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西漢中期的鹽鐵會議,是在武帝到霍光這一延續(xù)性政治體制引起嚴峻社會矛盾和民生問題的背景下召開的。鹽鐵會議的主要參與對象為賢良文學,丞相車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以及丞相、御史大夫的從屬僚屬丞相使、御史。會議分兩個階段召開,而經(jīng)濟上的興利政策、匈奴用兵問題及刑法問題則為會議主要討論內(nèi)容。
【關(guān)鍵詞】 鹽鐵會議;《鹽鐵論》;漢武帝
【中圖分類號】I20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10-0032-02
一、鹽鐵會議召開的背景
漢昭帝始元六年召開的鹽鐵會議,是漢代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的重要事件,其召開有著特定的歷史背景?!尔}鐵論》開篇即言:“惟始元六年,有詔書使丞相、御史與所舉賢良、文學語。問民間所疾苦?!?①《漢書》載:“二月,詔有司問郡國所舉賢良、文學民所疾苦。議罷鹽、鐵、榷酤?!?②可見鹽鐵會議召開之初的主要目的是“問民間所疾苦”及對“鹽、鐵、榷酤”等政策加以討論。
對于“民間所疾苦”,若從政治制度傳承和延續(xù)角度對昭帝時政進行分析可知,昭帝即位之初,政事主要由大司馬霍光秉持。理清此政治制度延續(xù)性的進程,便可知“民間所疾苦”的由來?!稘h書·杜周傳》載“見國家承武帝奢侈師旅之后,數(shù)為大將軍光言:‘年歲比不登,流民未盡還,宜修孝文明政,示以儉約寬和,順天心,說民意,年歲宜應(yīng)。’” ③可見霍光秉政期嚴重的社會民生問題。正如班固在《漢書》中所言,“海內(nèi)虛耗,戶口減半”④,“天下騷動”⑤,“師旅之費,不可勝計。……民力屈,財力竭,因之以兇年,寇盜并起,道路不通” ⑥。這日益成為社會關(guān)注的焦點,從而推動統(tǒng)治集團召開會議談?wù)摯耸隆?/p>
而《漢書》所言“鹽、鐵、榷酤”則為武帝時期經(jīng)濟領(lǐng)域所奉行的鹽、鐵官營及酒專賣政策。鹽鐵會議上賢良、文學亦數(shù)斥其為奢侈之政。如《本議》篇文學言:“今郡國有鹽、鐵、酒榷、均輸,與民爭利。散敦厚之樸,成貪鄙之化?!駩鈩t財用足,民侈則饑寒生。” ⑦如此之言論在《鹽鐵論》中多有體現(xiàn)。而杜延年所言“師旅”具體指武帝時期對外大規(guī)模興兵征伐政策,這是武帝時期政治的又一重大開創(chuàng),賢良、文學斥其曰:“今廢道德而任兵革,興師而伐之……使邊境之士饑寒于外,百姓勞苦于內(nèi)” ⑧,并認為“數(shù)戰(zhàn)則民勞,久師則兵弊,此百姓所疾苦,而拘儒之所憂也” ⑨,直言武帝時大規(guī)模對外征伐政策是造成百姓疾苦的另一重要原因。
此外,杜延年所言 “修孝文明政”、示民以“寬和”⑩,則揭示了武帝時期酷吏政治的運用。漢初刑法多以寬厚儉良為特征,已而“吏安其官,民樂其業(yè)” ?。及至武帝則“酷吏擊斷,奸軌不勝” ?,先后有張湯、趙禹等人任酷吏之職,行苛嚴之法,逐步形成完備的酷吏司法體系與刑罰典章。賢良、文學便認為法令繁多、嚴峻是“斷獄所以滋眾,而民犯禁滋多” ?的原因。可見武帝時期酷吏政治是引起當時社會矛盾激化的又一原因。
