作,著手編輯《漢中孝歌》一書。本文主要以城固縣天明鎮(zhèn)漢中孝歌田野調(diào)查資料為基礎,分別從漢中孝歌的淵源、漢中孝歌的內(nèi)容和程序、漢中孝歌的文化內(nèi)涵三方面來探析挖掘其重要價值。
關鍵詞:漢中孝歌;喪葬習俗;文化價值
漢中孝歌發(fā)祥于秦巴山脈深山腹地,目前,除了漢臺區(qū)外,九縣一區(qū)均有分布。漢中孝歌是漢中民間音樂的一種獨特的演唱形式,是當?shù)貑试醿x式中悼念亡靈時唱誦的特殊民間歌曲。漢中地處秦巴山地,北依秦嶺,南屏巴山,境內(nèi)崇山峻嶺,山大溝深,歷史上曾交通不便,人煙稀少,信息閉塞,同時受荊楚文化影響使?jié)h中孝歌成為民間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一、漢中孝歌的淵源
漢中孝歌是漢中最為古老的民間音樂之一。據(jù)傳說,孝歌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莊子試妻”和“申包胥解甲奉母”。一曰:莊子之妻田氏貌美如仙,與莊子感情篤深,但莊子懷疑田氏對己不忠,田氏發(fā)誓對其忠貞不二。莊子便詐死,其妻田氏真心護靈。又試妻,變作一美少年來試探田氏,田氏經(jīng)不住誘惑,正準備與少年結為百年之好時,莊子突然還原形于田氏面前,田氏無言以對,自縊而亡。莊子便披頭散發(fā),敲起瓦盆,邊敲邊唱,這便是莊子鼓盆歌,也是最早的孝歌。二曰:秦國大夫申包胥因母親年事已高,便申請辭官回家侍奉娘親。秦襄王聽信小人讒言,將申包胥問了個欺君之罪,罪當斬首。斬前,申包胥將古代前朝二十四個孝子的故事編成唱詞,在秦庭放聲高歌七天七夜。這驚天地、泣鬼神的歌聲終于感動了皇上,免其無罪,并加封為孝子,準其回家侍奉老母。
在漢中孝歌藝人中,流傳著內(nèi)容豐富、感人至深的民間傳說。而漢中孝歌傳說是由明朝的“李闖王商州之戰(zhàn)”而來的。李闖王商州一戰(zhàn)兵失將損,闖王面對陣亡將士尸體,唱起了悲傷凄涼的哀歌,歌聲震撼了高山峽谷,震動了漢江兩岸,也震驚了漢江船夫漁民,他們受歌聲的感染,也跟著唱起了那些悲傷凄涼的哀歌。后來這些漁民船夫走南闖北,將哀歌傳遍了漢江兩岸,并代代相傳。到明天啟六年(1626年),官遷移民,湖南、湖北、四川等地的居民,被繩索押移,攜妻摯子,逾山涉水,不憚數(shù)千里之遙來漢中落業(yè),同時也帶來了民間音樂之一的孝歌。故而,漢中孝歌與湘楚、巴蜀民間音樂相互交融,逐漸形成了漢中孝歌獨有的特點。
漢中孝歌歷經(jīng)數(shù)千年流傳,從傳說中的“莊子鼓盆歌”和“申包胥解甲奉母”是為孝歌的最初雛形了。至明朝“李闖王商州之戰(zhàn)”,闖王和將士們?yōu)閼涯铌囃鰧⑹块L歌當哭的哀歌,經(jīng)歷了明代、清代、民國時的鼎盛期,新中國成立后經(jīng)歷了破“四舊”和“文革”時的禁違期。至今,漢中孝歌依然是民間喪葬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是對逝去的親人“盡最后一次孝道”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
二、漢中孝歌的內(nèi)容及程序
漢中孝歌是流行于漢中境內(nèi)的一種祭奠亡人的民間歌唱活動,是音樂與文學結合的一種綜合性的民間歌唱藝術,稱“唱孝歌”“打喪鼓”。老人亡故后,死者往往居喪數(shù)日,在居喪中的夜間,后人為不使死者和坐夜守靈者孤寂冷落,以表敬重行孝,常邀請善歌者前來唱歌致哀,以伴靈度夜。
