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休謨的美學觀念在西方美學之中擁有一席之地,他獨特的觀察手段使英國經(jīng)驗派美學獲得了新的發(fā)展,對休謨美學的研究能夠了解人內(nèi)心之中對外界感官的感性體驗。本文通過休謨中心懷疑論的闡述,從而引出休謨認識論美學的核心思想內(nèi)涵,并且再通過其中的審美趣味,道德與美,審美心理等幾個方面闡述休謨美學的現(xiàn)實意義,從而為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事件進行新的審美角度闡述。
【關鍵詞】休謨;美學;審美
引言
休謨思想是從英國經(jīng)驗派中發(fā)展而來,以夏夫茲博里、哈奇生和艾迪生為基礎,揚棄了其中感情主義傳統(tǒng),用經(jīng)驗主義來詮釋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規(guī)律。但休謨拋棄了哈奇生、柏克等人殘留的客觀屬性說,而完全轉向人的主觀心靈,打破了英國經(jīng)驗派美學的自身局限性,跨越到了人本主義美學領域,在他的影響下, 18世紀英國涌現(xiàn)出了一系列系統(tǒng)的美學著作, 它們圍繞情感和想象共同構建了一套完整的審美心理學, 這成為18世紀英國經(jīng)驗主義美學的一大特色。
1.懷疑論問題闡述
休謨最核心的思想在于對“因果論”的否定,從而為“認識論”的美學奠定理論基礎。休謨曾對“太陽曬熱石頭”這一現(xiàn)象進行因果的否定,他不認為太陽的照射與石頭的發(fā)熱有關聯(lián),認為這只是人認為的假設,因為這一現(xiàn)象并不是人的感受所能解釋的結果。太陽照射石頭,石頭變熱也許是地球發(fā)熱的原因,等等諸如此類,因為人無法看到太陽照射與石頭發(fā)熱之間的實際聯(lián)系關系,所以休謨瓦解掉了西方哲學研究的根本關系“因果論”。世間的一切,人不能直觀感受則不存在,徹底的懷疑論使世間事物的關系不再有聯(lián)系,休謨強調絕對的感性認知,否定了人感性外的一切關系。世界萬物沒有了客觀規(guī)律,一切因果關系都只是人的主觀聯(lián)想,所以休謨認為再研究事物外在人與物的客觀聯(lián)系是沒有價值的,只需要研究人內(nèi)在的情感因素,了解人性之中的美丑善惡的關系就可以了。
懷疑論的提出使西方哲學研究者對于哲學的研究產(chǎn)生了懷疑,并且影響了其后一批學者的研究方法。但也正是休謨的徹底懷疑論,使英國經(jīng)驗派美學跳出了原來的局限,柏克美學論在于把美歸類于客觀事物還是歸于主觀感覺之間的搖動,而休謨是使把美從一種主觀,即作為認識的主題感覺向另一種主觀,即非認識的主觀感情的過度中,確定美的本質。
2.認識論美學
由于懷疑論的提出,人不能感受的物就不存在,所以物存在的前提就是人能感受。所以休謨的美學也建立在此之上,只有人能感受到的美,才是真正的美,人成為了物是否是美的核心,感性的感受是美的基礎。休謨在《人性論》第二卷“論情感”一開篇,就把人的一切“印象”分為了“原始的”和“次生的”兩類,前者是“感覺印象”,包括人的一切自然科學、物理學和日常感覺經(jīng)驗的知識:后者是“反省印象”,包括情感和情欲;美丑感正屬于后以類。這樣一來,美與美感合二為一,休謨認為審美要引起人心中的愉悅,人們通過感覺映像為媒介從而達到對于反省映像的美感。既然美脫離事物成為絕對人的感性認知,那么快樂與痛苦就不再是美和丑的附庸物,因為快樂即使美,痛苦既是丑,在休謨的觀點中已經(jīng)把美丑完全放入人內(nèi)心的反映,已經(jīng)與物無關了。就是說,美就是美感。美不獨立存在于事物之中,只存在于人的主觀感受,人才賦予價值的美感才是真正的美。
2.1美與德的關系
