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樂怡
配合義務(wù)教育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寫作訓(xùn)練:語言要連貫。作文題目:《節(jié)日》。
夜已深,如水的月光透過窗戶,灑滿整個房間,毫無睡意的我,獨坐窗前,端詳著這輪滿月。月,高懸在天上,一縷一縷如絲般的云朵,從月的臉龐掠過,朦朦朧朧,羞羞答答。
“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想起小時候,每逢中秋節(jié),媽媽和奶奶就在廚房忙活開了,和面、做餡。奶奶的月餅品種繁多,有豆沙餡、芝麻餡,還有蘿卜絲餡的。面發(fā)好后,切成一個個小面團,按平,里面塞入滿滿的餡,再在餅皮上刻上花朵,撒上芝麻。這時爐膛里的火已經(jīng)燒旺,放入餅坯,蓋上鍋蓋,改用小火慢慢烙,(細致的動作描寫,展現(xiàn)了媽媽與奶奶做月餅的嫻熟技藝。)不一會兒,芝麻的香味,透過鍋蓋兒沿跑了出來,直往我和姐姐的鼻子里鉆。我們每隔一兩分鐘就過去打聽一下,奶奶的臉笑得像盛開的菊花,她慈愛地說:“這兩個小饞貓。”(“臉笑得像盛開的菊花”十分貼切,既展現(xiàn)了奶奶的年邁,又寫出了奶奶的和藹。)
餅終于出鍋了,我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總是燙得左手換右手不停地拍打,忍不住咬一口,舌頭雖然燙得直往外哈氣,嘴里的芝麻卻充斥著口腔,芳香四溢,唇齒留香。(照應(yīng)上文“小饞貓”,側(cè)面反映出月餅的美味。)
待到月上柳梢頭,庭院中早已放好八仙桌,盤中擺放著一個大大的團圓餅,四周由小月餅團團圍住,碗里放著菱角、芋艿、毛豆、花生,各種水果放在桌上,爺爺虔誠地向上天拜三拜,祈求平安吉祥,也慶祝一年的好收成。(刻畫習(xí)俗,點明月餅象征“團圓”“美好”的特征。)
儀式完成后,接下來就是吃月餅,我和姐姐往往在這時候都吃不下了,而是纏著爺爺給我們講故事。爺爺?shù)拇笫衷谧旖呛鷣y地抹了一下,輕咳兩聲,講起了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的神話故事,雖然故事耳熟能詳,我們卻依舊聽得津津有味。(爺爺講的與月有關(guān)的神話故事,豐富了月這一意象。)院中的桂花在月光下,緩緩綻放著馥郁芬芳的花蕊。(環(huán)境描寫,襯托溫馨和睦的氣氛。)
自古以來,有多少人望著明月飲酒作詩。“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江南月,清夜?jié)M西樓”“丹桂不知搖落恨,素娥應(yīng)信別離愁?!泵髟掳?!沒有了你,何處寄鄉(xiāng)愁,何處憶情思?(引用名言典故,添加了文學(xué)色彩,用一系列的疑問句式,增強情感,主旨呼之欲出。)
節(jié)日是美好的,因為她牽引著數(shù)代人的美好遐想;節(jié)日是甜蜜的,因為她讓孩子們吃到了令人垂涎三尺的美味;節(jié)日是親切的,因為她讓異鄉(xiāng)的人有了相思和牽掛。
【總 ? 評】文章開篇睹物思人,望明月寄情思,轉(zhuǎn)入到兒時的回憶里,描寫了一家人做月餅、吃月餅、賞明月、講故事的和諧溫馨畫面,出現(xiàn)的人物眾多,有媽媽、奶奶、姐姐、爺爺,和“我”五個人,卻絲毫不顯雜亂,只覺其樂融融,盡顯天倫之樂,將情思為何闡述得一清二楚,表達了借月思念親人的中心主旨。小作者賞月、寫月、頌月,將月描摹到極致,從月的客觀形象入筆,層層遞進,將與月有關(guān)的習(xí)俗、故事、象征意義一一闡明,使月這一意象豐富飽滿,可觀可感,文章中月不僅是貫穿全文的線索,也是文章的中心意象,更是團圓、美好、甜蜜、無瑕的象征,內(nèi)容之豐富,主旨之全面,值得細品。
(講評教師 ? 博 ? 雅)
初中生學(xué)習(xí)指導(dǎo)·作文評改版2020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