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主要探索尼采哲學在俄國的傳播,以及俄國象征派對尼采“日神精神”“酒神精神”和“音樂精神”的接受。
【關(guān)鍵詞】 尼采;象征主義;音樂
【中圖分類號】I51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16-0023-02
一、尼采哲學在俄國的傳播與接受
尼采哲學思想在俄羅斯的傳播開始于19世紀末,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世紀90年代。傳播途徑主要為報刊雜志,以介紹和評價類文章為主,褒貶不一。普列奧布拉任斯基的《弗里德里希尼采:利他主義道德評論》是俄國最早研究尼采的論著。他追隨尼采,重新評估和批判現(xiàn)代社會的道德標準,認為樹立新的“道德觀念,提升人的道德水平”(Ницше 1990: 370)是唯一的出路。而時任俄國哲學聯(lián)合會主席格羅特則表示反對, 認為尼采破壞了基督教的宗教道德觀念,并否定他對“多神教”的保護思想。哲學大師索洛維約夫也頗為關(guān)注尼采的思想,并撰文《真理還是空話》和《通向超人之路》,對“超人”問題做出獨特解讀。
總體而言,該階段俄國知識分子對尼采哲學的基本態(tài)度,以談其思想的缺點為主,否定其學說的正面作用,將尼采視為頹廢主義者、非道德論者、傳統(tǒng)思想的反對者、或無神論者和邪惡的宣揚者,其學說也被視為歐洲文化的危機征兆。
第二階段指20世紀頭20年。特點為尼采哲學受到俄國知識界的普遍贊賞,普及率達到頂峰。標志為大量完整、準確的論著出現(xiàn),如維金斯基編輯的《尼采著作集》,弗蘭克、拉欽斯基、別爾曼、別雷、布留索夫等人共同編輯的《尼釆著作全集》,特魯別茨科伊的《尼采哲學:評論綱要》等。正如門捷列夫·勃洛克所言,那個冬天幾乎所有人都在讀《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1900年尼采逝世時,現(xiàn)代派主要刊物《藝術(shù)世界》上發(fā)表文章說:“尼采,對我們俄羅斯人尤為親近。在他的心中,有兩個神或兩個惡魔阿波羅和狄俄尼索斯在爭斗,這種爭斗在俄羅斯文學界永久地結(jié)束了,從普希金直至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但對思想界、對未來的俄羅斯、對歐洲文化來說,尼采并沒有死去。不管怎樣,無論支持或反對他,我們應該和他一起,靠近他……在自己的情感深處理解他、接受他或者反對他?!保ㄉ耗輯I 2013: 52)可以說,至此俄羅斯知識分子才開始真正從內(nèi)心接受尼采。
第三階段為1917年至1970年。蘇維埃政權(quán)實行“文化專制”政策,禁止在蘇出版尼采著作,傳播其哲學思想。這段世紀,尼采成為話題禁區(qū)。然1917年興起的革命思潮卻使人們對尼采哲學的興趣又有回升,甚至將尼釆哲學卻與俄羅斯馬克思主義結(jié)合在一起,在當時的革命出版物中,尼采因與馬克思主義在爭取個人權(quán)利方式上的特別相似之處,竟以民主主義者和人民革命家的新形象出現(xiàn)在報刊雜志上。
二戰(zhàn)時,由于德國納粹引用尼釆的部分理論來宣傳種族主義和暴力思想,導致人們對尼釆思想的態(tài)度極其消極,甚至將其名字看作“法西斯”的代名詞,徹底抵制其思想學說。這種狀況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改善。
二、俄國象征主義對尼采思想的接受
俄國象征主義文學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受到法國象征主義、德國浪漫派和俄國本土文學與文化傳統(tǒng)的極大影響,其思想基礎(chǔ)是康德、叔本華、尼采等人的唯心主義哲學觀。俄國象征派對尼采哲學的接受主要體現(xiàn)在對尼采日神和酒神精神的吸收上。
在尼采哲學中,日神和酒神分別指希臘神話中的阿波羅和狄奧尼索斯兩位神祇。日神阿波羅集聚了多種職能和文化意義,既是象征光明、音樂、詩歌和男性美的神祇,也是醫(yī)神、谷物與畜牧之神,既擁有藝術(shù)魅力,又代表生命和希望,象征的是一種“夢”的精神,實質(zhì)是用外觀的美和夢幻來遮蔽人生的痛苦,其狀態(tài)為一種節(jié)制和遏制,表現(xiàn)為充滿智慧的寧靜、和諧和完美。而酒神狄奧尼索斯則是葡萄酒與狂歡之神,象征的是一種“醉”的精神。他指引人們在酩酊大醉之后縱情歌舞,使其忘卻人世間的痛苦,盡情享受生命的歡愉,其實質(zhì)是在酒后忘卻自我,消弭自我,與世界融為一體,其狀態(tài)是一種狂歡和放縱。
正如尼采在《悲劇的誕生》中所說:“在酒神的魔力之下,不僅人與人重新團結(jié)了,而且疏遠、敵對、被奴役的大自然也重新慶祝她同她的浪子人類和解的節(jié)日”。(尼采 1986: 6)可以看出,酒神的感知方式是以情緒為主導的音樂。
