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天龍八部》中主人公喬峰經(jīng)歷了來自中原武林的屢次集體迫害,他契丹人的身份和契丹蕭氏皇族的狼頭文身標記,使他成為集體迫害的對象。喬峰的悲劇是中原武林集體迫害所造成的,更是宋遼兩國對峙下產(chǎn)生的個人命運悲劇。喬峰在遭受集體暴力的過程中始終持守著儒家的君子人格,他沖破了民族的界限,舍生取義,為宋遼兩國百姓免去兵燹之災,是真正的俠之大者。
【關鍵詞】 勒內·吉拉爾;暴力;喬峰;悲劇
【中圖分類號】I10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10-0015-03
學界對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的研究已經(jīng)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前人主要是以該小說的主題思想和人物形象為切入點進行探究,其次也有對《天龍八部》中的佛學思想、武器以及雁門關意象等進行的研究,其中主人公喬峰成了學界研究的焦點??傮w來講,諸多學者都認為喬峰是一位有情有義、心懷家國天下的英雄。因此,我打算在前人的基礎上運用法國文學批評家勒內·吉拉爾的暴力理論對《天龍八部》中喬峰的悲劇命運進行解讀。
勒內·吉拉爾在《替罪羊》中提出了“迫害文本”這一概念。在“迫害文本”中,迫害與暴力始終緊密相連。勒內·吉拉爾認為迫害文本有其固定的四個迫害范式:“第一類范式,即一種社會和文化危機的描寫,一種普遍的混亂;第二類范式,即“混亂者”的罪行;第三類范式,即被指控犯罪的嫌疑者是否有被選定的特殊標記和“混亂”的自相矛盾的標志;第四類范式,即暴力本身?!?①
此外,在提出迫害文本所具備的四個迫害范式的同時,勒內·吉拉爾也指出判斷一個文本是否為迫害文本,并不是要求該文本符合所有的迫害范式,在通常情況下存在兩類或三類迫害范式就可以認定為是迫害文本。②以此理論為指導,我將對《天龍八部》中主人公喬峰的悲劇命運進行探究。
一、暴力之于喬峰
根據(jù)勒內·吉拉爾提出的迫害范式來審視喬峰,我們發(fā)現(xiàn)他符合四個迫害范式中的第三類和第四類。第三個迫害范式是指受迫害的對象身上帶有特殊標記,他與眾不同,所以更容易被選定為迫害對象。一旦具備這種特征,就會產(chǎn)生集體暴力。喬峰之所以遭受迫害就是由于他是契丹人,而且他身上有著足以證明他契丹人身份的狼頭文身標記。狼頭文身的標記是遼國皇族蕭氏家族的標志。由于宋遼兩國的敵對關系,喬峰身上的這一標記,即喬峰契丹人的身份引起了中原武林人士對他的仇恨,于是集體暴力開始上演。
(一)中原武林的集體迫害
喬峰生活在北宋,這時的宋廷與遼國正處于對峙時期,兩國之間的民族矛盾愈演愈烈,漢人與契丹人之間的仇視情緒難以調和。當喬峰契丹人的身份被康敏公布于眾時,這種由民族仇恨而引發(fā)的集體暴力也隨之產(chǎn)生。在整部小說中,喬峰主要遭受了三次集體暴力,這三次集體暴力事件分別以三個地點為中心依次推進。
第一次是在杏子林。在丐幫大會上,由于丐幫副幫主馬大元之妻康敏聯(lián)合丐幫長老全冠清等人揭開了喬峰契丹人的真實身份,此時的喬峰已經(jīng)被幫眾指責唾罵,成為眾矢之的。緊接著康敏隱瞞了丈夫馬大元死亡的真相,反而站出來謊稱喬峰就是殺死自己丈夫的真正兇手,此舉更是將喬峰推到了風口浪尖之上。此外,譚公譚婆一干人等也指認喬峰就是當年雁門關血戰(zhàn)中幸存的契丹嬰兒。
由于這些人都是當時武林中很有名望的前輩,因此他們的證詞得到了眾人的信服,而喬峰契丹人的身份也成為證據(jù)確鑿的事實。如果說康敏等人的集體陷害是引發(fā)這次集體暴力事件的導火索,那么主要原因依然是契丹人和漢人之間的仇恨情緒,是宋廷和遼國的敵對局勢,是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沖突。