孝歌,在民間文學的分類上屬儀式歌,內(nèi)容豐富且復雜,大略可分為思想教導類、文化知識類,歷史知識類,生活知識類等,現(xiàn)在流行境內(nèi)的漢中孝歌詞章就有六百余首。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漢中各縣區(qū)唱孝歌時都會有一些差別,本文中的孝歌程序主要以漢中市城固縣天明鎮(zhèn)孝歌隊伍為例。當?shù)爻粓鲂⒏栊枰?人配合,唱孝歌使用的樂器通常是一面堂鼓,一面大鑼,其中一人負責伴奏樂器,另外兩人交替唱孝歌,唱孝歌的基本程序分為三大部分:
(一)第一部分為:開喪場
又叫開歌路、開歌頭,黃昏時分歌師行至孝堂。吟誦大段辭章,每吟誦兩句便加入鑼鼓。
如城固縣天明鎮(zhèn)開喪場的道白:
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
歌郎來到此打動喪堂鼓。
耳聽鑼鼓響孝家堂前停紅喪,
天圓地方律令九章。
打動鑼鼓大吉大昌,天是福天地是福地。
鑼鼓歌聲百無禁忌,日吉時良天地開場。
亡者辭世驚動四方,四方人近來去安康。
六親祭奠四鄰相幫,孝家百步施禮。
請歌郎到孝堂,歌鼓嘩堂打鼓陪亡……
從誦詞來看,這是歌師的套式話語,表達出開場的中心目的——陪亡。隨后開始表朝代、表孝歌根由、請十大神、開五方、立歌堂,這個過程都是吟誦,并伴有鑼鼓聲。
從投文進表開始,歌師就開始唱了,投文進表好比人間的通關文牒,上達天庭,下至十殿閻君,目的就是得到天庭地獄的準許將亡人接回。如林如興孝歌唱本中《投文進表》一段:
小歌郎投表文誠惶誠恐,
三作揖九叩首恭敬跪奏:
今只為陜西漢中府××縣××鄉(xiāng)××村××組,
×氏門中老亡魂要回家庭,
孝孫男孝孫女全家在等。
焚寶香點蠟燭禱告天庭,
為亡者在今年時吉故因。
生之地死之處寫得分明,
敬天地禮神明恭恭敬敬。
望公曹開恩情轉奏天庭,
請圣上準凡奏將亡放回。
投文進表結束后便是接亡、招亡,這個程序大約需要一個小時,基本都是晚上10∶00—11∶00,接亡在離孝家一里地之外,而且要避開鄰居家,孝子和歌師同去,孝子燒紙磕頭,歌師唱接亡歌:
接亡先從地府唱,又把地府表原章。
閻王見文心不忍,吩咐童子一雙人。
一雙童子領了命,九龍庭上接亡人。
亡人一見童子到,眼淚汪汪說原因。
接下來便是參神、安亡、盤亡,參神包括參家神(祖宗)、土神、壇神、財神、門神、灶神,參六親、參歌郎、參知客司等。安亡一段:
手拿書本來擇字,奉擇一字來安亡。
擇個一字在高上,又擇口字坐中堂。
一個十字穿心過,留個勾勾掛文章。
一個八字擺兩旁,此次作為東字唱。
擇作一個東字唱,我將亡人安東方。
青衣童子陪伴你,陪伴亡人在東方。
亡人安在東方位,一桿青旗正東方。
安亡后就開始盤亡陰司根由游十殿,這一段中主要是盤問亡人在陰司十殿的所見所聞?!叭怂老韧奶幦?,然后押到何方行,何人在執(zhí)生死簿,又是何人注生死?!苯又汩_始唱奠酒、分酒、分香、分蠟、分紙、蓋臉紙。
(二)第二部分為:正式開唱孝歌
開喪場結束后,便正式開始唱孝歌。歌師根據(jù)亡人的身份選擇不同的唱詞,亡魂大致可分為:少亡魂、老亡魂、男亡魂、女亡魂。城固縣天明鎮(zhèn)一帶四十歲以上的亡魂稱為老亡魂,以下的為少亡魂。
歌師在唱孝歌時如亡者是少亡魂(女)就選擇《黃氏女對金剛》《李翠蓮游陰》等勸世人行善、盡孝的唱詞。如是男少亡魂則要以勸善勸孝的勸世文和亂彈為主。如《勸善歌》中的唱詞:
奉勸世人早行善,莫到臨頭后悔難。
皇天最喜改過漢,人能悔過天神歡。
百惡一善能改危,望人早早回心田。
趁此三寸心未斷,且莫誤了好機緣。
