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越 李澤敏
摘 要:新聞的真實性原則是新聞行業(yè)道德規(guī)范的基本要求,也是法律法規(guī)對傳播行業(yè)的底線約束。但隨著信息化時代的發(fā)展,在許多事件中,媒體盲目求快、博眼球、蹭熱度等行為成為一種趨勢。許多媒體漸漸走偏,盲目求速度、求獨家的錯誤趨向導致許多媒體對信息和事實真相往往做不到逐一核實,反而脫離新聞真相,和讀者玩起文字游戲。無論何時,恪守新聞真實性原則都是媒體行業(yè)需要建設的道德底線。
關鍵詞:新聞傳播;真實性原則;媒體報道;新聞失真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7-0077-01
一、5·24南昌紅谷灘殺人案概述
江西省南昌市紅谷灘殺人案是2019年發(fā)生的一起引起廣泛關注的惡意襲擊案件。2019年5月24日,一名實習女律師在路經紅谷灘時被行兇者萬某弟(化名)襲擊不治身亡。2019年11月15日,江西省南昌市中級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宣判了萬某弟故意殺人案,以故意殺人罪判處被告人萬某弟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二、南昌紅谷灘殺人案報道
在事件發(fā)生之后,諸多媒體都參與報道了本次案件,且在報道中聲稱系萬某弟感情受挫,欲找一漂亮女子“冥婚”。盡管這一說法并未得到官方證實,但仍在各大媒體社交網站上廣為傳播。
(一)事發(fā)初期——客觀報道消息
案件發(fā)生于2019年5月24日,在事發(fā)后兩天內,全國范圍內多家媒體都報道了此次惡意襲擊事件。其內容可以概括為:犯罪嫌疑人萬某弟當街襲擊被害者沈某鋆,后送往醫(yī)院,被害者經全力搶救無效死亡。
這一階段的報道以消息為主,基本是對案件經過和結果的客觀描述,且受到來自南昌公安官方微博的證實,因此不存在真實性問題。
(二)發(fā)酵階段——事實變樣,輿論走偏
2019年5月27日,即事件發(fā)生兩天后,公安機關并未簽發(fā)正式批捕令之時,多家媒體發(fā)布的消息中提及“北京時間”此前的報道,內容大致為:
另據@北京時間報道,兇手曾想殺“個子高”女子,后發(fā)現另一女子“更白更漂亮”。
這一則消息發(fā)布后受到包括江西之窗、騰訊網在內各大媒體的廣泛轉載,且其中消息來源均標注為“北京時間”報道,但筆者查詢“北京時間”自5月24日以來的發(fā)布內容時并未找到相關報道資料。隨后,中國青年網、閩南網等新聞網站都加入轉載行列,關于“變態(tài)”“冥婚”的說法開始涌現。
緊接著,該事件在微博、微信等自媒體中一時大噪,一張據傳為“內部消息”的微信聊天截圖傳出,更將公眾的憤慨引向高潮。內容大致為一名“審訊人員”筆錄內容為萬某弟精神異常,由于感情不順因此想找一名漂亮女子“冥婚”。
多名網絡“大V”轉發(fā)此截圖并對事件加以評論,結合此前滴滴女生遇害事件,一時間關于女生安全的討論又成為熱點話題,甚至出現許多危言聳聽、夸大事實、激化社會矛盾的不當言論。例如,微信自媒體賬號e互助、百種人生等公眾號在5月28日至5月31日之間發(fā)表的數十篇關于“社會仇視女性”的文章瀏覽量都在10W+。
(三)回歸階段——判決出爐,無差別殺人案定論
2019年11月15日,南昌中院判決,萬某弟故意非法剝奪他人生命,其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
萬某弟32歲,未婚,持有精神三級殘疾證,需常年服用精神類藥物。曾于行兇前三天前往南昌銅鑼灣廣場應聘保安一職,案發(fā)當天也曾前往該公司,得知應聘失敗,因而產生殺人念頭。經江西精神病學司法鑒定所鑒定,萬某弟患有雙相情感障礙,案發(fā)時處于緩解狀態(tài),辨認和控制能力完整,評定為完全刑事責任能力。
萬某弟具有完全刑事責任能力,在作案對象的選擇上具有隨意性和不特定性,且殺人手法殘忍,這些結果一經公布徹底推翻了此前關于情殺事件的謠言。
(四)事件總結
至此事件的完整結果出爐,截至2019年5月30日15:00,有關“南昌紅谷灘殺人案”的信息共有27989篇,其中,微信發(fā)布1751篇,微博發(fā)布23271篇,網頁發(fā)布624篇,報刊發(fā)布2篇,客戶端發(fā)布419篇,論壇發(fā)布1922篇。新浪微博平臺成為本次輿情討論的主要平臺。
