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奇
在閱讀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高中生常常出現(xiàn)“閱讀淺層化、快餐化”的問題。對此,筆者認為,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從“記知識”走向“找知識”,從“一望而知”變?yōu)椤霸偻伞?,讓他們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探求真知。下面,筆者就談談自己有關文言文閱讀教學的思考與實踐。
一、波瀾微起
2018年,新課程培訓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一堂堂“新課改展示課”引發(fā)了教師對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式的思考?!皩W習任務群”“項目化學習” ……一連串新概念接踵而來,全新的課程內(nèi)容讓我感到有點“懵”。教師要將語文課堂還給學生,語文教學需要變革,教師的任務不再是單一的傳授知識,還要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chuàng)新實踐的能力,以此來培養(yǎng)他們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2019年10月,聽了同組的老師指導學生用“項目化學習”(簡稱PBL)的策略來研究唐詩宋詞中的“登高詩”,我深受觸動。經(jīng)過兩周的自主研究,學生展示了最終的研究成果。在這樣的閱讀課上,教師其實已經(jīng)“隱退”了,學生成了掌控課堂的主角,語文課變得有滋有味。
二、初步嘗試
蘇教版選修教材《<史記>選讀》是頗為有趣的內(nèi)容。但是,高中生正面臨學業(yè)水平測試,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顯得相當被動,可以說是“身在語文課堂,心系政史地物化生”。此外,文言文閱讀課的氛圍又偏沉悶,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將注意力集中在對字詞的解讀和識記上。這就導致文言文閱讀課普遍不受學生的歡迎。
《太史公自序》作為《<史記>選讀》的第一篇文章,對學生閱讀整本書有著重要的作用。讀了自序,他們才比較容易走進司馬遷筆下的世界。但結(jié)合學生的學習情況來看,他們是很難順利讀完這篇文章的。這樣一來,教學活動便很難開展下去。
針對這一問題,筆者讓學生每四人為一組,為司馬遷修一個家族譜系圖。由于任務比較“新奇”,又可以分工合作,學生們都顯得非常興奮。為了能讓他們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筆者又增設了兩個小任務,供學生自主選擇。如下:
1. 為《春秋》編一個百科詞條。
2. 為《史記》編一個百科詞條。
以下是學生為司馬遷繪制的家族譜系圖:
學生的學習成果讓我頗感欣慰,也讓我陷入了思考:由一篇自序可以讀出司馬遷的家族變遷,可以梳理出“六藝”的對比圖,可以編寫若干百科詞條,進而組成個性化的詞條庫……可見,學生是有能力完成各項學習任務的,教師可以適時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學習。那么,拿到這本《〈史記〉選讀》,我們到底應該讓學生讀什么呢?是了解一段歷史,還是認識一個人物?或許這些都太單薄了。
其實,教材只不過是學生的跳板,是工具,不是最終目的。教師要借助這本書,讓孩子們跳得更高、更遠。那么,教師在教學中就應該培養(yǎng)他們的能力,特別是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三、大膽調(diào)整
在對《屈原列傳》一文作了進一步的梳理后,我開始思考:屈原是學生較為熟悉的歷史人物,常常出現(xiàn)在他們的作文素材中。可是,學生對屈原生活的那個時代、那個國家和他的人生經(jīng)歷或許并不熟悉。于是,筆者進行了調(diào)整……
1.調(diào)整教學設計
調(diào)整前:字詞串譯,以屈原的一生為線索,讓學生了解他的生平、思想,了解他對楚國的貢獻以及司馬遷對他的評價。
調(diào)整后:拿出兩節(jié)課讓學生自主疏通字詞,再用兩節(jié)課發(fā)布研究任務,引導學生細讀文本,在小組內(nèi)合作探究、梳理、匯報成果,最后用一節(jié)課作工作小結(jié)。
發(fā)布的研究任務如下:
2.調(diào)整教學方式
調(diào)整前:教學方式比較單一,主要是教師帶領學生識記文言文中的陌生字詞,分析其中的特殊句式等,課堂教學的主體是教師;
調(diào)整后:教學方式靈活多變,可以鼓勵學生自學,可以組織他們開展研究活動,可以引導他們合作探究……他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研究方向,積極討論。有分工,有合作,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
作出這樣的調(diào)整后,語文課也有了一些變化。如下:
1.教學效果發(fā)生了變化
調(diào)整前:一堂課結(jié)束后,認真學習的學生可以記住很多知識點,而不認真學習的學生往往沒有多少收獲。
調(diào)整后:每一名學生都能從中學到知識,都有自己的收獲。學習成果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特征,如下圖所示:
學生通過圖表、漫畫、課本劇的方式將研究成果展示了出來,各有特色,精彩紛呈。因為只有短短兩節(jié)課的時間,學生參考的資料只有課本,所以成果難免粗糙,但卻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教師的預期。
2.師生之間的關系發(fā)生了變化
調(diào)整前:教師嚴陣以待,以防學生走神、打瞌睡,師生之間往往沒有交流、溝通,關系比較疏遠;
調(diào)整后:學生積極思考,生怕討論的時間不夠用。他們也非常期待教師能夠加入討論,答疑解惑。師生之間親密無間、友好和諧。
作為一線教師,我們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diào)整教學設計和教學方式,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設計者、引導者和組織者,將課堂還給學生,培養(yǎng)他們的綜合能力。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筆者會且行且改,爭取幫助學生跳得更高、更遠。
(作者單位:無錫市第一女子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