中原武林始終秉持著“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信條,因此,在中原武林中影響力甚大的丐幫,其幫主只能由漢人擔任,絕不可以由契丹人擔任。故此,驅逐喬峰離開丐幫就是此次集體暴力的首要目的。
第二次是在聚賢莊。自杏林子事件后,武林人士大都知道了喬峰契丹人的身份,此時的喬峰已經(jīng)不再是萬人景仰的丐幫幫主,而是人人口中的“遼狗”,是殘忍地殺害譚公、譚婆、養(yǎng)父、養(yǎng)母和師父的十惡不赦之徒。我們都知道,這些人的死與喬峰并無關系,但人們僅僅因為他是契丹人,便肯定了他就是元兇且不容置疑,喬峰又一次成為眾矢之的。
盡管喬峰的身份發(fā)生了一系列的變化,但他始終是一位重情重義的俠士。中原武林人士齊聚聚賢莊,就是為了商議除掉武林公敵喬峰的對策,但為了找薛神醫(yī)救治重傷的阿朱,盡管他與阿朱并不相熟,也甘愿為其冒險,孤身獨闖聚賢莊。喬峰本不愿與中原武林為敵,但在眾人的逼迫之下只能血戰(zhàn)聚賢莊,并與各位武林人士斷交,置一世英名于不顧??梢哉f,聚賢莊是眾人為除掉喬峰而設下的圈套,是比杏子林事件性質更為惡劣的集體暴力事件。但是眾人要殺掉喬峰的目的并沒有實現(xiàn),反而使對立雙方的矛盾白熱化,喬峰是被迫害對象的這一事實自始至終沒有改變。
第三次是在少林寺。在杏子林和聚賢莊的集體暴力中,喬峰一直處于被動的狀態(tài),但少林寺一役,則是喬峰對施暴眾人的直接反擊。他剛出現(xiàn)就再次成為眾人迫害的對象,集體暴力再次上演。喬峰率燕云十八騎出場,打敗了星宿老怪丁春秋,輕而易舉地救出阿紫。之后,他又面臨著慕容復、游坦之和丁春秋三大武林高手的威脅,這三人各自心存私念,尤其是慕容復和游坦之二人。慕容復心心念念著復國,一心想借除掉武林公敵喬峰為復燕制聲造勢,而游坦之之父在聚賢莊一役因敗給喬峰而自殺身亡,他是為了報殺父之仇。
盡管喬峰以一敵三擊退了三人,但他還是卷進了這場暴力的漩渦之中,成為眾人的迫害對象。這三次暴力事件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喬峰的人生軌跡也由此發(fā)生了急劇性的轉變,他的命運悲劇也正是在這三次集體暴力事件中逐漸形成。
(二)蕭遠山的暗中迫害
喬峰遭遇了接二連三的集體暴力,如果說康敏對他因愛生恨的誣陷是這些暴力的源起,那么其生父蕭遠山的殺戮行徑則為促成喬峰莫須有的罪名提供了佐證,從而推動了集體暴力的接連上演。蕭遠山在雁門關一戰(zhàn)中幸存下來,為了追查害他家破人亡的兇手苦心蟄伏三十余年。
當他追查清楚當年的一干兇手后,他開始了近乎瘋狂的復仇行動。倘若說蕭遠山殺掉趙錢孫、譚公、譚婆等人的行為可以理解,但是他殺掉養(yǎng)育自己親生兒子的喬氏夫婦這一行為的確有些匪夷所思,其實細察之下不難發(fā)現(xiàn),他殺掉喬氏夫婦是意料之中的。雖然喬氏夫婦養(yǎng)育了自己的遺子,但這也正是他們與雁門關一役有關聯(lián)的原因,而蕭遠山所要殺掉的就是當年與雁門關一事有聯(lián)系的所有人。
雁門關一役使得蕭遠山家破人亡,也使得他不得享天倫之樂三十余年,獨自一人熬過了三十余年的苦痛。倘若沒有雁門關一事,妻子不會死去,兒子不會被農(nóng)夫撫養(yǎng),以他遼國貴族的身份和高強的武功定然有一番作為。
此時的他被仇恨的意念支配著,在復仇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而此時的喬峰在追查自己身世的過程中被指控為殺死譚公、譚婆、養(yǎng)父母和師父玄苦的兇手,喬峰也想證明自己的清白。但是當他知道這些人都是生父蕭遠山所殺時,他十分痛苦,并認為這些人死于生父之手就是死于自己之手,他只有代父受過,再一次成為集體暴力的受害者。
所以,蕭遠山的復仇行徑是對喬峰的一種間接迫害,從一定程度上來講喬峰悲劇命運的形成與蕭遠山的復仇行徑密切相關。
二、喬峰悲劇命運的成因
