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穎
摘 要:以STEAM教育理念為基礎,設計“制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探究實踐,讓學生合作探究實踐,發(fā)展學生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能力,注重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生物與其他學科的知識交叉融合,指導學生跨學科學習和建模學習,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藝術。
關鍵詞:STEAM;探究實踐;DNA雙螺旋結構模型
STEAM教育理念是由美國提出的,即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和藝術(Arts),這五個學科交叉補充既能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知識技能,又能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實踐能力,尤其在生物學教學中,學生主動參與動腦動手活動,加深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學生。
一、教材分析
“制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是新教材必修2第三章第二節(jié)的探究實踐,本節(jié)內容中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就是物理模型,形象反映出DNA雙螺旋結構的特征。上節(jié)課體驗了沃森和克里克構建DNA結構模型的過程,下節(jié)課將學習DNA分子的復制。因此,本節(jié)課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DNA分子是立體結構,學生理論上學習了DNA雙螺旋,但對于其結構還缺乏空間認識,所以讓學生小組合作選取構建模型所需材料設計模型圖并親自操作,既能鞏固學生對DNA雙螺旋結構的掌握,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教學目標
基于新課標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和遺傳與進化模塊中的內容要求確定教學目標如下:1.通過復習回憶DNA結構的建立,描述DNA分子的結構特點(生命觀念);2.通過舉例展示DNA結構模型并提供材料,小組合作選出所需材料(科學思維);3.根據DNA雙螺旋結構特點,小組合作繪制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圖,列出DNA結構的形狀及空間和數量上的比例關系,注重知識的科學性和準確性(科學思維);4.參照DNA結構圖,教師指導下小組合作構建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注意準確性和藝術性(科學探究);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說出DNA雙螺旋結構特征,繪制結構模型圖;
難點:小組合作選擇合適的建模材料及構建DNA雙螺旋結構圖;
五、準備工作
1.準備材料:足夠數量的乒乓球、硬紙板、泡沫塑料、訂書釘、橡皮泥、牙簽、鐵絲、美工刀等;2.分組:教師將全班同學48人平均分成8組,每組6人,并選出一名組長,組長和各成員之間分工明確;
六、教學過程:
1. 回憶舊知,導入新課
教師指引學生回顧沃森和克里克構建DNA雙螺旋結構的歷程,引出本節(jié)課“制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教師展示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模型,請學生觀察回憶并回答以下問題:(1)DNA分子由什么組成?是如何排列的?(2)遵循了什么原則?(3)DNA分子由幾條鏈構成?是如何排列的?
設計意圖:回憶DNA分子雙螺旋的結構特點,為本節(jié)課的自主動手建構DNA模型奠定扎實理論知識基礎,體現生物學教學的科學性
2. 講授新課,明確DNA結構模型形狀、特點及比例
2.1 多媒體展示規(guī)則的DNA雙螺旋圖片和資料,學生仔細觀察閱讀
2.2教師出示以前的學生制作的簡易DNA雙螺旋,并提出問題:(1)該模型使用了那些材料?每種材料分別代表什么物質?(2)該模型是否符合DNA雙螺旋結構的特征,是否科學、嚴謹和美觀?(3)如果是你來建構DNA模型,你會選用何種材料?如何設計制作?
設計意圖:從科學(Science)和數學(Mathematics)角度加深學生對DNA結構的認識,并提醒學生在繪制DNA模型圖和制作模型時注意各部分結構的形狀、以及在數量和空間上的比例的科學性和嚴謹性,并在此滲透STEAM教育理念
3. 學生活動,探究實踐
3.1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在教師提前準備的多種建模材料中選擇本小組所需材料(用乒乓球或橡皮泥代表磷酸,泡沫塑料替代脫氧核糖,硬紙板代表堿基,牙簽、訂書釘等代表氫鍵或磷酸二酯鍵等)
3.2小組成員探討建模材料和DNA結構比例特點等,設計并繪制DNA結構模型圖(A和T由兩個氫鍵連接,G和C由三個氫鍵連接,制作DNA模型的螺旋直徑和螺距比為1:1.7,雙螺旋一周為10個堿基對)
3.3小組成員合作,利用材料和模型圖共同構建DNA結構模型,盡量體現模型的科學性、技術性和美觀性
設計意圖:通過STEAM教育理念讓學生感受生物學與數學、科學和藝術的交叉融合,小組合作自己動手加深對DNA結構特點的科學認識,遵循DNA結構比例展現DNA的藝術之美
4. 展示成果,交流討論
各小組代表展示制作的DNA模型,介紹所用材料、是否符合DNA結構比例、產生的新想法以及遇到的問題,學生對此提出問題和建議,師生共同學習解決
設計意圖:師生共同探討分享不同的想法和思路,提高學生的語言藝術和合作學習能力
5. 教師總結,布置作業(yè)
通過本節(jié)課的探究,學生對于DNA的結構有了更深入和準確的了解,發(fā)展了科學探究能力,將STEAM教育理念傳遞給學生,激發(fā)學生主動地探索生物學知識,并注重跨學科之間的聯系。學生回去以后進一步完善本小組的DNA模型,不斷延伸和擴大本節(jié)課的學習效果。
七、教學反思
1.在學生制作模型過程中,應引導學生分析DNA是如何保證遺傳信息千變萬化的,又是如何維系穩(wěn)定性的,思考DNA可能的復制方式,為后面的學習做鋪墊;2.“建構模型”是生物學學習中經常用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提高科學思維和探究能力,同時深化學生的理論知識;3.在以后的生物學教學中,加強生物與數學、科學、藝術等的聯系,建構相關學科交叉滲透的知識體系;深入貫徹STEAM教育理念,不能完全照搬國外的教育方式,要結合國內的教育摸索研究適合我們的STEAM教育方式。
參考文獻
[1]楊建霞,etal.以STEM理念建構“DNA雙螺旋結構模型”[J].中學生物學,2018,34(11):29-3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