綜上,在武帝到霍光這一具有傳承性和延續(xù)性的政治勢態(tài)下,社會矛盾和民生問題日益激化,由此引起了統(tǒng)治集團對于“民間所疾苦”這一問題的關(guān)注,因而舉賢良、文學六十余人召開了此次會議。而引起民生疾苦的具體原因,一則為經(jīng)濟領(lǐng)域的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制度及均輸、平準等興利政策;二則為軍事方面大興師旅、數(shù)任兵革的外事政策;三則為吏政方面以大興庭獄和任用酷吏為特征的刑法政策。
二、鹽鐵會議的參與對象
關(guān)于鹽鐵會議的主要參與對象,對《鹽鐵論》文本進行統(tǒng)計,可知參與發(fā)言的人員有“賢良”“文學”“丞相”“大夫”“丞相史”“御史”。
對于“賢良”與“文學”群體,《昭帝紀》載:“詔有司問郡國所舉賢良、文學民所疾苦。” ?《董仲舒?zhèn)鳌份d:“武帝即位,舉賢良文學之士前后百數(shù)?!??可見賢良均由有一定官職條件限制的中央或地方官吏從郡國中所選舉出來,以備察問國家政事。而文學與賢良性質(zhì)相似,都是通過察舉制從各郡國選舉而來的代表民間力量的團體。對于 “丞相”此人,據(jù)《雜論》篇“車丞相即周、呂之列,當軸處中,括囊不言,容身而去,彼哉!彼哉!” ?可知此處丞相指車丞相,即丞相車千秋。據(jù)《漢書》記載,車千秋其人“敦厚有智”。?武帝晚年曾拜其與大將軍霍光、車騎將軍金日磾及御史大夫桑弘羊同為輔佐少主的政治集團人員,車千秋在居丞相位期間“謹厚有重德”且“終不肯有所言” ?,因而為大將軍霍光所器重。對于“大夫”此人,《雜論》言:“桑大夫據(jù)當世,合時變,推道術(shù),尚權(quán)利” ?,可見其具體所指為御史大夫桑弘羊。桑弘羊其人,據(jù)《漢書 ·食貨志》記載,其在武帝時曾任大司農(nóng)中丞、治粟都尉、御史大夫等職,親自訂立并推行了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均輸平準等財政政策,是武帝時興利政策的主要策劃者,他同霍光、金日磾、車千秋一樣被武帝確立為輔政集團人員。對于“丞相使”、“御史”這一群體,桓寬言:“若夫丞相、御史兩府之士,不能正議以輔宰相,成同類,長同行,阿意茍合,以說其上。” ?桓寬在此稱其為“丞相、御史兩府之士”,可見這一群體是丞相和御史大夫的從屬官僚集團。其在會議上的發(fā)言也占諸多篇幅,多為對大夫桑弘羊的支持、辯護之語。
可見鹽鐵會議的主要參與對象為:賢良、文學、丞相車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丞相使、御史。其分為兩大陣營,一邊為代表民間力量的賢良文學,一邊為代表政府官僚力量的朝權(quán)實際操控者。
三、鹽鐵會議的內(nèi)容
基于《鹽鐵論》文本,便可對鹽鐵會議召開的進程有所把握?!度∠隆菲┹d:
奏曰:“賢良、文學不明縣官事,猥以鹽、鐵為不便。請且罷郡國榷沽、關(guān)內(nèi)鐵官?!?/p>
奏曰:“可?!??
《漢書》對此言:
昭帝即位六年,詔郡國舉賢良文學之士,問以民所疾苦,教化之要。皆對愿罷鹽、鐵、酒榷均輸官,毋與天下爭利,視以儉節(jié),然后教化可興。?
秋七月,罷榷酤官。?
