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垚 曾芷萱
摘要:隨著現代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截止2020年6月我國網絡購物人數達到7.49億,使用率高達到79.7%。網絡購物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大學生作為網絡購物的主力軍,其消費行為更受關注。本文以2020年雙十一購物節(jié)為背景,先后分析了當代大學生雙十一的消費現狀、消費心理及原因,并給出幾點建議。希望為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消費觀念盡綿薄之力。
關鍵詞:大學生;雙十一;消費行為
1.當代大學生雙十一消費現狀
1.1網購參與度高但男女比例失衡
根據調查問卷,本次雙十一大學生參與度為85.19%。大學生思想超前,追求時髦,接受新事物能力強,長期處于集體環(huán)境中,易受同學影響,因此促成了高網購參與度。另外,性別差異導致參與雙十一購物男女比例有較大差距,主要原因是女生對價格較敏感,容易受購物節(jié)優(yōu)惠活動的誘惑,增加消費,而男生則比較理智。
1.2網購種類繁多但購物分配不均
大學生雙十一購物消費主要為物質消費,如:服飾鞋帽、化妝品等,而忽略了書籍等能提升自我的精神消費。由于科技技術、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智能手機進入人們的生活。一方面,帶來更多娛樂方式的同時減少了看書的時間。另一方面,智能手機使閱讀變得更簡單,打擊了紙質圖書的發(fā)展。
1.3理智消費為主但存在超前消費
大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家庭觀念不同,生活費存在較大差距,在800到3000之間不等。結合調查問卷中大學生生活費和消費金額分析發(fā)現,絕大部分大學生沒有其他收入來源,其消費金額與生活費呈正相關,但存在利用花唄、白條等方式進行超前消費。
1.4求實消費為主但存在跟風消費
在調查中發(fā)現,大部分學生購買的東西確實是生活所需,僅有3.7%的大學生表示雙十一購買的東西不是生活必需品,還有3.7%的大學生表示雙十一購買的東西大部分不是生活必需品。有37.04%的大學生表示是受到身邊同學影響而進行的跟風消費。
2.當代大學生雙十一存在的消費心理及原因分析
2.1求實心理
在調查中發(fā)現,有78.57%的大學生表示雙十一消費的主要原因是認同雙十一的促銷力度,所購買的商品大部分也是切實需要的生活必需品。大學生沒有其他經濟來源,對商品價格較敏感,希望買到物美價廉的好物,在雙十一期間,很多賣家推出打折、滿減等活動,由此獲得大學生的青睞。
2.2從眾心理
大學生普遍心智發(fā)育不成熟,長期生活在集體中,言行舉止易受到身邊同學的影響。不少同學表示以前不會在雙十一購物,但進入大學后也紛紛成為雙十一的“剁手黨”。還有一部分大學生由于不自信,渴望得到同伴的認可,不愿意成為“異類”,也會選擇盲目地從眾消費。
2.3攀比心理
大學生有自己的個性,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存在好勝心,希望在各個方面都能優(yōu)勝于他人。且進入大學后在購物方面擁有足夠的自主選擇權,導致一部分大學生會為了面子追求名牌、時尚,形成一種不健康的攀比消費心理。
3.建議
3.1以家庭引導為基礎,營造良好的消費氛圍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尤其是在孩子從學校過渡到社會這個關鍵階段,父母的行為對幫助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消費習慣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3.2學會以身作則,樹立榜樣
一方面父母應該約束自己的消費行為,做到理性、健康消費,為孩子營造良好的消費氛圍。另一方面父母應該以一種平等的心態(tài)對待孩子,讓孩子有機會參與到家庭開支決策中,明白金錢來之不易,促使孩子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念。
3.3控制經濟來源,循循善誘
大學生思想不成熟,消費習慣有待改善。當代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集全家所有人寵愛于一身,不少家長表示再苦再累也要給孩子最好的,只顧滿足孩子對金錢的需求,而不詢問金錢的使用去向,對孩子過度溺愛導致其養(yǎng)成不健康的消費習慣。因此父母要控制孩子的經濟來源,在合理的消費范圍內滿足孩子對金錢的需求,同時要對孩子進行思想上的教育,引導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消費習慣。
3.4以自我約束為主導,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
大學生是自身行為的主導者,應該在各方面約束自己的行為,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
3.5弘揚傳統(tǒng)美德,勤儉節(jié)約
勤儉節(jié)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大學生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是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主力軍,更是應該將勤儉節(jié)約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抵制鋪張浪費。
3.6堅持量入為出,計劃消費
大學生應該堅持適度消費,量入為出。正確判斷自己和家庭的經濟能力,合理運用自己的生活費,對所需要的商品進行有計劃地消費。近年來,電商行業(yè)發(fā)展突飛猛進,直播帶貨異軍突起,大學生容易被“洗腦”,沖動下單。以女生為例,大家很容易被各種美妝博主推薦的化妝品護膚品等所吸引,進行非理智消費,但購買的東西并不適合自己。
3.7保持平和心態(tài),拒絕攀比
大學生消費要求實,購買自己切實需要的東西。大學生長期生活在集體環(huán)境中,消費行為會受到同學的影響,容易產生趨同心理,進而出現不健康的攀比消費。在購物消費中,大學生應該接受自己和他人的差異,保持個體的獨立性,以自身實際經濟水平出發(fā),避免盲目追求名牌,拒絕“面子消費”。
4.以學校教育為輔助,倡導合理的消費行為
高校作為教書育人的搖籃,應該大力倡導學生養(yǎng)成合理的消費習慣,營造健康的消費氛圍。學校一方面可以通過舉辦相關講座,向大學生宣傳合理消費的重要性,通過案例告訴大學生利用“螞蟻花唄”、“京東白條”等進行超前消費的危害。另一方面可以通過開展模擬理財等活動幫助大學生樹立理財意識,正確使用自己的生活費。
希望通過家庭、自身、學校三方面的努力,大學生能審視自己錯誤的消費行為,養(yǎng)成合理的消費習慣。
參考文獻:
[1]大學生“雙十一”消費心理分析——以河南牧業(yè)經濟學院為例[J].陳科,李小雨.現代營銷(經營版).2020(06)
[2]當代大學生“雙十一”網購行為調查[J].肖瓊瑋,魏詩穎,肖晶晶.對外經貿.2020(09)
[3]淺析“雙十一”期間大學生的網絡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J]. 王雅茜,吳文文.新聞研究導刊.2019(23)
作者簡介:
李明垚(2000—),女,漢族,重慶市武隆區(qū)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金融。
曾芷萱(2000—),女,漢族,四川省內江市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