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文嬌
數學家張景中院士也曾說過,數學是詩,是歌,是畫,充滿了公式美,邏輯美和秩序美。然而,對于正在學習數學的學生來說,很多人卻認為數學是枯燥的代名詞,對此,要使學生覺得數學好玩,有趣,就得培養(yǎng)學生在快樂的學習中感受數學之美。我覺得我們可以這樣做:
一、培養(yǎng)孩子“長”出一雙數學的眼睛去“品”故事。
在我們的數學教材中,特別是我們低年級的數學教材,每課時都設計了有趣的,現實的,蘊含數學意義和富有挑戰(zhàn)性的情景。這些情景就是一個個小故事,有童話、寓言、游戲、環(huán)保、體育等方面,如果我們在課前結合要學的數學知識,編一些輕松愉快的數學小故事,使學生走進充滿數學知識的故事中,不僅可以吸引學生學習與探討的熱情,同時可以激發(fā)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如:在學習加與減時,我創(chuàng)設了到動物文具店買鉛筆的童話故事情景,售貨員袋鼠阿姨說:“我有15支鉛筆”,小兔子說:“我買9支鉛筆”,使學生在這個故事情景中提出數學問題,然后再來解決數學問題。學生都興趣昂然,都愿意幫袋鼠阿姨解決問題,不僅課堂氣氛很活躍,而且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在生活中的意義。又如:學習“比多少”時,我又創(chuàng)設了淘氣和笑笑摘桃子比賽的故事情景,讓同學們比一比,誰摘得多,多幾個?比賽是同學們最喜歡的游戲,它反應了孩子們的生活,所以孩子們學起來不僅興趣大,也能幫助他們理解“比多少,用減法”的意義。
二、培養(yǎng)孩子“長”出一雙數學的眼睛去“欣賞”美。
數學,充滿了美的元素。記得雕塑家羅丹說過這樣一句話: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美的眼睛。對此,我們可以說,數學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fā)現數學美的眼睛,所以課堂上我們得引導學生發(fā)現數學的美。比如還有學習“平移與旋轉“時,我們引導學生發(fā)現數學的對稱美;學習數學算式時,我們用算式來解決問題,使孩子們體會數學的簡潔美;回答問題時,我們引導孩子發(fā)現數學的嚴謹美等等,我們在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也可以啟發(fā)學生用數學的眼睛去挖掘,并欣賞數學的美。
三、帶領學生尋找“身邊的數學”。
數學是生活的一分子,沒有了生活,數學就是一片死海,沒有生活的數學是沒有魅力的數學。同樣,生活離開了數學,也將是一個虛無空洞的世界。在生活中,要時時引導孩子尋找“生活中的數學”,“身邊的數學”。很典型的如購物,讓孩子們在購物時聯系數學,算算花了多少錢,應找回多少錢;帶領學生到操場上認識方向,認識四個方位都有哪些物體,然后再畫下來,與地圖上四個方向結合起來學習;認識圖形時讓學生找身邊的圖形;走在路上,可以教孩子們認識交通標志;學習“平移和旋轉”時引導學生找出身邊的平移和旋轉現象等等,數學和生活的距離越來越近,在學生面前,數學不再神秘,不再深不可測,學生學習數學會充滿信心。
四、嘗試著讓學生寫數學日記。
由于數學課堂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生發(fā)言的機會有限,很多學生沒有機會展示自己的做法,表達自己的想法,怎樣才能給學生一個表達數學語言和思想情感的平臺呢?那就是嘗試著讓學生寫數學日記,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數學的角度,把每天所看到的所經歷的有關數學的事記下來,把對這些事情的看法和感受記下來。如,學習了數數,我讓學生嘗試著寫,有的孩子寫道:我發(fā)現我們學校有好多的玉蘭樹,我數了數,一共25棵呢,還有20棵桂花樹,30棵榕樹,10棵棕櫚,還有好多不知名的樹。我們學??諝膺@么好,這么美,都是這些樹的功勞。學了認識鐘表以后,學生寫道:今天星期天,我早上8:00起床吃早餐,8:30去騎車,9:00回來開始讀英語,10:00剛過,我們媽媽一起逛超市,星期天真好啊。一年級的日記語言雖然很簡單幼稚,但學生體會到了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學生學會了用數學的眼光撲捉生活中的問題。數學日記搭建了數學與生活的大舞臺,不僅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而且還能提高學生的數學理解力,從而對以后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教學實踐使我體會到:數學即生活,數學教學,尤其是低年級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在感知、認知的氣氛中想學、樂學、學會、會學,給學生一雙“數學的眼睛”,使學生感受到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充滿數學的世界,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