可見,第一次鹽鐵會議結(jié)束后,昭帝準奏而于始元六年七月罷除了榷酤官。然而直至第一次鹽鐵會議結(jié)束,《鹽鐵論》一書記載的辯論內(nèi)容并未結(jié)束。除1-41篇記述第一次鹽鐵會議辯論內(nèi)容外,仍有18篇內(nèi)容記述雙方辯論。筆者認為42篇之后內(nèi)容并非桓寬之設(shè)言,而是大夫眾人與賢良文學在會后的余論,可看做雙方第二次辯論。只不過這次不是皇帝正式下詔而召開的,而是雙方在第一次辯論之后,針對一辯中所涉及到的一些重要又沒來得及詳細討論的問題私下組織進一步的辯論而已。
而42篇以后之內(nèi)容中,42-54篇主要討論匈奴問題和對外用兵之事,55-59篇討論言刑法之事,第60篇為桓寬所作后序。首先,這一部分所探討的匈奴、刑法問題在第一次鹽鐵會議討論中多有提及,可見這兩個問題是與會雙方都密切關(guān)注的重大問題,其大有可能針對此問題展開進一步具體而深入的論證。其次,這兩個問題與第一部分著重討論的鹽、鐵、榷酤等經(jīng)濟上的興利政策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經(jīng)濟上興利政策緣大規(guī)模對外用兵所造成的的邊費用度不足而起,而經(jīng)濟上興利政策的實施需以嚴刑峻法為保障。正如徐復(fù)觀所言:“因黷武的關(guān)系,便逐漸實施戰(zhàn)時經(jīng)濟政策。因?qū)嵤?zhàn)時經(jīng)濟政策,便不能不使用殘酷的刑法,三者互相因緣?!??楊勇則進一步指出三者是“三位一體的有機整體” ?。因此,雙方在第一次辯論后對于經(jīng)濟上興利政策互為因緣、聯(lián)系密切的匈奴、刑法問題進一步深入論證是完全可信可行的。最后,由第一部分對鹽鐵會議召開背景的分析可知,此次會議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問民間所疾苦” ?,而興利政策、用兵之策、酷刑政策作為引起民之疾苦的三個重要原因,自然會成為鹽鐵會議上雙方所重點辯論的內(nèi)容,故可明確四十二篇以后所言匈奴、用兵及刑法問題也是鹽鐵會議的重要內(nèi)容。
可見,鹽鐵會議的召開分為兩個階段:會議第一階段從二月至七月歷時五個月之久,主要討論鹽、鐵、榷酤等經(jīng)濟財政興利政策,文本內(nèi)容上分布于前41篇;會議第二階段主要討論匈奴、用兵、刑法等問題,文本內(nèi)容集中于42-59篇;文本最后一篇后序。而經(jīng)濟上興利政策、匈奴用兵問題、刑法問題則為鹽鐵會議上雙方所辯論的主要內(nèi)容。
四、結(jié)語
綜上可知,鹽鐵會議是在社會矛盾和民生問題日益激化的歷史背景下召開的,其召開主要分兩個階段。會議過程中,賢良、文學、丞相車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丞相使、御史等人對經(jīng)濟上興利政策、匈奴用兵問題、刑法問題做了深入辯論,其所論內(nèi)容成為我們研究當時歷史的寶貴材料。
注釋:
①王利器:《鹽鐵論校注》卷1《本議》,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1頁。
②班固:《漢書》卷7《昭帝紀》,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223頁。
③《漢書》卷60《杜周傳》,第2664頁。
④ 《漢書》卷7《昭帝紀》,第233頁。
⑤《漢書》卷61《張騫李廣利傳》,第2700頁。
⑥《漢書》卷96《西域傳》,第3929頁。
⑦王利器:《鹽鐵論校注》卷1《本議》,第1頁。
⑧王利器:《鹽鐵論校注》卷1《本議》,第2-3頁。
⑨王利器:《鹽鐵論校注》卷1《復(fù)古》,第80頁。
⑩《漢書》卷60《杜周傳》,第2664頁。
?《漢書》卷23《刑法志》,第1097頁。
?《漢書》卷23《刑法志》,第1101頁。
?王利器:《鹽鐵論校注》卷10《刑德》,第566頁。
?《漢書》卷7《昭帝紀》,第223頁。
?《漢書》卷55《董仲舒?zhèn)鳌?,?343頁。
?王利器:《鹽鐵論校注》卷10《雜論》,第614頁。
?《漢書》卷66 《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第2884頁。
?《漢書》卷66 《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第2886頁。
?王利器:《鹽鐵論校注》卷10《雜論》,第614頁。
?《漢書》卷66 《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第2904頁。
?王利器:《鹽鐵論校注》卷7《取下》,第463-464頁。
?《漢書》卷24《食貨志》,第1176頁。
?《漢書》卷7《昭帝紀》,第224頁。
?徐復(fù)觀:《兩漢思想史》(第三卷),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75頁。
?楊勇:《再論漢武帝晚年政治取向——一種政治史與思想史的聯(lián)合考察》,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2期,第1-16頁。
?王利器:《鹽鐵論校注》卷1《本議》,第1頁。
作者簡介:
李冰楠,女,漢族,河南洛陽人,武漢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單位:武漢大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中心,研究方向:中國近現(xiàn)代史、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