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峰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講到文化自信。他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fā)展中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闭Q生于革命戰(zhàn)爭年代的革命文化處于承前啟后、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始終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重要源頭。
關鍵詞:文化自信;革命文化;傳承;新時代
一、革命文化的內涵
(一)革命文化的定義
革命文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精神結晶,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世界優(yōu)秀文化的繼承、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在血與火的革命歲月中創(chuàng)造出的文化形態(tài),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優(yōu)化與鞏固黨的執(zhí)政基礎的寶貴歷史資源,為塑造新時代人民群眾的精神家園提供著現(xiàn)實啟示。
(二)革命文化的特點
革命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1、先進性革命文化最基本的特征是先進性。中華民族是一個創(chuàng)造了燦爛文化的偉大民族。具有悠久歷史的中華民族,具有自強不息精神和堅忍不拔意志的中華民族,在面對險惡的國際環(huán)境、落后的物質條件和艱巨而復雜的歷史任務時,要求本民族形成一個特殊的社會主體——它必須是掌握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思想理論,具備世界性眼光,了解世界的大趨勢,既是中華文化的優(yōu)秀代表,又是整個人類文化未來發(fā)展方向的代表,既懷著為整個人類謀福利的遠大理想,又牢牢立足于中國現(xiàn)實之上。
中國共產黨就是這樣的社會主體。它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廣泛傳播馬列主義的背景下誕生的,從一開始就把挽救中華民族的危亡,克服中國社會文化的危機,實現(xiàn)中華文化的現(xiàn)代轉型當作自己的神圣使命,就把在中國實現(xiàn)社會主義當作自己的奮斗目標,從而為中國社會文化的發(fā)展指出前進的方向。
在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在戰(zhàn)勝各種艱難險阻的28年中,中國共產黨始終把馬列主義的一般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實際相結合,在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多個方面不斷地創(chuàng)造和傳播先進的文化,因而由小到大,由弱變強,最后奪取全國政權,取得革命的勝利,實現(xiàn)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緩解了深刻的民族文化危機,為完成中華文化的現(xiàn)代轉型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創(chuàng)造了政治前提。
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和發(fā)揚“五四”精神,高舉“民主”與“科學”的大旗,與一切反動腐朽的文化展開斗爭,大力推進民族的、科學的和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文化,創(chuàng)造出一種嶄新的革命文化。這種革命文化是構成我國文化傳統(tǒng)中一個最具活力的部分,堪稱近代以來中西革命文化融合的成功典范。
2、革命性革命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開展革命斗爭和建設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追求真理、勇于開拓、樂觀向上、堅忍不拔、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不怕犧牲、敢于斗爭和敢于勝利的思想風貌。在長期革命實踐中,在正確的政治方向指導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下,先后創(chuàng)造了自強不息、不畏強敵、眾志成城的井岡山精神,堅定信念、患難與共、百折不撓的長征精神,為崇高革命理想自覺獻身、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理論聯(lián)系實際、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民主團結、敢于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延安精神和包含“兩個敢于”(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革命進取思想、“兩個堅持”(堅持團結依靠群眾,堅持團結統(tǒng)一)的民主作風、“兩個善于”(善于破壞舊世界,善于建設新世界)的科學思想與“兩個務必”(務必繼續(xù)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務必繼續(xù)持艱苦奮斗)作風的西柏坡精神。