在談到藝術(shù)起源時,尼釆認為,悲劇作為古希臘的藝術(shù)典范,既是“酒神”的藝術(shù),又是“日神”的藝術(shù)。他“深入研究了構(gòu)成悲劇的諸因素:合唱、情節(jié)、舞臺形象、對白、布景乃至神話等等,在分析了它們在悲劇中的地位和作用之后認定悲劇在其發(fā)展的各個階段都是以音樂為核心的。”(王彥秋 2000:67)音樂精神貫穿悲劇各個組成因素的始末。尼采的這種以音樂為主導的綜合藝術(shù)觀主要體現(xiàn)在別雷、勃洛克、伊萬諾夫三位象征主義大師的文藝思想和文學作品中。
(一)別雷與尼采
別雷藝術(shù)思想的奠基人是尼采和索洛維約夫。索洛維約夫提出萬物統(tǒng)一論,受其影響,別雷追求將不同的藝術(shù)形式進行融合,以期創(chuàng)造一種具有強大包容力的全新藝術(shù)形式,并希望運用尼采的音樂精神為這種融合尋找到理論支持。
他認為,“雕塑、繪畫、詩歌和音樂等藝術(shù)門類并非孤立封閉的,相鄰門類之間有某種融合,而其中起統(tǒng)領(lǐng)作用的是音樂”。(余獻勤 2008:87)音樂在這些藝術(shù)門類中具有最高的意志表現(xiàn)力,每種藝術(shù)形式都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最終回歸到音樂。他從這一理論出發(fā),將詩歌與音樂進行融合,將音樂精神融入到詩歌創(chuàng)作之中,創(chuàng)作了著名的《交響曲》系列,開創(chuàng)了獨特的“文學交響曲”模式。
(二)勃洛克與尼采
狄奧尼索斯精神是勃洛克對尼采哲學的主要接受?!霸诓蹇说乃囆g(shù)理念中,音樂是世界的本質(zhì)和精神載體,是最完美的藝術(shù)形式?!保ㄠ嶓w武,牧阿珍:167)因此,他將音樂精神引入自己的詩歌創(chuàng)作,尤其貫穿于其后期作品中,使其擁有強大的震撼力與爆發(fā)力。
此外,他還在創(chuàng)作中將音樂精神與社會革命進行對比。在其筆下,音樂精神與自然力、人民、酒神狄奧尼索斯是同義詞,與其對立的是文明、知識分子和日神阿波羅。
他認為,人民就是原生的自然力,是文化無意識的保存者,充滿“生活意志”,而知識分子則代表的是文明,是喪失了音樂精神的文化,充滿的是“死亡意識“,因而知識分子總是處于“阿波羅式夢境”之中,與長期人民脫節(jié),無法理解人民,真正聽見他們的心聲。
(三)伊萬諾夫與尼采
在“年輕一代”象征派中,伊凡諾夫是最早接觸尼采哲學思想的,其博士論文《狄奧尼索斯和前狄奧尼索斯理論》也是與此相關(guān)。伊萬諾夫從尼采的音樂精神出發(fā),探索狄奧尼索斯神話的奧秘。
尼采在《悲劇的誕生》中指出,音樂具有產(chǎn)生神話的能力,尤其是悲劇神話,而神話的核心是音樂精神,神話賦予音樂最高的自由。
伊凡諾夫接受尼采的這一觀點,并在此基礎(chǔ)上內(nèi)化形成自己的看法。在他看來,狄奧尼索斯既是受難的,又是狂歡的。原初民在酒后受酒神驅(qū)使成群結(jié)隊,縱情歌舞時,會形成一種集體的狂歡,這種狂歡是一種具有集體性的文化,具有戰(zhàn)勝個體的力量。也就是說,狄奧尼索斯精神具有超越個人的“宗教性”“全民性”和“聚合性”。
因此,他提出要創(chuàng)建一種具有“宗教性”和“全民性”的“聚合性”戲劇,并在《坦塔羅斯》和《普羅米修斯》兩部戲劇中進行實踐。伊萬諾夫?qū)δ岵烧軐W的研究和實踐極大地推動了勃留索夫、安年斯基、謝·索洛維約夫等象征派代表詩人對神話題材的挖掘,從而使得俄國象征主義的文學創(chuàng)作能夠突破文學界限,與其他領(lǐng)域進行融合。
三、結(jié)語
尼采哲學思想在俄國的傳播對俄國文藝界產(chǎn)生不可忽視的作用,其日神和酒神精神成為俄國象征派的重要哲學內(nèi)涵,其音樂精神更是深入象征主義的文藝思想,并使得俄國象征派不再只停留在表現(xiàn)詩歌外在的音樂性,而是賦予詩歌以內(nèi)在的音樂精神,使其形式的創(chuàng)新與思想的深化達到融合的新高度。
參考文獻:
[1](德)尼采.悲劇的誕生[M].周國平譯.三聯(lián)書店,1986.
[2]珊妮婭.尼采與19、20世紀之交的俄羅斯文學[D].吉林大學,2013.
[3]王彥秋.尼采的酒神藝術(shù)與俄國象征主義[J].俄羅斯文藝,2000,(1).
[4]余獻勤.試論俄國象征主義對尼采音樂精神觀的接受[J].俄羅斯文藝,2008,(3).
[5]鄭體武,牧阿珍.試論俄國象征派對瓦格納“綜合藝術(shù)”思想的接受[J].中國比較文學,2018,(3).
[6]КелдышВ.А.,Русскаялитературарубежавеков (1890-е-начало1920-хгодов). Книга 2 [M].ИМИЛИРАН.М., Наследие,2001.
[7]Мирискусства[M].1900.Кн. 4.
[8]НицшеФ.,Соч.: В 2 т [M].М.: Мысль,1990.Т.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