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兒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0)-28-230
理性思維指的是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為根據(jù),遵循邏輯思維的基本規(guī)律,以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形成對認識對象的科學、完整、準確的認識。引導初中學生養(yǎng)成理性思維習慣,避免盲目和愚昧的決策,有助于學生正確的了解世界,了解自己,這一階段教育的價值與影響力將遠遠超出本階段而延續(xù)到終身。接下來就以七上《認識自我》一課為例,就如何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構建情智合一的課堂來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入境:啟動情智
在上《認識自我》一課時,老師就匠心獨具的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情境游戲,導入課題:老師拿出一個蘋果,讓學生在蘋果里找五角星。馬上就吸引了學生的眼球,很多學生舉手,躍躍欲試。其中一個學生上來就直接把蘋果橫著切,竟然就真的看到了里面的五角星。還有一些學生則感覺不可思議,因為從來沒試著橫切蘋果。(把蘋果橫著切就會看見蘋果里面的五角星(核部分);這是反習慣性思維方式。一般蘋果都是豎著切所以不會發(fā)現(xiàn)。)老師趁機引導學生,蘋果需要我們正確認識,蘋果如此,人亦是如此。從而引入課題:認識自我。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以游戲為中介,讓學生通過游戲的參與,在輕松、愉快、和諧、活躍的氣氛中自由表露自己的情緒,投射自己的內心世界,體驗和反思自己的行為,分享同伴的經驗和感悟,從認識蘋果引申到認識自我、從感性思維逐步過渡到理性思維,打開了學生認識的閥門。
二、感悟:生成情智
教師已經引導學生要正確認識自己,接下來要引導學生如何正確認識自己,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健全的人格。教師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獨立的價值分析能力,價值判斷能力和價值選擇能力,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分析和判斷,對生活做出合理的選擇,學會健康生活,在這一過程中就逐漸培養(yǎng)了學生的理性思維,構建了智慧的課堂。教師要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置身其中帶著問題去思考,引發(fā)正確的價值判斷?!墩J識自我》一課中,老師在此環(huán)節(jié)設計了以下幾個小情境:
情境一、我的自畫像
請試著用文字書寫你的體貌特征、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特長、優(yōu)缺點、家庭或班級中的角色等。
設問:通過這個活動你有什么感悟?
學生寫完之后,老師抽出幾張典型的自畫像,讓其他同學猜猜這是誰?有些同學對自己的描述很到位,很中肯,其他同學一猜就猜出來了;但也有一些同學效果不甚理想,鬧了很多烏龍。在此基礎上,教師引發(fā)學生思考: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通過這個活動你有什么感悟?從而得出結論: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要掌握正確評價自我、認識自我的方法。
情境二、新高考知多少
根據(jù)《浙江省深化高??荚囌猩贫染C合改革試點方案》,語文、數(shù)學、外語為必考課目。考生可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等7門設有加試題的高中學考科目中,選擇3門作為高考選考科目。
設問:你若是考生在選考時會考慮哪些因素?這又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有同學說:會選擇熱門的科目;也有同學說會考慮家長的意見;但也有一部分同學表示在選考時,主要還是會從自己擅長的或者是感興趣的學科入手……。教師適當引導:當我們面臨很多選擇的時候,更需要我們冷靜思考,綜合比較分析,而不是憑一時的沖動。每一種因素都有其合理性及局限性,但從長遠發(fā)展的角度而言,怎樣才能將選擇所帶來的風險規(guī)避到最低,才是我們最應該考慮的。所以在選擇科目時更多的還是要從自身的因素出發(fā),適合自己的才是最佳的選擇。自然而然就得出結論:要確認識自己,就要善于挖掘、尋找自己的興趣和特長。
情境三、跑舟馬
剛剛結束的2016年舟山群島馬拉松上,一位跑友倒地暈厥,體育老師進行100秒急救,使跑友脫離危險。
設問:這位跑友該不該參加馬拉松?為什么?
針對學生的困惑進行設問,觸發(fā)學生的思考與爭論,引發(fā)思維的碰撞,有同學說:應該參加,這是對自己的一種挑戰(zhàn),不能因為怕暈倒而選擇退縮;也有同學說要量力而行,不能逞匹夫之勇,而給自己、給家庭、社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更有同學認為是否參加馬拉松,還是要因人而異,不能人云亦云……。在思維的碰撞中觸發(fā)學生的理性思維:要理性對待馬拉松這個熱門賽事,不能隨波逐流。這時教師因勢利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還要善于認識自己的不足。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不再是教材的忠實執(zhí)行者,而是課程的創(chuàng)造者,上課不是講教材,而是將教材作為學習資源和引導學生價值判斷思考的線索,在情境中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在歸納、推理、論證中,情智得到了生成,掌握了正確認識自我的方法,學會用全面發(fā)展的觀點來認識自我。
三、交流:發(fā)展情智
教師應始終堅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理念,在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中,要努力讓學生成為生活和教育問題中的當事人,也就是說在教室中作為學習者的“我”,(學生)應與課程內容所呈現(xiàn)的生活事件中的“我”相交匯,讓兩個“我”的生活經驗、情感體驗進行融合與碰撞,才能有感而發(fā),情智才會有所發(fā)展?!墩J識自我》一課中,教師在交流環(huán)節(jié)引用了發(fā)生在自己學校的一個真實的案例:
初中工作群:各位班主任好,有保潔阿姨反映,有少數(shù)學生會將泡茶后的剩余物(今早發(fā)現(xiàn)的是桂圓)倒在廁所的洗臉盆里,也有扔餐巾紙或食品包裝紙的,這樣容易導致下水管堵塞。
設問:
1.你如何看待這些同學的行為? 2.校園生活中還有哪些類似的行為值得我們關注?
3.假如有人指出你的錯誤,你會采取什么態(tài)度?4.這一事例對你認識自己有何啟示?
通過討論、交流,很多同學意識到原來因為自己的“隨手”行為無意中也成為某些事件中的施害者。也讓學生意識到認識自我的途徑除了自評,還有他評,我們要正確對待他人的評價,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促使學生更理性的對待他人的評價。從正確認識自我到正確對待他人的評價,學生的理性思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
縱觀整堂課的學習,教師始終是一位引導者,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越來越多的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激勵學生思考、交流、分享,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理性思維的目的,實現(xiàn)了課堂的情智合一。以情境教學,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感悟,在情境中思考,在交流中反思和總結提高,這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本真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