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云南地區(qū)為主體的古滇文化與早期道教的發(fā)源地巴蜀地區(qū)山水相連。而古滇國的文化淵源之一的楚文化所在地江漢地區(qū)正是早期道教分支方仙道的發(fā)源地之一。本文以云南文化的歷史遺存——文物作為論述依據(jù),力圖對這種影響作出初步的探討。
關鍵詞:道教;古滇文化;銅器;碑刻
中國道教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宗教,它的產生是中華民族文化匯聚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作為孕育道教文化的巴蜀文化的鄰居,楚文化在戰(zhàn)國后期就進入貴州廣東兩省以及云南的滇池一帶,因此楚文化的受益者——云南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古滇文化一定程度上受到早期道教文化的影響。
1.古滇國“羽人”青銅器圖案與道教成仙思想
道教修煉的最終目標是羽化成仙。在滇中地區(qū)晉寧石寨山、李家山古墓葬群的發(fā)掘中,以銅器為主的各類器物上都發(fā)現(xiàn)了以羽人為主要形象的圖案紋飾。同時羽人形象大量出現(xiàn)在生產生活和作戰(zhàn)的場面中,說明古滇人自身也追求成為羽人。除了羽人形象,在晉寧石寨山與江川李家山古墓葬群的出土文物中還有大量的云紋、太陽圖案,這與早期道教的自然崇拜相契合,人形紋則與道教神仙乘云駕霧的場面有著某種相似的意境。在早期道教中“乘云飛輪,所愿皆和”正是道教羽人神仙的主要特征,云紋與人紋的相伴出現(xiàn)是早期道教以得道飛升為主要修道目標的一種直觀的反映。
羽人形象、太陽紋、云紋與人紋相伴的圖案正是古滇文化受道教前身之一方仙道影響的明證。滇文化地域靠近道教的重要發(fā)源地巴蜀地區(qū),而文化的影響總是相互的,它對方仙道文化的吸收極可能促進了云南道教的形成,道教形成后又反哺古滇,對魏晉滇文化產生重要影響。
2.云南古碑中關于道教的思想
魏晉時期的云南古碑——爨寶子碑、爨龍顏碑、爨守中墓志碑、南詔德化碑中不同程度的反映出了道教的思想。
爨寶子碑于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出土于曲靖揚旗田,立碑于東晉時代,碑高1.83米,寬0.68米,記敘了“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寶子的生平事跡。碑文表現(xiàn)出了風雨飄搖的東漢帝國滅亡之前那種無奈、自我慰藉的亂世人生觀,這與當時道教所宣揚的:人生在世不過一生勞勞碌碌,最終難免肉體枯損墮于死地,所以人生的關鍵在于“要當重生,生為第一”的重生觀念相契合。而相忘、心齋這正是莊子修身養(yǎng)性觀的核心,也是后世道教煉養(yǎng)之術中坐忘的思想根源。 “影命不長,自非金石,枯榮有?!?,“永懷平素,感慟慷慨”,也正是黃老道家清心寡欲的無為、無著的養(yǎng)生之道。爨寶子碑碑文所抱的人生態(tài)度與儒家思想不同,顯然是受漢末魏晉道教思想影響的結果。
爨龍顏碑為道光年間清末金石學家、樸學大師云貴總督阮元在陸良發(fā)現(xiàn)。此碑立于劉宋年間,高3.38米,上寬1.35米,下寬1.46米。碑文記載了爨龍顏的生平功業(yè),從行文上看受到中原儒家文化的影響,以積極入世的態(tài)度,贊美了爨龍顏的功業(yè)。但碑文字里行間,依然可以看出受道家、道教思想影響。如碑文曰:“陽九運否,蟬蛻河東,逍遙中原。”碑文中的陽九雖只是借道教的劫數(shù)之說來譬喻爨氏先祖的死亡,但陽九觀念的使用正說明了爨氏受到了道家文化的影響。而碑文中“福隆俊嗣者”的言辭顯然與道教的陰德、承負觀念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最后對爨龍顏生平的總結也顯然是受到道教文學的影響。從碑文的言辭中不難看出,道教文化在當時的云南地區(qū)特別是滇中、滇東爨區(qū)有著深遠的影響。
爨守中墓志碑于1999年在成都南郊桂溪桐梓林村七組的一座唐代磚墓中發(fā)現(xiàn),呈正方形,邊長49厘米,厚3厘米,題名“大唐故河東爨府君墓志之銘”。碑文記載了兩爨大鬼主爨崇道之子爨守中的生平事跡,在用詞中明顯可看出受道教文化之影響。如碑文中“維天垂象,眾星環(huán)于北極。君臣位焉;維地成形,百川赴于東海,忠勤繼焉”。很顯然是以道教易學“法天象地”的宇宙觀和星辰崇拜,描述政治形勢,稱贊爨氏的忠勤?!俺嗑яS”則是以道家五行學說和五德相始終的說法,隱喻了漢王朝的衰敗。碑文中“雷公六甲之符,風后九天之秘”,六甲之術本為古代方仙道的方術,六甲原指六十甲子,六甲之說是道教所固有的宗教觀念。從碑文中不難看出道教文化對對云南文化影響在唐代的進一步加深。
南詔德化碑位于大理市太和村西面的南詔太和城遺址內。碑高3.02米,寬2.27米,厚0.58米。正面刻碑文40行,約三千八百余字?,F(xiàn)碑文僅存八百余字。碑文中的“清濁分,運陰陽而生萬物”很明顯與道教的陰陽運行宇宙生成觀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按ㄔ兰攘校瑯湓锥ò朔?。故知懸象著明,莫大于日月,崇高位辨位莫大于君臣”,將自然規(guī)律,日月運行與社會發(fā)展相聯(lián)系的觀點,與中國道家道法自然觀點明顯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巴ㄈ拧比庞^念來源于早期道教三官信仰即天、地、水,后來演變?yōu)榈兰?、儒家所共有的“天地人”三才信仰。從碑文中不難看出道教文化在無形中對云南文化有著深刻的影響。
3.結論
綜上所述,通過對以上相關文物資料的探討,我們可以看出道教文化、道家思想對早期云南文化中早期古滇文化有著較為深刻的影響。古滇文化又以其獨特的地理優(yōu)勢從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道教的產生。當然,受到早期云南生產力低下的限制,道教作為一種農耕社會時期的宗教,其影響力有著一定的上層趨勢,主要集中在滇東、滇中相對發(fā)達地區(qū)的貴族集團中,未能如中原地區(qū)一般在民間普遍的流行。但是貴族集團作為早期云南社會政治結構中的金字塔頂尖,和云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滇東、滇中文化,甚至對整個云南文化有著巨大的影響力。故而,道教文化對早期云南文化的深刻影響是不爭的事實。也為宋、元、明時期道教在云南的民族化以及蓬勃發(fā)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與宗教信仰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增祺.滇國與滇文化[K].昆明:云南美術出版社,1997:1.
[2]晉.葛洪.抱樸子內篇.對俗//張繼禹.中華道藏25冊[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3]徐祖祥.楚族的興衰與漢族的形成[J].華夏文化,2006(1):17.
[4]李昆聲·云南文物古跡[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216.
[5]郭武.道教在云南的傳播演變及影響[M] .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1:68.
作者簡介:
熊甜芳(1983-),德宏師范高等??茖W校講師,研究方向:宗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