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娟娟
【摘要】目的:探討自我效能干預在改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生活質量方面的應用效果。方法:2018年6月~2019年6月,以本院接診的68名慢性前列腺炎患者進行實驗,選取34名編為X組,其余34名編為Y組,X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Y組在X組基礎上進行自我效能干預,測評X組和Y組生活質量評分進行對比分析。結果:干預后Y組各領域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X組,對比均顯示P<0.05,即差異顯著。結論:自我效能干預在改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生活質量方面的應用效果較好,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自我效能干預;慢性前列腺炎;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20)12-0-02
Application of Self-efficacy Intervention in Improving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Prostatitis
HU Juan-juan(Hefei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Hefei Anhui 23001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self-efficacy intervention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prostatitis. Methods: From June 2018 to June 2019, 68 patients with chronic prostatitis in our hospital were enrolled in the experiment. 34 patients were selected as group x, the rest 34 as group y. group X was given routine care. Group y conducted self-efficacy intervention on the basis of group x, and the scores of quality of life in Group x and group y were evaluated for comparative analysis. Results: After intervention, the quality of life scores of Y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X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self-efficacy intervention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prostatitis is better, and 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Key words] Self Efficacy Intervention; Chronic Prostatitis; Quality of Life
慢性前列腺炎是泌尿外科常見疾病類型,其會致使患者出現(xiàn)慢性盆腔疼痛、尿道刺激癥狀等不良癥狀,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質量產(chǎn)生不良影響,并且由于患者對缺乏疾病有關認知加之此疾病治療周期較長,患者多存在一些不良心理,治療依從性不高,進一步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對此采取有效的措施對患者進行干預,提高其認知水平,增強其治療依從性,進而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本院針對此疾病采用自我效能干預得較好的應用效果。在此基礎上,筆者在下文通過實驗探討基于自我效能干預在改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生活質量方面的應用效果,具體如下所示。
1 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8年6月~2019年6月,以本院接診的68名慢性前列腺炎患者進行實驗,選取34名編為X組,其余34名編為Y組。其中X組年齡為(35.71±5.96)歲,Y組為(34.95±6.04)歲。X組病程為(21.12±5.16)月,Y組為(20.87±5.07)月。兩組各基礎指標差異不顯著。實驗經(jīng)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同意本次實驗研究,并簽訂同意書。
1.2研究方法 X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具體為對患者進行常規(guī)宣教,宣教內容包含慢性前列腺炎疾病相關知識、治療措施、健康生活方式、用藥方法等,重點告知患者遵醫(yī)囑用藥重要性和心理狀態(tài)對疾病的影響,并向患者發(fā)放健康宣教手冊[2]。
Y組在X組基礎上進行自我效能干預,具體措施如下。
健康知識宣教:干預人員采用多媒體、口頭宣教等方式向患者就慢性前列腺炎疾病相關知識、預防措施、治療措施、飲食方式、健康生活方式、用藥方法及注意事項、藥物不良反應和干預措施等進行宣教,并將宣教內容編輯成冊發(fā)放給患者。并就患者的疑慮進行針對性的解答。此措施每周進行1次,共進行3次。
認知情緒及行為狀態(tài)評估:患者每次入院均采用提問、交流等方式了解患者對疾病知識的掌握程度,在與患者交流期間注意對其微表情及肢體動作的變化情況進行觀察,以分析患者的心理情況和情緒特點[3]。制作反應表格,引導患者就干預兩周內的情緒狀態(tài)改變情況進行如實填寫。同時對患者的飲食情況、生活習慣、運動情況和用藥情況等行為狀態(tài)進行有效的了解和掌握。此措施每周進行1次,共進行3次。
認知行為干預策略制定:①認知引導:患者入院后引導其進行主動的思考,通過對干預期間的認知情況進行回想,與護理人員功能尋找證據(jù)推翻自身的一些不正確認知,并有效糾正相關錯誤認知,完善患者應對技巧。將健康宣教相關知識制作成測試題讓患者完成,以進一步加深其對健康知識掌握。讓患者將自身認知和情感改變情況尤其與錯誤認知博弈的過程和效果,通過類似日記方式進行記錄。引導患者與新朋好友多進行交流,獲得相應的情感支持。②行為管理:每次患者來院期間均向其分析行為、心理和認知對于患者疾病的影響,引導患者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引導患者不斷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并認識良好情緒的重要意義?;颊呙看稳朐壕鶎颊哌M行1次放松訓練,訓練內容為呼吸放松訓練和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呼吸放松訓練要點為保持舒適體位,播放輕音樂,引導患者閉眼并將雙手分別置于部肋緣下和前胸進行深而慢的呼吸,保證呼氣時盡可能收緊腹部,吸氣時讓腹部自然鼓起[4];漸進式肌肉放松訓練要點為調整患者進行床上平躺,播放輕音樂,引導患者閉眼并以此對手部肌肉、上肢、肩部、頭頸部、胸部、腹部、臀部、下肢及雙腳進行放松。放松訓練時間控制在30min左右。結束后,將相關資料發(fā)放給患者,引導其回家自行練習,每間隔2d練習一次,并將練習情況通過照片或視頻做好記錄發(fā)放給干預人員。此措施每周進行1次,共進行3次。
認知行為鞏固:干預6周后,干預人員利用電話或微信等對患者進行隨訪了解患者自身的認知情況、治療信心、治療依從性及其仍存在的問題,并進行進一步指導。此措施依據(jù)患者個體情況選擇交流溝通的強度。
1.3觀察指標 測評X組和Y組生活質量評分進行對比分析,其中生活質量評分通過生存質量測定量表WHOQOL-BRIEF測評,其由環(huán)境、社會、心理、生理四個領域組成,其中測評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越高。
1.4統(tǒng)計學分析 數(shù)據(jù)通過SPSS20.0分析,計數(shù)數(shù)據(jù)(%)采用χ2檢驗,計量數(shù)據(jù)(_x±s)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顯著。
2 結果
干預前,X組和Y組各領域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均顯示P>0.05,即差異不顯著,但干預后Y組各領域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X組,對比均顯示P<0.05,即差異顯著。詳見表1。
3 討論
自我效能干預是通過健康知識宣教、認知情緒及行為狀態(tài)評估、認知行為干預策略制定、認知行為鞏固等過程對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疾病相關認知行為情況進行不斷的優(yōu)化和提升[5],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tài)和錯誤的認知,形成正確的認知和行為習慣,以積極心態(tài)接受治療,從而有效改善生活質量。上述結果顯示,對慢性前列腺炎患者進行自我效能干預,干預后患者環(huán)境、社會、心理、生理各領域生活質量評分均顯著高于常規(guī)護理患者,說明自我效能干預能夠有效改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生活質量[6]。
綜上所述,自我效能干預在改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生活質量方面的應用效果較好,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曹婧, 蔣玉梅, 白曉靜. 心理干預在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 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2018, 6(30): 116-117.
[2] 李小敏, 李亞改. 術前心理疏導護理模式對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負性情緒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 河南醫(yī)學研究, 2018, 27(10): 1897-1898.
[3] 崔京勇, 崔旭杰.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慢性前列腺炎的臨床觀察[J]. 內蒙古中醫(yī)藥, 2020, 39(02): 35-36.
[4] 文亞.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臨床護理干預效果觀察[J]. 按摩與康復醫(yī)學, 2019, 10(20): 87-88.
[5] 梁欣. 認知行為干預在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中的應用研究[D]. 西南醫(yī)科大學, 2019.
[6] 田彥萍. 循證護理在改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生活質量中的應用[J]. 中國當代醫(yī)藥, 2012, 19(27): 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