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利平
【摘要】本文以七年級的聽力教學為例,分析了聽力教學的現(xiàn)狀、并從自己的教學實踐出發(fā), 闡述了如何優(yōu)化聽力教學中的各環(huán)節(jié),從而提高聽力教學的效度。
【關鍵詞】聽力教學現(xiàn)狀 ;環(huán)節(jié)設計
聽是通過語言活動理解和吸收的技能。語言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初學語言者開始階段,一般都需要大量的信息輸入并通過內部語言系統(tǒng)進行理解、吸收和加工,進而輸出一定程度的外部語言。由此可見,聽是語言的輸入,是說、寫技能的基礎。因此,在聽力教學過程中,“如何優(yōu)化聽力教學設計,提高聽力課堂效度”成為我們教師必須思考的一個問題。
一、縱觀聽力教學現(xiàn)狀,探尋英語課堂弊端
然而,縱觀我們的聽力教學現(xiàn)狀,我們的聽力教學設計和操作還存在諸多弊端,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聽前鋪墊不充分
在教學中,一些教師通常習慣以練代聽,即:以聽力練習活動來代替聽力教學活動。由于聽前缺乏鋪墊與引導,學生對聽力活動的主題缺乏熟悉度,學生在聽中易產生恐懼感,這種不自信進而影響到他們對聽力內容的理解,帶給他們挫敗感。
2. 聽前任務欠明確
在聽前,我們教師應該提出本次聽力需要解決的問題,明確具體的任務。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教師往往忽略對這一關鍵環(huán)節(jié)的處理,常常一筆帶過。由于缺乏聽的目的,學生在聽力活動中無法集中注意力,捕捉關鍵信息,完成需要解決的問題。
3. 聽力策略缺指導
聽力教學應有技能訓練與信息獲取的雙重目的。在聽力訓練過程中,有的教師只重視學生有用信息的獲取,一味盲目地讓學生聽,對聽力策略的指導不到位。教師未能通過舉例,運用有聲思維的方法,解讀并演示本堂聽力課的主要策略,以此來喚醒學生的策略意識。
二、優(yōu)化聽力教學設計,提高英語課堂效度
1.關注教材,領會聽力任務設置的意圖,
在任務設計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研讀教材,領會編者意圖。教師應該備足聽力材料,不僅僅要關注聽力材料中的語言點,更要關注聽力文本的內涵和教材中聽力任務的意圖。教師只有在充分理解教材意圖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教教材和用教材。
根據(jù)教材的單元編寫結構,教材有三次聽力輸入。前兩次是在SectionA中出現(xiàn),第三次是在SectionB 中出現(xiàn)。三次聽力輸入內容相互關聯(lián)、層層遞進,螺旋拓展。第一次聽力輸入要求學生簡單處理信息,并進行模仿性的口語輸出。第二次聽力輸入是對第一次聽力內容的拓展,聽后要求學生對信息進行多層次的處理,然后進行控制性的口語輸出。第三次聽力是對單元話題的進一步拓展,并融入新的詞匯和結構,要求學生對信息進行多層次的處理,然后進行不同形式的口筆頭輸出,尤其是在模仿性輸出地基礎上增加了創(chuàng)造性口語輸出。三次聽力活動都體現(xiàn)了聽力教學的過程性即采用聽前、聽中和聽后的設計方法。
1)聽前
(1)話題詞匯的準備
聽前活動是個熱身的過程,為即將開始的聽力活動做準備。教師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認真分析聽力材料的中心話題與詞匯,找出話題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師生和生生之間的互動,激發(fā)他們的興趣與熱情,教師可以在聽前活動中預設一些沒有固定答案的開放式討論活動或是“頭腦風暴”活動。討論的話題應與材料的內容一致,并能很好地反映材料的中心思想,而且應盡可能貼近學生生活。
(2)聽力背景的暗示
根據(jù)信息加工理論和認知學習理論,聽力理解是一個積極的信息處理過程,是對信息進行篩選、儲存和再構建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聽者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和語用知識與聽者單純的語言知識同樣重要(Wilson,2003)。聽力背景的暗示是一種聽前的預熱,這種預熱可以讓學生熟悉聽力情境,可以迅速激活學生頭腦中的相關背景知識與信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他們積極思考,為后續(xù)的聽力活動做好語言上的準備。
(3)訓練聽力技巧
這個階段是聽力訓練的實質性階段。在平時的教學中,訓練學生一些聽力技巧是提高學生聽力理解水平的有效措施。在此階段,我們指導學生可以運用預測,聽時邊聽邊記(速記),強化記憶;學生也可以簡單地作提醒記號,在獲取關鍵信息時先寫好某個單詞的前幾個字母,以免漏聽下一個信息,錄音結束后再補充完整;我們還可以提醒學生剔除多余的信息,抓住主要內容(篩選)。如:在速記“點菜”菜單時,我們要引導學生綜合運用以下幾種聽力技能:根據(jù)表格預測即將聽到的內容是電話點餐還是在餐館的現(xiàn)場點餐;根據(jù)預測在聽中抓信息,速記。
2)聽后
作為聽力輸入活動之后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聽后活動的成敗將直接關系到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無論那種形式的聽后活動,其教學內容都不能游離于目標語言和核心話題之外,否則就達不到鞏固、拓展和運用所學語言的目的。(周智忠,2013)根據(jù)七年級起始階段學生學習情況,七年級的聽后活動設計形式主要以語音語調的模仿(聽讀結合)和聽說結合為主。
(1)語音訓練
堅實的語言基礎指的是熟練掌握語音、詞匯以及常用目標語言,包括口語中的一些習慣表達方法。聽力水平低下就是由于語言基礎不扎實引起的。教材中的聽力材料真實、地道,語速、連讀等都接近以英語為母語者的正常說話水平。因此,在聽力結束后,教師有必要讓學生逐字逐句地進行模仿語音語調,提高學生語言的準確性和流暢性。特別是在七年級的起始階段,語音語調的模仿是必須長期堅持練習的項目。
(2)語言運用
語言運用是聽力輸入的最終目的。教師要精心設置真實的、接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任務,讓學生在不同的語言背景中,將新舊語言知識有機融合,達到了目標語言運用的目的。注意在此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還是要適當?shù)靥峁┛蚣苄缘恼Z言支撐,以幫助各個不同層次的學生也能在它的幫助下完成任務。
三、結束語
我們教師不但要鉆研教材,還必須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認知能力出發(fā),優(yōu)化各個聽力教學環(huán)節(jié)。只有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對聽力教學的興趣,引導他們積極地參與到聽力活動中來,并在不斷的成功中體驗快樂,將聽力輸入、聽力理解最終成功地轉換成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 《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人教社.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新目標英語》七年級(上)2012
[3]人教社.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新目標英語》七年級(下)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