在案件發(fā)生之后,有關報道的主要關鍵詞包括“南昌”“紅谷灘”“事件”“社會”“女性”和“微博”,分別占比15.35%、11.74%、9.54%、5.70%、5.20%和4.58%。通過分析可知,除去地名,熱門詞語主要集中在事件中“女性”的相關詞語,比如女孩子(4.30%)、女生(4.22%)、女孩(3.86%)、姑娘(3.60%)在事件的討論中具有極高的熱度。關于性別的討論居高不下,在事件尚未定性之前,討論圍繞現有資料進行,微博中流傳的“找不到老婆而報復社會”的聊天截圖一定程度上為輿情的走勢奠定基調。
南昌紅谷灘殺人案一系列報道過程開篇是很客觀地引用了南昌市公安局公布的事件原貌,但隨后的許多消息則是空穴來風,不假思索地利用網傳的截圖,造成假象,從而將話題引向女性安全的熱點問題,激發(fā)讀者共鳴。這根本上是對事實的扭曲,借助所謂“客觀”來實現擴大傳播影響、制造熱點的目的。
三、基于本案件產生新聞失真和輿情搭車現象的原因
(一)公共輿情回應失位導致的次生輿情
在網絡時代下,突發(fā)事件的輿論傳播速度和演變速度已經遠遠超過從前,涉及公共利益的突發(fā)事件往往需要政府機關或是相關部門給予回應。但就目前來看,由于事件本身處理的滯后性,以及法律和執(zhí)行情況的限制,突發(fā)事件的輿情回應不到位也是常有的事。
自2019年5月24日事發(fā)以來,直到2019年11月15日事件審判結果,政府機關在立案至審判期間許多涉及當事人的信息無法直接公開。這導致某些追求熱點的媒體有機可乘,利用這一“信息漏洞階段”,不經三點核實,故意或非故意發(fā)布虛假信息,錯誤地引導了公共輿論。[1]
(二)過度開發(fā)潛輿情的流量媒體責任缺失
在信息化時代來臨之后,公眾注意力成為了媒體的主要追求。這也導致媒體自發(fā)地采取某些新聞策略去吸引公眾注意力,其中,挖掘潛輿情去迎合觀眾喜好是較為常見的套路。[2]
以此次南昌紅谷灘殺人案為例,作為消息的散布者,“北京時間”關于此事的不當報道或是解釋不足等行為是次生輿情發(fā)生的前提。后續(xù)參與傳播的媒體不經核實傳播,使用所謂“北京時間”提供消息,讓事件的影響力繼續(xù)擴大,是有違媒體道德的行為。網傳“嫌疑人口供”“內部消息”截圖在微博、微信等平臺的釋出徹底將事件發(fā)展推向高潮,無論是散播消息的個人或是參與傳播的“大V”和后續(xù)評論者,既是失真信息的受害者,也是假新聞繼續(xù)擴散的推波助瀾者。無論哪一環(huán)節(jié),都是以流量為目的的對事件輿情的過度開發(fā)。
(三)媒體審判引動后真相時代受眾情緒
在這一案件中,除有關政府機關、相關媒體的責任之外,普通受眾作為謠言的聽信者,乃至傳播者,其獵奇心理和壓抑的情感需求都成為虛假消息生根發(fā)芽的土壤。從最初的網傳截圖開始,受眾的主觀情緒被充分調動起來,輿論所到之處人人憤慨、人人自危,這種不加以思索的信息接收模式和感性的真相接受都讓那些居心叵測的無良媒體看到商機,從而引發(fā)更嚴重的誤導現象,甚至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3]
四、結語
網絡時代的信息傳播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極大地擴大了消息的傳播范圍和影響。網絡時代的失真新聞就如同一枚炸彈一般,一經跌入人海便會激起千層浪花,不僅干擾輿論的走向,甚至會對社會秩序乃至公眾安全造成威脅。這一次南昌紅谷灘殺人案新聞從失真到反轉,更是為眾多網絡傳播的參與者敲響了警鐘,必須從多個方面入手,多方合力,方能從根源上杜絕失真網絡新聞。
參考文獻:
[1] 李平,許高雅.“后真相”時代下社交媒體對網絡輿論的引導作用研究——以重慶公交墜江案為例[J].新聞前哨,2019(10):51-52.
[2] 邵超琦.后真相時代“新聞搭車”現象的成因及對策分析[J].新聞愛好者,2019(04):22-24.
[3] 牛偉,楊珂.新媒體環(huán)境下新聞失真的原因探析——以濟南“墜樓女孩事件”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8,9(16):96-97.
作者簡介:李越(1998—),男,山西大同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新聞傳播。
?李澤敏(2000—),女,山西大同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