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付流
【摘要】目的:分析臨床中進行急性心肌梗死急救的有效方法,為今后同類型疾病的搶救和治療提供科學的指導依據(jù)。方法:對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96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病歷資料進行全面的回顧性分析,按照臨床急救措施的不同將患者進行分組:54名患者送醫(yī)及時,接受了早期溶栓等急救措施,作為觀察組。另外42名患者受到身體情況、送醫(yī)院時間等情況的限制,僅接受了常規(guī)的急救治療,作為對照組。比較兩組患者的最終搶救治療效果。結果:最終觀察組有1名患者急救無效,宣布死亡,搶救的總體有效率為98.15%(53/54)。觀察組有6名患者最終宣布死亡,急救的總體有效率為85.71%(36/42)。組間差異相比,P<0.05,存在明顯的統(tǒng)計學差異。結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合理的臨床急救可以有效的提高其生存率,改善預后,因而確保急救措施的合理性是臨床中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尤其需要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臨床急救
為了降低心肌梗死的死亡率同時達到改善預后的目的,文中對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搶救措施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具體情況參見下文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96例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病歷資料作為本組研究對象。按照搶救過程中方法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兩組:觀察組54例患者接受早期溶栓等搶救治療,包括男性31例、女性23例,年齡平均為(67.8±7.7)歲,前壁心肌梗死19例、下壁心肌梗死21例、廣泛前壁心肌梗死14例;對照組組42例患者接受常規(guī)搶救治療,包括男性26例、女性16例,年齡平均為(69.8±7.4)歲,前壁心肌梗死17例、下壁心肌梗死18例、心肌前間壁梗死14例;比較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差異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另外,兩組患者從發(fā)病到送醫(yī)院的時間在12分鐘至4小時之間不等,平均為(1.6±0.6)小時。所有患者均符合心肌梗死的診斷標準,可行分組比較。
1.2急救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的搶救治療,具體治療內容包括:吸氧治療、β阻滯劑治療、硝酸甘油治療。
觀察組患者接受早期溶栓搶救治療,同時為患者制定了具有針對性的臨床護理方案。具體護理內容如下:(1)在患者進行吸氧的過程中需要密切關注患者的各項血氣指標,根據(jù)患者的病情狀況對供氧速度和供氧量進行適當?shù)恼{控。(2)搶救過程中對于并未失去意識的患者進行全面的心理干預,過程中始終用鼓勵性的語言激勵患者,使患者擁有求生的渴望并積極的配合治療。(3)患者臥病休息期間需要保證患者的治療環(huán)境衛(wèi)生、安靜,并未患者做好個人的清潔工作。如非必要情況,盡量不要讓患者接受他人的探訪。(4)對患者進行全天候持續(xù)性的心電監(jiān)護,確?;颊叩纳w征、呼吸頻率、體溫情況、脈搏情況等均處于正常范圍之內。
1.3觀察方法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無效:患者最終搶救無效,死亡;有效:患者未出現(xiàn)死亡,治療后渡過了危險期,但是存在一定的后遺癥;顯效:患者順利度過了危險期,經過一段時間的恢復之后身體逐漸好轉。
※有效率=(有效+顯效)/總人數(shù)*100%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關于急救措治療心肌梗死的臨床效果研究,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9.0完成相關數(shù)據(jù)的處理與分析,采用(n,%)表示計數(shù)資料,行卡方X值完成檢驗,若計算得到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則可表明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最終觀察組有1名患者急救無效,宣布死亡,搶救的總體有效率為98.15%(53/54),其中18例患者治療有效,35例患者治療顯效;觀察組有6名患者最終宣布死亡,急救的總體有效率為85.71%(36/42)其中10例患者治療有效,26例患者治療顯效,組間差異相比,X=5.40,P,0.02<0.05,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3討論
如果人的冠狀動脈出現(xiàn)急性或者是持續(xù)性的血氧供應不足,就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心肌壞死問題,這也就是急性心肌梗死疾病[4]。相關調查研究結果顯示,近年來,我國人口出現(xiàn)急性心肌梗色的幾率逐漸上升,每年至少有50萬人發(fā)病,給眾多家庭造成了嚴重的打擊。急性心肌梗死具有發(fā)病突然、病情兇猛的特點,因此該疾病具有較高的致死率。
羅勁濤、劉健峰等人通過臨床研究表明,在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搶救治療的基礎之上接受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方案,可以有效的提高其臨床治療效率[4-5]。因此在本組治療過程中,觀察組54例患者均在搶救方案的基礎之上進行了全面的護理干預。其護理干預從生命體征監(jiān)控、心理護理、基礎性護理幾個方面進行,最終接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總體治療有效率達到了98.15%,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85.71%,組間差異相比存在明顯的統(tǒng)計學意義。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通過對本組研究對象的臨床資料進行該分析,發(fā)現(xiàn)患者從發(fā)病到住院治療的之間從12分鐘到4個小時之間不等,這除了與距離醫(yī)院的遠近存在關系之外,也與患者個人及其家人對于心肌梗死相關知識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有關。因此當患者出院前期,建議為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全面的健康知識教育,確?;颊吣軌蛘莆諏I(yè)的疾病知識及自我搶救方案,如果在生活中一旦發(fā)生緊急情況可以做出及時的反應,提高其生存的可能性以及生存質量。
結語: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合理的搶救措施并進行針對性護理,可以有效的提高其臨床治療效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因而文中相關搶救措施及護理措施值得借鑒與推廣。
【參考文獻】
[1]宋杏婷.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護理及轉運改良流程的臨床效果分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03):72-73.
[2]周艷.急性心肌梗死并發(fā)心律失常的急救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03):11-12.
[3]羅彩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急救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15):1426-1427.
[4]羅勁濤,劉健峰.8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急救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4,12(01):167-167,168.
[5]金旭東.急性心肌梗死心臟驟?;颊叩脑呵凹本确治鯷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連續(xù)型電子期刊),2015,14(85):72-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