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紅
歐·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葉》是一篇耐人尋味的短篇小說,語言幽默,內涵豐富,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和不可磨滅的藝術價值。對此,筆者簡要談談《最后的常春藤葉》的藝術特色,以期對同學們的學習有所幫助。
一、語言幽默
《最后的常春藤葉》的語言幽默風趣又耐人尋味,發(fā)人深省。這種“含淚微笑”式的幽默語言豐富了作品的內涵,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
例如,作者在介紹“肺炎”時以詼諧的語言寫出了肺炎的來勢之猛、波及面之廣、持續(xù)時間之長的狀況,暗示了主人公瓊珊病得很嚴重?!暗搅耸辉?,一個冷酷無情、肉眼看不見、醫(yī)生管它叫‘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藝術區(qū)里躡手躡腳,用它冰冷的手指這兒碰碰,那兒摸摸”。作者將“肺炎”稱作“不速之客”,化無形為有形,寫出了肺炎的來勢洶洶;寫“肺炎”“躡手躡腳”“這兒碰碰,那兒摸摸”等動作,逼真地反映出“肺炎”悄悄蔓延的情形?!霸趶V場的東面,這個壞家伙明目張膽地走動著,每闖一次禍,受害的人總有幾十個”,作者將“肺炎”比作“壞家伙”,配以“明目張膽”的動作,生動傳神地寫出“肺炎”在華盛頓廣場東面摧殘生靈的情形,突出了“肺炎”波及范圍之廣。作者還調侃“肺炎先生”不是“扶弱濟困的老紳士”,而是“紅拳關,氣吁吁的老家伙”,語言詼諧幽默,妙趣橫生。
二、內涵豐富
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從不同的角度解讀《最后的常春藤葉》,我們往往能領會到不同的內涵。
若將“瓊珊”當成主人公,我們可以還原出這樣一個故事:懷揣夢想的青年畫家瓊珊有一天突然感染了肺炎,得知自己生命垂危,覺得命運不公,對人生充滿了絕望。她佇立在窗前,決定在最后一片常春藤葉掉落時離開人世。但經過一晚上風雨洗禮的常春藤葉卻沒有落下,第二天依然煥發(fā)生機。這片不凋零的常春藤葉使瓊珊重燃生活的希望,她勇敢地接受治療,最終從死神的魔掌中掙脫出來,轉危為安。從這一角度,我們可以歸納出:堅定不移的信念是生命賴以存在的精神支柱。若將“貝爾曼”當成主人公,我們則能看到這樣一個故事:老畫家貝爾曼從藝四十多年,但一生郁郁不得志,窮困潦倒。有一天,他得知租住在樓上的青年畫家瓊珊纏綿病榻,將不久于人世。當他看到她緊盯窗外最后一片常春藤葉時,為了挽救瓊珊年輕的生命,他在風雨凄凄的夜晚畫了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葉,讓瓊珊鼓起了生的勇氣,自己卻猝然離世。而瓊珊最終戰(zhàn)勝了病魔,開始了新的生活。從這一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老畫家貝爾曼盡管生活落魄,但他有一幅俠骨柔腸,他那不求回報、無私奉獻、舍己為人的精神令人敬佩不已。
三、手法獨特
《最后的常春藤葉》手法獨特,耐人尋味。具體體現(xiàn)在:
一是欲揚先抑。作者對貝爾曼這一人物形象雖著墨不多,卻使用了欲揚先抑的方法。作者先以嘲諷的口吻寫貝爾曼“不修邊幅、不近人情、脾氣暴躁、酗酒成性、牢騷滿腹、自命不凡”等,而后又對貝爾曼無私地幫助他人、勇于自我犧牲的精神以及挽救柔弱生靈的壯舉進行了高度的贊揚,看似前后矛盾,實則使人物形象更豐滿。
二是巧設伏筆?!蹲詈蟮某4禾偃~》伏筆眾多,讓人讀之欲罷不能。作者巧妙設置了多處伏筆:一是“第二天早晨,經過漫漫長夜的風吹雨打,仍舊有一片常春藤的葉子貼在墻上?!币粋€“貼”字,既準確地寫出了常春藤葉子的頑強,又暗示這片常春藤葉并非真葉子,而是畫上去的;二是“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濕透了,冰涼冰涼的。他們想不出,在那種凄風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了”,這一處細節(jié)描寫為“常春藤葉的永不凋零,是貝爾曼在人間的不朽之作”留下了伏筆;三是“后來,他們在那棵常春藤下找到了一盞還燃著的燈籠,一把從別處挪來的梯子,還有幾支散落的畫筆,一塊調色板,上面和了黃色和綠色的顏料”,顯然,這里的“黃色和綠色的顏料”為“常春藤葉是畫在墻上的”埋下了伏筆;四是“看看墻上的最后一片葉子,它在風中不飄不動,你不覺得納悶嗎”,“在風中不飄不動”也是一處伏筆。
總之,在平時的學習中,同學們要深入品讀,多方探究,用心感悟,提升自己的審美鑒賞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建湖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