3、傳承性民族文化是隨歷史的進程不斷形成的,民族文化一旦形成又給本民族的發(fā)展以巨大影響。 中國共產黨所創(chuàng)造和倡導的新民主主義文化之所以能在中國土地上扎根,是因為她具有很好的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性。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奮斗歷程中形成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太行精神、紅巖精神和西柏坡精神,是偉大民族精神在革命斗爭中的傳承、錘煉和升華,是中華民族精神在新時代的代表。
二、新時代弘揚革命文化的重要意義
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在血與火的革命歲月中創(chuàng)造出的文化形態(tài),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優(yōu)化與鞏固黨的執(zhí)政基礎的寶貴歷史資源,為塑造新時代人民群眾的精神家園提供著現(xiàn)實啟示。新時代傳承和弘揚革命文化,必須把握其三重意涵。
(一)弘揚革命文化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堅強基石
總書記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弊鳛辄h和人民在抗擊帝國主義侵略、反對封建勢力壓迫、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民主的偉大斗爭中孕育的精神與傳統(tǒng),革命文化傳承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因,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堅強基石。
革命文化為文化自信提供豐厚精神養(yǎng)分。文化自信既是對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出的優(yōu)秀文化之敬意,也表現(xiàn)為文化賦予人的積極精神狀態(tài)。革命文化蘊含和彰顯的無數(shù)革命先輩堅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價值追求和巨大的人格魅力,共同凝聚成強大精神力量,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中激勵著廣大民眾勇往直前。鄧小平同志曾指出:“為什么我們過去能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奮斗出來,戰(zhàn)勝千難萬險使革命勝利呢?就是因為我們有理想,有馬克思主義信念,有共產主義信念。”當下,推動革命文化的傳承就是要學習與弘揚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堅定的理想信念等偉大品質,充分發(fā)揮其對于培育和厚植文化自信的滋養(yǎng)價值。
革命文化為文化自信提供深厚理論底蘊。革命文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理解馬克思主義對近百年中國奮斗史及革命文化的歷史意義和作用,能夠幫助我們樹立真正的文化自信。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不僅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產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指導革命取得偉大勝利,而且還創(chuàng)造出承載革命歷史和精神的革命文化。從這個意義上說,革命文化的形成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其核心要素承繼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必將為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提供科學的理論底蘊。
(二)弘揚革命文化是鞏固黨的執(zhí)政基礎的重要歷史資源
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黨一定要有新氣象新作為?!贝蜩F必須自身硬。黨在新時代帶領人民進行偉大斗爭、推進偉大事業(yè)、實現(xiàn)偉大夢想,一方面必須毫不動搖地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夯實和擴充黨執(zhí)政基礎的現(xiàn)實資源;另一方面也要基于歷史維度,尋找和挖掘鞏固黨執(zhí)政基礎的歷史資源。
革命文化蘊含了中國共產黨在艱苦革命歲月里、在不斷贏得革命勝利進程中開展群眾工作的豐富思想和實踐經驗,為新時代鞏固黨的執(zhí)政基礎提供了深厚的歷史營養(yǎng)。在革命年代,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根本原因就是始終依靠群眾,真心實意為群眾謀利益??倳洀娬{:“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yǎng)劑。多重溫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的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添很多正能量。”毫無疑問,革命文化所承載的為民情懷和工作方法,為我們理解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理解“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的重要論斷,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lián)系,夯實黨的執(zhí)政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價值。