發(fā)放投生將人變,叫人體貼古圣賢。
勤儉持家為上款,訓兒教女學良賢。
耕讀二字切莫慢,忠厚傳家萬萬年。
諸惡莫作多行善,好人頭上有青天。
君子固窮心不變,時至皇天有眼看。
此為言語雖俗淺,若是依從是神仙。
老亡魂中如是女亡魂則選擇《目連救母》《十月懷胎》《慈母恩》《朱氏割肝》等,奉勸世人行孝,將母親的恩情永記心間。男亡魂選《唐王游十殿》《董永賣身》《大小祭》等。如《十月懷胎》中的唱詞:
母懷一月二月滿,有行無行身不安。
母懷三月四月滿,面黃皮瘦如柴般。
母懷五月六月滿,屋前屋后不敢轉。
母懷七月八月滿,不敢伸來不敢彎。
母懷九月十月滿,生下方知是男女。
急忙抱來仔細看,是男是女都喜歡。
《董永賣身》唱詞選段:
第二行孝是董永,自賣本身葬父親,
百日苦工孝心大,感動天仙下凡塵,
七姐下凡配董永,槐蔭做媒結成婚,
夜織綾羅千百丈,才把富家賬還清,
興家立業(yè)順天命,榮歸故里換門庭,
后生一子董仲舒,連科及弟顯名聲。
漢中孝歌的詞章繁多,主要以《二十四孝》《三十二古人》《養(yǎng)育恩》《祭奠亡靈》等為主篇,詞中倡導了忠孝廉潔、善惡報應的中心思想,以民間故事和優(yōu)美傳說教化世人。
(三)第三部分為:收喪場
收喪場又叫送神或還陽,這部分中的“上糧”,有的地區(qū)沒有,但城固縣天明鎮(zhèn)一帶的“上糧”是當?shù)匦⒏柚蟹浅V匾囊徊糠帧8鑾熓紫仁浅渡霞Z根由事》《包公游地府》表清上糧根古由來。
亡者在世費心勁,今夜上糧家不貧。
不說上糧尤小可,說起上糧根生多。
上糧不知哪朝起,糧米不知哪朝興。
需說孝家要上糧,先把五谷說端詳。
神農(nóng)皇帝制五谷,制下五谷到如今。
然后歌郎指引亡者所有至親開始上糧,包括亡者弟妹、夫君、兒子、兒媳、女兒、女婿、侄兒、侄兒媳、徒弟、徒弟媳婦、干兒、干兒媳婦、外侄、外侄媳婦、孫兒、未婚孫媳、孫女、外孫女兒等,逐個按順序上糧,把五谷、茶葉封倉裝罐,用紅白布和五色線封好、綁扎,以此來寄托生者對亡者在另一個世界的衣食無憂的愿望,以下節(jié)選兒子上糧一段:
叫聲亡人抬頭望,你看靈前是何人。
大兒靈前來上糧,花費銀錢孝爹娘。
不管銀錢多少兩,給你買副黑漆枋。
今夜你把糧來上,富貴乾坤降吉祥。
二把糧米又抓上,萬貫家財天下?lián)P。
三把糧米又抓上,再把清油滴兩滴。
糧米清油都上齊,你對老人有孝心。
帝王行孝天下順,為官行孝萬民尊。
貧民行孝生富貴,富貴雙全福壽增。
少年行孝得好處,老年行孝滿兒孫。
是貧是富把孝敬,萬古孝名傳后人。
糧米清油你上清,叩頭回禮你起身。
上糧結束后,開始送亡,送亡時間一般為晚上3∶00—4∶30。送亡送到轉輪殿,從一殿送到十殿,孝子從門口燒紙燒到門外,從哪里接的亡魂,就一直燒到哪里。送神與之前請神相對應,怎么請來怎么送,接的哪些神就送哪些神。隨后開始掃孝堂、拆歌堂,這兩項主要是和之前立歌堂相對應,首尾呼應,如城固天明鎮(zhèn)藝人唱《掃孝堂》:
……
我把孝堂來掃凈,掃個平安鎮(zhèn)家門,
三災八難掃出去,掃個平安進金銀。
我把孝堂來掃凈,要給孝子交掃把,
主孝來把掃把拿,你人也興財也發(fā)。
一把掃把是神仙,長在西天古佛邊,
一把青鐮割萬山,金絲畫來銀絲纏。
玉皇賜封掃天院,上掃玉皇凌霄殿,
下掃閻君十羅殿,一掃東方老龍?zhí)丁?/p>
二掃南方老母殿,三掃西方雷音寺,
四掃北方五臺山,四大神州齊掃完?!?/p>
《拆歌堂》:
……
送了神來轉回程,歌郎收拾拆歌庭,
前面拆了耍孝庭,后面拆了杏花村。
左面拆了茶店子,右面拆了午鳳樓,
六親請出茶店子,歌郎請動孝家門。