喬峰的悲劇命運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從表面上來講,首先,慕容博的復國私欲引發(fā)了雁門關一戰(zhàn),中原武林高手也因此誤殺了喬峰一家,致使他家破人亡,喬峰雖被漢人撫養(yǎng),但其契丹人的血統(tǒng)始終無法抹殺他是遼人的事實。其次,康敏因愛而不得的怨恨揭露了喬峰契丹人的身份,使喬峰深陷集體暴力的漩渦,他悲劇命運的序幕也由此拉開。
再次,喬峰生父蕭遠山的復仇行徑給喬峰帶來了許多莫須有的殺人罪名,并將喬峰一步步推進集體暴力的深淵。但從深層意義上來講,我們發(fā)現(xiàn)宋遼兩國之間不可調和的民族矛盾、喬峰的成長環(huán)境以及他本人的性格特征都是他遭受集體迫害而走向毀滅的重要原因。
(一)宋遼兩國間的民族矛盾
民族矛盾是喬峰遭受集體暴力的主要原因,而這種民族矛盾,也正是基于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之上。到了宋代,民族歧視情緒更為高漲,身為契丹人的喬峰自然也會因民族的差異而被中原人另眼相看。喬峰所處的時代正值北宋,這個時候宋廷與遼國正處于緊張的對峙時期,兩國之間的民族矛盾愈演愈烈,戰(zhàn)爭使得百姓苦不堪言,漢人與契丹人之間的仇視情緒難以調和。
慕容博看到了契機,他以漢遼兩國之間激烈的民族矛盾為跳板,借此假傳消息,不惜以百姓的生命為代價而蓄意挑起兩國之間的戰(zhàn)亂,為他匡復燕國制造條件,這才導致了蕭遠山一家的悲劇。而三十余年后,也正是由于喬峰契丹人的身份被挑破,才致使他在集體暴力之下離開丐幫而流落江湖,從而拉開了他悲劇人生的序幕。
(二)儒家文化下的成長環(huán)境
雖然喬峰身體里流淌著遼國皇族蕭氏家族的血液,但是他自小接受漢人的教育,因此喬峰自然受到在漢民族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影響?!叭V五常”是喬峰自小接受的倫理教育,師父玄苦也教導喬峰要秉持仁愛之心。這就是他契丹人的身份被公布于眾后,即使三番五次地遭受集體迫害,也依然踐行儒家教條的原因。首先,在杏子林,喬峰成為集體暴力的受害者,但是他為了國家大義仍能做出自傷體膚,為丐幫長老洗脫罪責的仁義之舉,他以豁達的心胸突出地彰顯了儒家的寬恕精神。
其次,喬峰為救治僅有數(shù)面之緣的阿朱身入虎穴,獨闖聚賢莊,以一敵百,大義凜然,這正是一種義舉。在集體暴力、人身迫害之下,喬峰依然持守著儒家仁義之道,這是一種悲愴中的崇高。后來,由于喬峰身份的原因,他的處境變得極為尷尬,進退兩難。
首先,喬峰雖然是契丹人,但是生長在大宋,受恩于大宋。其次,正是由于喬峰契丹人的身份,致使他更不能背叛自己的祖國,這些都是儒家思想對喬峰的影響。在喬峰眼中,他認為漢人和契丹人應該是平等的,但可悲的是,宋遼雙方始終處于無休止的殺戮和征伐當中。尤其是當他親眼見到宋軍和遼軍打草谷時百姓的悲慘境況,他心中悲慟不已。
喬峰為了百姓免遭戰(zhàn)亂之苦而阻止耶律洪基攻宋,并脅迫大遼皇帝立下重誓,要求他有生之年絕對不能對宋朝發(fā)動戰(zhàn)爭。喬峰的義舉為宋遼兩國的百姓免去了兵燹之禍,但是他以下犯上挾持了自己國家的君主,背叛了自己血統(tǒng)所屬的民族,成了大遼的千古罪人,只能以死謝罪。無論是寬恕也罷,仁義也罷,舍生為民也罷,這些都是喬峰自始至終持守著儒家人格的表現(xiàn),是悲愴中見崇高的表現(xiàn)。
(三)喬峰的偏執(zhí)性格
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不是沒有道理。喬峰對復仇過于執(zhí)著,他復仇的過程也是他悲劇命運逐漸形成的過程。在此期間,了解當年實情的譚公、譚婆、趙錢孫等人相繼遇害,他們雖然不是喬峰所殺,但的確是因為喬峰尋仇而造成的。尤其是阿朱,她的死正是喬峰復仇所致。由于喬峰誤信康敏的讒言,錯把阿朱的生父段正淳認作殺害自己父母的仇人,最終導致自己誤殺阿朱。