(三)弘揚革命文化為塑造人民群眾精神家園提供現(xiàn)實啟示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xù)”?!懊篮蒙睢奔葟娬{豐足的物質文化生活,又重視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活世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飛速發(fā)展,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得到極大改善,精神生活也日益豐富。但同時不容忽視的是,很多人不同程度地出現(xiàn)了信仰缺失、精神懈怠、道德滑坡等問題。面對這些精神困局,作為現(xiàn)實的人,要有責任倫理的價值立場,不斷汲取積極的精神資源,為自己的生活賦予信仰和意義。
革命年代創(chuàng)造出的革命文化反映了人民群眾在當時經濟社會發(fā)展環(huán)境比較惡劣的條件下,一種有信念、有追求、有精神的生活風貌。申言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盡管中國人民遭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但廣大中華兒女承繼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氣魄和堅毅的精神,為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不懈奮斗,呈現(xiàn)出積極向上的精神氣質,取得了革命的偉大勝利。作為這一段偉大歷史的精神沉淀和表達,革命文化兼具一般文化價值原則和特別的道德法則,為當代人消解精神世界的困局和建設精神家園提供了現(xiàn)實啟示。
三、新時代弘揚革命文化存在的問題分析
新時代,在弘揚革命文化方面,我們確實遇到了不少的困難和問題:
1、了解革命知識并對革命知識感興趣的人群多為在校本科生、??粕氖赂锩逃ぷ髡呒袄夏耆?,革命知識存在局部化、局限化等問題;
2、群眾重視革命文化程度不高,不了解革命文化在當今社會的存在意義;
3、宣傳革命文化方式單一,大多是以自主上網了解或在課堂上了解,導致群眾對革命文化了解較少;
4、大多群眾參加革命文化普及活動及革命教育活動較少。
這些問題和困難的出現(xiàn),有些是進一步深化改革的必然,有些則是由種種因素釀成。面對這種情況,是怨天憂人、自暴自棄,抑或橫加指責?還是堅持愛國主義情懷、弘揚艱苦奮斗的精神,自立自強?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有些人如同過去戰(zhàn)爭年代出現(xiàn)的“軟骨病人”一般,沒有自己的追求與信仰,更沒有中國人應有的骨氣和風姿,實在是要不得。
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們在今天形勢下進一步弘揚革命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就眼下我們所面臨的情況來看,尤有弘揚之必要,因為它對于克服困難、繼續(xù)前進具有巨大的積極意義。
要弘揚?那么,如何去弘揚?通過什么途徑去弘揚?什么樣的途徑才有效?就是我們研究的方向。
四、新時代弘揚革命文化的有效途徑和陣地
新時代弘揚革命文化不能孤立進行,應結合“清明節(jié)”、“五一”、“七一”、“八一”、“十一”等重大紀念節(jié)日,舉辦革命歷史講座,開展革命知識問答、革命詩詞朗誦、革命故事演講、革命文化征文、紅歌演唱比賽、革命圖片展覽、革命實踐活動、革命影片展播等豐富多彩的與地方民俗特色建設相關的革命文化教育活動,通過各種蘊涵革命文化的競賽活動的開展和作品的展示豐富革命文化的內涵。
具體途徑和陣地:
一是充分發(fā)揮全國紅色文化博物館、展館、展廳的作用,優(yōu)化展陳內容,改進展陳方式,綜合運用實物、照片、圖片、模型、繪畫、雕塑、景觀、影像等多種形式,適度運用聲、光、電等現(xiàn)代科技手段,做好革命文化的展覽展示。
二是綜合運用報紙、廣播、電視、新聞網站及所屬新媒體等多種媒體平臺,以重大革命歷史事件發(fā)生紀念日、重要革命歷史人物誕辰周年等為契機,開設“紅色基因我們傳承”、“紅色記憶”等為主題的專題專欄、言論評論、系列報道,通過文字、圖像、動畫、音頻和視頻等多種表現(xiàn)形式,開展革命文化主題宣傳報道,推動革命文化有效傳播。運用微信、微博、客戶端等新媒體,通過微展覽、微課堂、微訪談、微視頻等傳播方式,提升參與度和影響力。
三是充分挖掘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的革命文化因素,提升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革命文化內涵,有計劃地培育和建設一批革命歷史類、黨史教育類和國防教育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發(fā)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傳播教育功能。
四是以黨校、干部學院、各類高校為陣地,開設地方革命文化專題課程,將革命文化資源轉化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鮮活教材和新課堂,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活動。
五是建立革命文化設施、遺址、教育基地與周邊學校、機關、企事業(yè)單位、駐地部隊的共建共享機制,有計劃地組織大中小學生、黨員干部、各界群眾和部隊官兵前往瞻仰和參觀學習,開展緬懷祭掃、升國旗儀式、成人禮儀式、入黨入團入隊儀式等各類紅色主題教育,開展冬令營、夏令營、體驗營等豐富多彩的活動。
