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志成 孫磊
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交通需求量不斷增加,市政道路的建設規(guī)模變得越來越大。作為市政道路路面施工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瀝青混合料面層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本文針對市政道路中瀝青混合料面層的施工技術控制要點進行論述分析,希望能夠為瀝青混合料面層施工提供參考。
關鍵詞:瀝青混合料面層;施工技術;控制要點
中圖分類號:U416.217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瀝青混合料面層因其具有表面平整、無接縫、行車舒適、振動小、噪音低、耐磨、不揚塵易清洗、施工期短、養(yǎng)護維修簡便、可再生利用、適宜分期修建等諸多優(yōu)點,所以在市政道路建設中的應用不斷增大,已經成為一種最主要的路面面層材料。但隨著瀝青混合料面層的廣泛應用,因施工各環(huán)節(jié)把控不嚴造成的一些質量問題也在不斷出現。本文結合瀝青混合料面層的施工方法,對主要技術要點進行總結、分析,從而能夠在施工過程中進行關鍵技術重點控制,提高瀝青路面的施工質量、延長道路使用壽命。
1 施工技術要點
1.1 瀝青混合料材料類型及應用
瀝青混合料的結構組成主要有:懸浮-密實結構(AC)、骨架-空隙結構(OGFC)、骨架-密實結構(SMA),因結構組成不同,不同混合料的用途及施工方法也存在區(qū)別。AC-密集配瀝青混凝土混合料根據其集配碎石的粒徑可以作為上面層、中面層、下面層使用;OGFC-開級配排水式磨耗層具有較強的結構排水能力,適用于多雨地區(qū)修筑瀝青路面的表層或磨耗層;SMA-瀝青瑪蹄脂碎石混合料具有良好的抗車轍性能和抗滑性能多用于上面層。
1.2 瀝青混合料面層施工技術要點
1.2.1 拌和
瀝青混合料拌和前應嚴格按照設計文件及規(guī)范要求選擇好各種材料。必須對材料來源、材料質量、數量、供應計劃、材料場堆放及儲存條件等進行檢查。
市政道路使用的瀝青混合料大多都以廠拌為主,宜選擇有資質的瀝青混合料攪拌站。選擇的攪拌站與工地現場距離應滿足混合料運抵現場時的溫度達到施工要求,且混合料不離析。
瀝青混合料攪拌時間應經試拌確定,以瀝青均勻裹覆集料為度。間歇式攪拌機每盤的攪拌周期不宜少于45 s,其中干拌時間不宜少于5 s~10 s。改性瀝青和SMA混合料的攪拌時間應適當延長。
瀝青混合料的攪拌、壓實溫度應根據所用瀝青的黏度-溫度關系曲線確定。對瀝青材料一般加熱溫度應在150℃~170℃范圍內,礦料加溫度為160℃~180℃,瀝青與礦料的加溫度應調節(jié)到能使拌合的瀝青商品混凝土出廠溫度在145℃~165℃,不準有花白料、超溫料,并保證運到施工現場的溫度不低于140℃;對于改性瀝青商品混凝土,溫度在普通瀝青溫度的基礎上提高10℃~20℃。拌好的瀝青混合料應均勻一致,無白花料,無結團成塊或嚴重的粗料分離現象,嚴禁不合格的產品出場。
1.2.2 運輸
瀝青混合料運輸應根據現場施工的用量、運距、攤鋪速度確定,合理配置,保證施工備用余量,運輸過程應符合以下要求:
(1)根據現場場地及攤鋪設備情況選擇合理噸位的自卸車運輸。
(2)運料車裝料時應前、后、中移動三次裝料,防止粗細集料離析。
(3)運料車應具有保溫、防雨,自卸車車箱后擋板卡扣必須保持清潔,易于卡緊,開啟,以防車輛在運輸途中漏料,造成材料浪費和路面污染。
(4)瀝青混合料運輸車輛的運輸能力應比攪拌能力和攤鋪能力有所富余,保證施工的連續(xù)性。
(5)瀝青混合料運至攤鋪地點,應對攪拌質量與溫度進行檢查,不合格混合料應及時退場,不得施工。
(6)料車卸料結束后應對擋板位置清理干凈,保證擋板鎖緊,防止污染路面,施工剩余混合料應卸至指定地點集中清除。
1.2.3 攤鋪
現場分成幾個班組,供料班、攤鋪班、碾壓班、質量組,共同協調現場的各種機械作業(yè),各個環(huán)節(jié)緊密配合保證攤鋪順暢。瀝青混合料攤鋪應注意以下幾點:
(1)瀝青混合料施工先進行不小于100 m的試驗段,根據混合料的類型、施工機械和施工工藝來確定松鋪系數。
(2)攤鋪速度由瀝青料的供應量和攤鋪機性能、機械組合情況決定,并要保證攤鋪機在全寬范圍內所有拌合料均不得發(fā)生離析,一般2 m~6 m每分鐘。瀝青混凝土攤鋪過程中必須緩慢、均勻、連續(xù)不間斷地攤鋪。攤鋪過程中不得隨意變換速度或中途停頓。
(3)攤鋪過程中隨時檢查平整度、高程等指標是否符合規(guī)范要求,如出現較大偏差應及時反饋到攤鋪機進行松鋪系數調整。
(4)攤鋪前對熨平板進行預熱,攤鋪機緩慢起步,初始階段加強對鋪筑層的檢查,發(fā)現問題及時調整解決,使其盡快調整到最佳狀態(tài)順序攤鋪。
(5)加寬段采用攤鋪機梯隊作業(yè),相鄰兩臺攤鋪機縱向間距10 m~30 m,前部已攤鋪混合料在縱向接縫位置留下10 cm~20 cm寬暫不碾壓,作為后面攤鋪的高程基準面,后方攤鋪機重疊攤鋪5 cm~10 cm后碾壓消除縫跡。上下層縱接縫應錯開15 cm。
(6)雨天及雨后地面有水或很濕時或預報降雨概率大于60%時不得攤鋪。因故不能碾壓或遇雨時應立即停止攤鋪。
(7)盡量少用人工進行反復修整。當遇到構造物接頭缺料、明顯不平整、明顯離析及攤鋪機拖痕時方可在現場主管人員及監(jiān)理工程師的指導下可用人工局部找補或換料。施工人員不得站在新鋪瀝青料上。
(8)屬于機械原因引起嚴重缺陷時應停止攤鋪。對攤鋪機械和攤鋪工藝進行改進。油溫測量要隨時進行。攤鋪溫度應控制在130℃~150℃。
(9)在攤鋪至結束位置或中午停車吃飯時刻,遇大風天氣時,采用毛氈對料倉及熨平板位置覆蓋,避免溫度消失太快。原則上攤鋪機攤鋪時,中午連續(xù)作業(yè)。
(10)瀝青混合料的最低攤鋪溫度應根據氣溫、下臥層表面溫度、攤鋪層厚度與瀝青混合料種類確定,城市快速路、主干路不宜在低于10℃條件下施工。
1.2.4 碾壓
瀝青混合料的碾壓是保證瀝青路面質量的重要步驟之一,碾壓機具應根據瀝青結合料的種類來選擇,根據試驗段確定的碾壓機具組合、碾壓遍數、速度等參數,按照初壓、復壓、終壓三個階段進行壓實。AC初壓采用鋼輪靜壓、膠輪復壓,終壓采用鋼輪靜壓,SMA初壓宜采用鋼輪振壓,復壓采用鋼輪振壓,終壓采用鋼輪靜壓。OGFC混合料因粗集料、空隙率大的特點,粗集料之間不具備包裹層,振動或擠壓作用下粗集料易破碎,所以初壓、復壓、終壓均采用鋼輪壓路機靜壓。瀝青混合料碾壓應注意以下幾點:
(1)初壓采用雙鋼輪壓路機,在混合料攤鋪后進行穩(wěn)壓,碾壓速度宜1.5 km/h~2 km/h。復壓膠輪壓路機碾壓速度宜3.5 km/h~4.5 km/h,終壓鋼輪壓路機碾壓速度宜2 km/h~3 km/h。
(2)碾壓應從道路外側向中心碾壓,在超高路段和坡道上則由抵觸向高處碾壓。不允許在未壓實的路段上轉彎,制動,任意換擋。
(3)瀝青混合料壓實層最大厚度不宜大于100 mm。
(4)為防止瀝青混合料粘輪,對壓路機鋼輪可涂刷隔離劑或防粘結劑。
(5)初壓應在混合料不產生推移、開裂的情況下盡量在較高溫度下進行,減少溫度損失,保證壓實度和平整度。
(6)復壓應連續(xù)進行。碾壓段長度宜為60 m~80 m。采用不同型號的壓路機組合碾壓時,每一臺壓路機均應做全幅碾壓。
(7)相鄰兩幅及上、下層的橫向接縫均應錯位1 m以上。接縫處采用機械將接縫處垂直切齊,涂刷粘層油,鋪筑新混合料染化接槎處舊料后進行充分碾壓。
(8)熱拌瀝青混合料路面應待攤鋪層自然降溫至表面溫度低于50℃后,方可開放交通。
2 結論
瀝青結合料面層施工是道路施工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是施工中比較復雜的關鍵工程,在施工前,技術人員應當充分掌握設計、規(guī)范要求以及施工各環(huán)節(jié)的技術標準,制定詳細的施工計劃和實施方案,施工過程中對人、機、料、法、環(huán)能夠實時跟蹤,及時統(tǒng)計、分析實驗數據,對出現的問題按照實際情況進行糾正調整,從而能夠科學、合理、高效的指導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