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豪
各省在國家課程以外都設置了地方課程,如鄉(xiāng)土課程、專題教育課程等,這類課程很多都是跨學科的。比如廣東省的地方《綜合課程》,涵蓋了“生命與安全”“文明與法治”“社會與文化”“學習與發(fā)展”等四大領域,領域下又可以細分為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國防教育、廣東歷史、廣東地理、廣東藝術等27個專題,涵蓋了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社會等諸多層面……如何開好這類跨學科地方課程?這是困擾很多學校和教師的問題。
學校面臨的挑戰(zhàn)是如何指定專職教師去負責這些跨學科的地方課程,而教師面臨的挑戰(zhàn)是地方課程用傳統(tǒng)學科的教學方式難有成效,如何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和評價方式?在地方課程教材的組稿、統(tǒng)稿以及教材的試驗調查中,本人帶著這些問題請教了學科專家、課程專家及一線資深教師,得到了很多專業(yè)的意見,加以歸納整理后,總結出以下四種解決辦法。
1 結合國家課程實施
地方課程結合國家課程實施,一方面可彌補國家課程教學的地方特色短板,讓國家課程與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密切相連,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感受知識和運用知識;另一方面又為地方課程的考核與評價辦法提供了解決方案,把地方課程的考核融入國家課程考核中,使跨學科地方課程的開展更有目的性。這種結合是全方位的結合,不僅教學內容,還包括師資力量、教學形式、考核方式的結合。
比如廣東地方《綜合課程》中廣東地理“南粵大地資源豐”這一課,可以緊跟國家課程初中地理八年級“中國的自然資源”這一章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學生就可以在學習國家自然資源基本知識之后,對廣東的礦產資源、動植物資源、水資源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更加覺得地理知識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調動學生自主學習地理知識的積極性,可謂相得益彰。因此,實施跨學科地方課程的教師應該包括班主任和相關學科專任教師。
2 課程編排要有靈活性
在確保地方課程統(tǒng)一、規(guī)范、有效實施的基礎上,可結合國家課程學習進度、重大活動、重大節(jié)日、突發(fā)事件以及其他實際需要,靈活選擇相關主題開展學習活動,不局限主題活動的編排順序。
比如廣東《綜合課程》國防教育“國防意識須強化”這課可在全民國防教育日前后安排,廣東歷史“英勇不屈御外敵”這課可在抗戰(zhàn)勝利紀念日前后安排等等。如此編排既能夠讓學生在特定的社會氛圍下開展課外探究活動,感受重大活動、重大節(jié)日的意義,又能讓其深入學習地方課程知識,很好地實現(xiàn)跨學科地方課程的教學目標。
3 突出學生主體
跨學科地方課程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主開展學習和實踐活動,以學生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各種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引導學生在游戲、表演、體驗、實踐等活動中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學習,關鍵在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創(chuàng)設問題或懸念情境,就是我們常說的問題導向性學習,在問題導向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根據(jù)教學內容為學生提出具有啟發(fā)性、引導性、科學性與趣味性的問題,使學生通過問題的引導,更好地完成對地方課程知識的學習。
如廣東《綜合課程》廣東歷史中“廣東政區(qū)演變”這一課的目標是“收集、整理廣東政區(qū)歷史演變資料,討論廣東政區(qū)演變的特點及原因。開展對廣東政區(qū)演變的梳理和分析活動,增強對廣東政區(qū)歷史的了解”,教師似乎很難入手。但假如我們能夠提出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往往能夠點燃學生思維探索的火種,比如設問“同學們知道‘廣東’這個名稱是怎么來的嗎”“2200多年以前的先秦時代,我們居住的這片地方叫什么呢?后來它的名稱又是如何演變,直到我們今天的廣東省呢”。所謂“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帶著這些疑問,學生自然有了自主探究的欲望。
(2)注重師生互動,營造探究氛圍。提出疑問之后,教師要巧妙點撥,相機誘導,努力營造出學生共同探究的氛圍。接著上面的例子,學生對廣東名稱的演變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為了讓學生增強對廣東政區(qū)歷史的了解,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辨別真?zhèn)蔚姆绞秸T導其進一步探究。如“下面是幾位同學的對話,請判斷他們的說法哪個是正確的?A.古時候廣東可大了,連越南都是屬于廣東的呢!B.先不說越南,但桂林、南寧絕對是跟我們一體的。C.可不是,即使到了近代,整個南方海岸線都還是廣東的。D.是的,20世紀80年代前,海南也還是我們廣東的?!碧岢鰡栴}后,教師不必著急給出正確答案,而應該扮演學生的角色,和學生一起去尋找正確答案。
(3)重視激勵評價,培養(yǎng)學生探究自信心。學生反饋活動結果后,教師的評價非常重要,直接關系到學生以后開展活動的興趣和信心。教師不僅要對探究的結果給予評價,更重要的一點是對探究的過程給予評價。探究的結果正確,我們固然要給予贊賞和表揚;探究的結果不正確或不完全正確,我們也不要否定學生,在給予客觀評價的同時,要注重發(fā)掘學生探究活動過程的亮點,加以激勵和表揚。學生付出了努力后,教師贊賞、激勵的評價語言不僅能交流師生情感,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更能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和信心。
4 注重發(fā)掘社會教育資源
加強與學校德育和社會教育活動的銜接,指導學生開展社會調查、訪談、觀察、實踐等活動。充分利用社區(qū)生活環(huán)境和經(jīng)驗以及信息化手段,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實踐學習和創(chuàng)新學習。發(fā)掘社會教育資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利用當?shù)丨h(huán)境優(yōu)勢,建立教育基地。當?shù)丨h(huán)境,包括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如當?shù)仫L土人情、風景名勝、革命舊址、文化和體育場館等。(2)因地制宜,設計多種實踐活動形式。如各種社會調查、知識競賽、公益活動、軍事訓練、郊游、掃墓、參觀工廠等等。(3)依托社區(qū)資源,建立校外師資隊伍。地方課程是跨學科的,很多學校條件有限,缺乏相關的專業(yè)教師去開課。學校不妨充分挖掘校外專家資源,利用當?shù)氐纳鐣瞬艃?yōu)勢,如離退休老干部、先進模范人物、國家機構專家、學生家長中的專業(yè)人士等,加強不同專業(yè)教師和專家之間的協(xié)調,打造一支地方課程實施師資團隊。
作為國家課程的補充,跨學科的地方課程在各地的教學活動中承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對于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素質提高和興趣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起步晚、時間短,各地仍在摸索行之有效的開發(fā)和實施辦法,希望有更多的課程專家和一線教師提出寶貴的實施經(jīng)驗,使地方課程能夠走出一條適合現(xiàn)階段我國國情的健康發(fā)展道路。
(作者單位:新世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