審美與道德之間的關系是西方美學研究之間的爭論話題,二者之間的依附性決定了美的功能。審美一旦于道德的評判標準掛鉤,那么美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涵義,只是成為道德的附庸品。美成為道德的工具,那么就與現(xiàn)實世界產(chǎn)生中介,美與世界便沒有了直接的聯(lián)系,從而喪失了美的現(xiàn)實意義。美學的近代發(fā)展史中,對于美的探討從來沒有停止過,并且試圖用無功利性原則讓審美獲得解放。但康德美學價值觀卻依舊把美于道德掛鉤??档碌拿缹W觀念是基于審美可以發(fā)現(xiàn)內(nèi)涵這一基本理論框架,正如同道德是對于人價值的衡量,與動物無關,只是秉持著超脫的自然態(tài)度。但是一旦否認了審美的功利性,那審美活動也就喪失了實踐過程中的道德作用。休謨卻提出了新的關系建立,因為認識論美學建立在人對物的完全主觀感受之上,感性感受是美的唯一途徑,拋棄了物體本身的“美”的觀念,于是美不再是一種超脫在人感官外的精神實體,而是視其為“形式化”的心理轉化機制。所以通過對內(nèi)的探索,就能讓面對的對象在想象運動中就可以獲得心靈的快感。
2.2審美心理學
休謨的觀點中,把人的存在生來就具有苦與樂的知覺,并用這種知覺作為實踐活動的根本動力以及推動原則。這一方面說明了,人有先驗的能力,在對事物的感知知覺上首先獲得了印象,而后印象成為感情的意象,最后情感成為觀念,所以情感是知覺的最初素材,也蘊含在此后的一切認識和行為中。另一方面,表述出了是想象在讓簡單的印象與觀念變成了復雜的印象和觀念,但是促使想象聯(lián)結印象和觀念的主要推動力,則是情感。簡而言之,美感的來源不是對象本身,而是反求諸己中所帶來的想象在觀念間的轉移。同時,想象轉移的特殊狀態(tài)構成了心靈感受的直接印象,平緩的轉移則會產(chǎn)生輕松舒適;激烈的轉移則會帶來強烈活躍之感。
總結
休謨將經(jīng)驗主義推向了高潮,此后對于經(jīng)驗主義的探討和發(fā)展再也沒有新的發(fā)展。休謨將純粹心理與道德層面掛鉤,建立起屬于新的思想體系。同時對于當時盲目樂觀的科學理論進行了有力的批判,客觀上促進了新的理性科學主義的誕生。對于休謨的客觀評價,他雖然并不認同純粹科學主義,但在他那個時代,是有利于啟蒙運動的發(fā)展。把道德作為最核心的觀察目標,再從道德觀入手,自然能獲得非理性化的屬人內(nèi)心層面當中的美的看法。就對社會的現(xiàn)實存在意義,將道德用于社會促進作用中也無疑促進了新社會的改變,這也體現(xiàn)了他關注社會的集體無意識行為和共同價值利益的取向。休謨的思想到如今也有很強的推動作用,在道德思想和道德情懷的領域中,都存在著深遠的歷史影響。
參考文獻
[1]周憲.十八世紀歐洲英語美學的文獻學問題[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12):20-30.
[2]李家蓮,雷云峰.效用與情感——休謨與斯密美學觀之比較[J].價值論與倫理學研究,2018(02):158-168.
[3]汪媛,湯洪.休謨審美趣味標準下韓國女性整容心理探索[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52(03):20-26+141.
[4]楊婉君.大衛(wèi)休謨美學論的絕對性與相對性[J].北方文學,2018(27):91-92.
[5]董志剛.休謨論美與德[J].美育學刊,2018,9(05):100-105.
作者
黃浩霖(2000-),男,漢族,湖南懷化人,就讀于四川美術學院,研究方向:設計史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