我把歌臺來拆凈,又送鑼鼓二將軍,
鑼兒送給李世云,鼓兒送給鄧州明。
大把錢財燒與你,各自領取轉回程,
只有鼓槌無處送,反手丟在刺巴林。……
最后就是謝主人,說吉利話,孝歌禮成,所有程序到此結束:
堂前金雞鬧沉沉,多謝孝家一滿門。
自從歌郎走過后,人興財發(fā)萬萬春。
就在此處住鑼鼓,孝家兒孫坐知府。
停下鑼鼓住下聲,榮華富貴萬萬春。
伏以日吉時良,天地開場,
孝歌禮成,大吉大昌!
三、漢中孝歌的文化價值解析
在漢中當?shù)氐膫鹘y(tǒng)喪葬活動中,孝歌的演唱是其特有的一種地域文化現(xiàn)象。它是當?shù)厝嗣袢粘I畈豢扇鄙俚囊徊糠?,也是村民之間互相交流,互通感情,寄托理想的生活方式之一,它的存在有其不可估量的文化價值,主要表現(xiàn)在傳播中國孝道文化、宗教文化、生死觀念三個方面。
(一)傳播中國孝道文化
在整場的喪葬活動中,“孝道”的體現(xiàn)是整個活動中所表現(xiàn)的中心思想。漢中孝歌演唱的內(nèi)容基本都是奉勸世人盡早行孝的內(nèi)容,因此就稱為是“孝歌”。孝歌通過表述母親懷孕以來的各種辛苦,歷經(jīng)十月一朝分娩的疼痛,以及雙親在世時平安將子女撫養(yǎng)成長,進入學堂,婚配生子所付出的巨大心血和艱辛,用來教育子子孫孫們要銘記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以此來達到勸人行孝的目的。
一般孝歌唱本中最多出現(xiàn)此類題材的有《十月懷胎》《十為兒》《哭爹娘》等。例如《十為兒》中:
一為孩兒睡著恩,孩兒睡著娘操心,走路不敢忙步走,說話不敢亂高聲。三年哺乳皆如此,孩兒何時離娘身,一尺五寸生下地,百年難報父母恩。
二為孩兒睡醒恩,孩兒睡醒娘操心,父聽孩兒哭一聲,娘在廚房亂了心。再忙活路齊丟下,忙把嬌兒叫幾聲,解開紐扣來喂奶,盡兒吃飽才動身。
三為孩兒行走恩,孩兒行走娘操心,雙手拉住孩兒走,教兒行走要踩穩(wěn)。一步不穩(wěn)哭一聲,口叫孩兒千萬聲,背上背來懷中抱,父母三魂失二魂。
這些歌詞勾勒出一幅幅雙親為了子女辛苦操勞的場景,把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父母所付出的艱難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更能夠增強孝歌的感染力,達到勸人行孝的目的。
漢中孝歌深刻的蘊含著“孝”的觀念,喪葬儀式是報答長輩養(yǎng)育之恩的最后環(huán)節(jié),對喪禮的重視正是孝道的具體體現(xiàn)。唱孝歌本身是對長輩最后盡孝的一種形式,唱孝歌、聽孝歌是教育后代子女的好時機。同時,也可借此形式規(guī)勸世風,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
(二)宗教文化
漢中孝歌受佛教思想的影響,具有明確的功利性,即通過喪葬儀式實現(xiàn)為亡人超度,以求達到解脫的目的。同時喪葬儀式本身也體現(xiàn)了較多的道家思想,尤其是以“五行”觀念最為突出。如《時行上糧一段》中:
一把糧米上東方,戊辰巳已木興旺。
東方有人來請你,掙下銀錢交爹娘。
二把糧米上南方,丙寅丁卯火興旺。
南方有人來請你,掙下銀錢養(yǎng)兒郎。
三把糧米上西方,甲子已丑金興旺。
西方有人來請你,掙下銀錢制家當。
四把糧米上北方,壬辰葵已水興旺。
北方有人來請你,掙下銀錢買田莊。
五把糧米上中央,戊申已西土興旺。