六是圍繞重大革命歷史節(jié)點,依托革命文化實施、遺址和基地教育資源,組織開展以“紅色基因我們傳承”、“紅色記憶”等為主題的重大慶典儀式、展演、展覽等活動。利用社會科學專題報告會、文藝大講堂、社會科學普及宣傳周等宣傳普及活動,開展紅色文化主題教育。
七是實施革命文化文藝創(chuàng)作工程,大力實施革命歷史題材文藝和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生產,推動革命文化與不同藝術門類相互融合,著力打造一批革命文化文藝精品力作。組織創(chuàng)作一批革命的紅色人物和相關革命文化歷史為題材的影視、戲劇、話劇、廣播劇和小說等優(yōu)秀文藝作品。
八是研究實施紅色網絡文藝精品創(chuàng)作和傳播計劃,鼓勵和引導各文藝門類推出一批弘揚紅色文化的優(yōu)秀文化網絡原創(chuàng)作品,將優(yōu)秀紅色文化網絡文藝作品納入文藝發(fā)展基金評選資助扶持項目,推動本土紅色網絡文學、網絡音樂、網絡劇、微電影等新興文藝類型繁榮有序發(fā)展。
鼓勵支持網絡動漫企業(yè)開發(fā)出品一批反映紅色文化的網絡動漫、網絡游戲、動漫衍生品等文化產品。
九是加大革命文化旅游開發(fā)扶持力度,把發(fā)展紅色旅游作為一項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富民工程和民心工程,納入旅游產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堅持紅色人文景觀和綠色自然景觀結合,革命傳統(tǒng)教育與促進旅游產業(yè)發(fā)展結合,深入挖掘紅色旅游思想文化內涵,遵循旅游產業(yè)發(fā)展規(guī)律,規(guī)劃打造一批紅色文化旅游基地、精品線路與精品景區(qū),培育生成一批紅色旅游項目和產品,激活紅色旅游市場,以文化與旅游相融合的方式傳播推廣革命文化,使人們從紅色旅游活動中汲取精神力量。
十是打造革命文化保障措施,突出考核評價導向作用,把革命文化保護、傳承和弘揚工作納入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考核評價體系,納入落實意識形態(tài)工作責任制的重要內容。
十一是建立完善革命文化人才培養(yǎng)、引進激勵機制,把培育革命人才納入人才工作計劃,吸引更多優(yōu)秀人才投入到紅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中來。
十二是要進一步整合革命文化資源,統(tǒng)一謀劃、統(tǒng)一管理、統(tǒng)一提升,打響革命文化品牌,依托現(xiàn)存紅色革命遺址,充分挖掘優(yōu)秀教育資源,推進教育與文化旅游的融合發(fā)展。啟動建立紅色文化資源大數(shù)據(jù)庫,通過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各類數(shù)據(jù)的采集與儲存,盤活紅色資源,為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tǒng)發(fā)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提供強有力的素材支撐。
行程萬里,不忘來路;飲水思源,不忘初心。前行于百尺竿頭、發(fā)展正中流擊水,任務千頭萬緒,問題錯綜復雜,挑戰(zhàn)無處不在。方此之時,靠什么凝聚億萬人民同心圓夢的力量,又用什么來激發(fā)攻堅克難的勇氣與斗志?激活蘊藏于我們血脈中的精神力量,把精神的力量變成改變世界的行動,才能承擔起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歷史重托,創(chuàng)造屬于新時代的光輝業(yè)績。
紅色基因標注信仰與方向,連接過去與未來,蘊含活力與動力。今天,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文化就是要堅定舍我其誰的信念、勇當尖兵的決心,保持爬坡過坎的壓力感、奮勇向前的使命感、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責任感,激發(fā)始終不渝的意志、應對挑戰(zhàn)的信心、埋頭苦干的動力。
中國共產黨是一個高度重視精神傳承和信仰賡續(xù)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tǒng)發(fā)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進入新時代,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必須傳承和弘揚革命文化,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代代相傳。唯有如此,才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接續(xù)奮斗,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參考文獻:
1、《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頭》
2019年1月9日 來源: 光明日報
2、《新時代傳承弘揚革命文化的三重意涵》
2018年8月3日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劉曉華,系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常州大學基地教授)
3、《弘揚紅色文化的重要現(xiàn)實意義》
2016年10月14日 來源:搜狐教育
4、《弘揚紅色文化有什么社會意義》
2017年12月15日 來源:360問答
5、《新時代弘揚紅色文化的意義與途徑(下)》
2018年6月27日 來源:王先琳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