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俊
詩歌是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地表達作者豐富的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具有一定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对賱e康橋》是現(xiàn)代詩人徐志摩創(chuàng)作的一首抒情詩歌,關(guān)于這首詩的情感內(nèi)涵,向來存在諸多爭議。下面,筆者就解讀一下《再別康橋》中的情感。
一、別離的哀愁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邊的云彩”,其中,“走”“作別”說明這首詩是在寫“別離”,作者出于某種原因,必須要離開。作者心中有滿腔的眷戀之情與不舍之意,但表現(xiàn)得是那樣的風輕云淡。別離總是令人哀愁的,但是在表達這份哀愁時,作者十分含蓄。他并未講述過去的種種,也沒有傾訴自己的不舍,只是將重點放在別離的那一瞬間,使別離時的哀愁無限擴大,離愁看似無形,實則鋪天蓋地,讓人無處可逃。對于別離,作者的態(tài)度是超然的,是從容不迫的,是理性的,但是在那清冷的筆調(diào)之下,卻有著難以掩蓋的激情。事實上,作者心中有千言萬語,卻不知從何說起,于是,唯有“輕輕地來,輕輕地去,輕輕地招手”,一切盡在無言中。恰是這種無言、這種沉默,使得離別的哀愁更為濃郁。作者是安靜的,是沉默的,“悄悄是別離的笙簫”,作者舍棄了一切喧囂,只寫靜默的風景,這恰是“別離”最真實的寫照,也是表達內(nèi)心復雜情感的最佳方式。情到深處,反而無言。作者的苦悶、不舍、牽掛、惆悵都隱藏在其中,看似無聲,實則感人。
二、幻滅的迷惘
意象是詩歌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作者情感的載體。在《再別康橋》中,作者描寫了多種意象,如“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等,這些意象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美好卻容易消逝。在離別之際,作者所看到的一切都是那樣的美好,可是所有的美好都會在自己轉(zhuǎn)身的瞬間消逝。作者是那樣渴盼著自己能夠留下來,哪怕是“做一條水草”,但不得不離去。離去之后,曾經(jīng)見過的風景自然也會消逝,連同自己生命里最美好的歲月。那些美好,作者曾經(jīng)真實地擁有過,也正因為擁有過,在離別之時作者才會更加痛苦,更加茫然,生出這樣的感受:那些美好的事物,自己確曾見過嗎?曾經(jīng)的過往,難道只是一場夢?若不是夢,為何不能長久?若是夢,自己又該如何尋夢?“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從這一句開始,景象由實轉(zhuǎn)虛,作者的視角也從外轉(zhuǎn)為內(nèi),著重于描寫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放棄了對外界的關(guān)注,使得幻滅的感覺更加濃烈。當所有的美好逝去之后,作者的內(nèi)心開始變得無比空蕩,往昔的種種似乎已經(jīng)化為云煙,留下的只有無盡的迷惘。
三、難言的寂寞
對于過去的種種美好,作者深愛過,迷戀過,擁有過,最后卻只能轉(zhuǎn)身離去。離去之后,康橋的風景依舊美麗,卻不再屬于作者,留給他的只有寂寞?!跋南x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在“我”將要離去之時,一向喜愛嗚叫的夏蟲也屏聲靜氣,生怕驚擾了“我”。“我”終究是要走的,“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我”離去時是如此的安靜,沒有打擾任何人,離去的只是“我”,而所有美好的事物仍然留在原處。當“我”走后,河畔的金柳依然美麗,水中的青荇也依然碧綠,只有“我”不在此處了。對“我”而言,離別是痛苦的,但是“我”并沒有將這種痛苦告訴給任何人,也沒有讓任何人和自己一起來分擔這份痛苦。相反,作者以一種坦然的態(tài)度來接受所有的痛苦,并竭力承擔,作者是瀟灑的、從容自若的,也是寂寞的。他正是通過描繪諸多優(yōu)美的意象來表達自己強烈的情感的,而這種強烈的情感又與離別之后的清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使得“我”的身影更加孤單落寞。
“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zhuǎn)折點。在英留學的期間,他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同時也享受了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離別之際,徐志摩對康橋充滿了深深的依戀與不舍,借《再別康橋》一詩,表達了這種強烈而復雜的情感。細讀《再別康橋》,我們不難感受到作者心中的痛苦、哀愁與迷惘,也不難想象,在離別之后,作者會是多么的寂寞……
(作者單位:江蘇省興化市安豐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