上段唱詞中提到的“金木水火土”,是對“五行”在喪葬儀式中的作用進行了強調(diào)突出,這明顯受道家“五行”觀念的影響。還有一些孝歌是佛道思想的相互融合,把佛家“觀音”“金剛”融入喪場中,與道家“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一起來超度亡靈。
民間宗教是以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為核心,在漢中孝歌中主要是通過靈魂信仰來表現(xiàn)的。漢中孝歌中描述了漢中人對靈魂的看法:即萬物有靈、靈魂不滅的思想。他們認為亡者已經(jīng)不是生者世界的成員,其靈魂應當升到天堂,與祖先的靈魂相聚。漢中孝歌中占有一定比例的“送亡”,實際上描寫了送亡魂的過程,在歌師的頌唱下,為亡者的靈魂指路,使亡者的靈魂得其所。他們對祖先靈魂十分崇敬,祖先的靈魂是永存的,不僅像生前一樣,需要吃穿住行,還具有比生前更強大的能力,可以庇蔭子孫。漢中孝歌正是由于其蘊涵著豐富的道教、佛教和民間宗教思想,才使其呈現(xiàn)出一個色彩斑斕的藝術世界,具有一定意義的文化價值。
(三)生死觀念
在一般意義上,生死觀是人們對自身生存和死亡現(xiàn)象的認識、觀點和態(tài)度。人有生死,是人類共同的自然現(xiàn)象,死是人生歷程的最后一站,是一個人生命的終點。
在當?shù)厮赜小鞍紫彩隆钡恼f法,老人去世不是悲事,而是喜事,值得慶賀而不是悲傷。由于“靈魂不死”的宇宙觀的影響,人們認為“死”是生命最終的歸宿,是自然規(guī)律,誰也無法避免。歌師通過頌唱把“有生必有死”的觀念表述地通俗易懂,勸解兒女當父母在世時,就應該好好孝順父母。如“你敬父母重四兩,兒女敬你重半斤,父母為兒苦受盡,死后不帶半分文。奉勸世人把孝行,善惡簿上早注明,上奏玉皇張大帝,下奏地府十閻君?!奔葘崿F(xiàn)了對子女勸解悲傷的作用,同時也達到了勸人及時行孝的目的,以免造成“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遺憾。漢中孝歌體現(xiàn)了對人生和死亡的認識和詮釋,反映了樂觀豁達的人生觀念,蘊含了樸素的生死觀,對當?shù)氐娜粘I钣兄羁痰挠绊懀瑢ζ涞赖滦袨槠鹬萍s和規(guī)范作用。
結 語
漢中孝歌作為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是民間文化中的珍貴遺產(chǎn),作為一種在喪葬儀式上演唱的歌謠,通過歷代經(jīng)久不衰的民俗活動得以傳承下來,它把漢中人們特有的思維方式、精神氣質、情感因素都融化在孝歌的演唱中。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娛樂功能的強化,人們審美意識的追求,在現(xiàn)代化的沖擊下,和許多民間文化一樣,漢中孝歌的傳承面臨嚴峻的考驗。漢中孝歌涵蓋了豐富的文化價值,是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尊重、支持和改良喪葬習俗,保護好作為孝歌載體的喪葬儀式,同時采取多方位的保護措施,才能夠更好的延續(xù)和發(fā)展孝歌文化傳承的血脈。
參考文獻:
[1]《中國民間歌曲集成·陜西卷》,1994年。
[2]《中國民俗文化大觀》,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
[3]陜西省非遺項目《漢中孝歌》申報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