其實這場悲劇是可以避免的,倘若喬峰冷靜下來認真思考康敏的話,倘若他能夠直言詢問段正淳,就絕不會導致誤殺心愛之人的悲劇??墒谴藭r的喬峰已經(jīng)在復仇的道路上喪失了原有的理性,迷失了自我。因此,他在經(jīng)歷了種種迫害和無力解決的諸多矛盾之后選擇了自殺,這也就意味著喬峰終究無法逃脫命運之網(wǎng),他執(zhí)著的性格注定了他的人生悲劇。
三、喬峰悲劇形象的美學意蘊
在《詩學》中,亞里士多德認為“悲劇總是摹仿比我們今天的人好的人” ③。那么喬峰就恰恰是這樣一位英雄。對結拜兄弟而言,他有情有義;對愛人阿朱而言,他忠貞不渝;對人民百姓而言,他悲憫眾生。他所彰顯出來的人格魅力已經(jīng)穿越了時空,超越了時代。但也正因為如此,一個思想和行為超前的英雄是無法在他所處的時代立足的,因此他只能選擇自殺。
但不可否認的是,雖然在我們看來喬峰選擇自我毀滅的方式是無辜的,但是他的犧牲換來了宋遼兩國之間短時期內的和平。在此,我們看到了毀滅與新生的循環(huán)往復,也體會到了永恒生命力的偉大之處,而這也正是喬峰悲劇命運下悲壯之美的體現(xiàn)。
四、結語
喬峰的悲劇是中原武林人士集體迫害的結果,更是宋遼兩國對峙下產(chǎn)生的個人命運悲劇。喬峰是值得被敬仰的,他是一位俠士,更是一位敢作敢為、重情重義、心系蒼生的英雄。他身為契丹人,遭受著中原眾人接二連三的集體迫害,但他依舊持守著儒家的君子人格,心胸豁達,以德報怨。他沖破了民族的界限,舍生取義,救宋遼百姓于兵燹之禍,是真正的俠之大者。
注釋:
①(法)勒內·吉拉爾著.馮壽農(nóng)譯.替罪羊[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2:29.
②(法)勒內·吉拉爾著.馮壽農(nóng)譯.替罪羊[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2:29.
③(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羅念生譯.詩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25.
參考文獻:
[1]金庸.天龍八部[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9.
[2](法)勒內·吉拉爾著.馮壽農(nóng)譯.替罪羊[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2.
[3]曹布拉.金庸小說的文化意蘊[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4]朱光潛.西方美學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5](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羅念生譯.詩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6]彭川.蕭峰與俄狄浦斯的淺要對比[J].劍南文學(經(jīng)典教苑),2011(05):24-25.
[7]明敏. 毀滅的崇高[D].西南大學,2012.
[8]王仁芬.《天龍八部》中喬峰形象的矛盾性[J].文學教育(上),2015(05):41-43.
[9]陳蕾.《天龍八部》中喬峰形象分析[J].文學教育(下),2017(05):92-93.
[10]蘇金玲.《天龍八部》的“大武俠”思想探析[J]. 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8,34(03):19-20.
作者簡介:
陳婧婷,女,漢族,河南漯河人,碩士研究生,淮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文藝學專業(yè),研究方向:文藝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