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琪
2020年,《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指出:“測評體系的深層內核可以解讀為核心價值‘金線’與思維‘銀線’的融通匯合,其中核心價值‘金線’貫穿始終;能力素養(yǎng)取向的‘銀線’,隨著研究的深入和實踐的探索,常做常新;情境作為考查載體,是‘金線’和‘銀線’的穿連線?!?/p>
這一評價體系非常重視對高中生的情境感知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走進情境,打造高效的語文課堂。下面,筆者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為例詳細談談。
一、借助圖片創(chuàng)設情境
依托圖片創(chuàng)設情境,能夠彌補文字表述的不足,讓學生更快地走進文本。所以,在學生剛剛接觸文本之時,教師可以展示孔子杏壇講學的圖片,創(chuàng)設情境,幫助他們穿越到兩千多年前。如圖:
杏壇講學是一個典故,相傳孔子當年坐在杏壇上弦歌講學、教弟子讀書。通過欣賞這幅圖,學生可以快速地走進相應的情境中,為后續(xù)的教學活動作鋪墊。
二、開展角色扮演活動
宋代學者陸九淵在《讀書》一詩中說:“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這句話的意思是,只有在反復的涵泳吟誦中才能慢慢領略文章的要義。在教學中,我們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角色扮演活動,讓他們在演的過程中反復涵泳,了解不同人物形象的特點。
角色設置:旁白、孔子、子路、冉有、公西華、曾皙
朗讀提示:語速、語氣、語調要符合對話內容與人物性格
通過開展分角色朗讀活動,可以讓學生初步理解課文的內容。
在這個過程中,不同的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過研究各弟子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能分析出他們的志向和性格。最后,學生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很多學生都發(fā)現(xiàn),曾皙是孔子的四個弟子中比較特殊的一個。在孔子問大家的志向時,他描繪了一幅暮春郊游圖。對此,教師可以布置任務:
請你用散文化的筆法描繪曾皙口中的暮春郊游圖。
要求:語言流暢,意境優(yōu)美,100字左右。
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需走進曾皙的精神世界,感受他希望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回歸自然的美好愿景。這是儒家以禮治國的最高境界,也是孔子的理想。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揣摩孔子在四處碰壁后退居杏林潛心講學時的心態(tài),探究他“喟然嘆息”的原因。
總之,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教師可以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逐漸走進當事人的內心世界,與他們產生情感共鳴。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新淮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