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關于詩的可譯性問題的爭論由來已久,然而,其中既有可譯性成分,又需譯者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換,才能使詩歌在異語世界重現(xiàn)詩意。本文以詩人史耐德英譯中國寒山詩為例,借寒山詩在美國經(jīng)典化的表現(xiàn),著重分析寒山詩英譯中史耐德的詩學處理方式、采取特定翻譯策略的原因以及譯文所呈現(xiàn)的效果,為中國現(xiàn)代詩歌的英譯提供借鑒意義,促進中國詩歌乃至中國文化在異語世界的有效傳播。
【關鍵詞】 史耐德選譯;詩學的重構;文本表現(xiàn)
【中圖分類號】H31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41-0076-02
寒山詩,乃是唐朝詩僧寒山所作,20世紀50年代,經(jīng)史耐德譯介之后,寒山這位癲狂的歸隱詩人立刻受到美國垮掉一代的追捧,寒山詩在美國的經(jīng)典化使其影響力遠超李白、杜甫等著名詩人。本文從文本分析入手,研究史耐德英譯寒山詩所呈現(xiàn)的規(guī)律性特征,分析具體原因和達到的效果,為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史耐德與寒山詩
寒山所創(chuàng)詩篇大約600多首,有300多首記載保留下來。從記載的詩篇來看,寒山生于富裕的地主階級,科舉考試多次落榜,家道中落,卸職之后遠離世俗生活,攜眷前往佛教和道教朝拜的天臺山,親人離去之后寒山就獨居在寒山。他的信仰也幾經(jīng)變更,接受過儒家思想、道教和佛教。寒山所作詩篇內(nèi)容不一,包括個人思想,生活經(jīng)歷,佛教道教思想等,記載方式也大都比較分散,作于墻上、書上等,形式比較靈活,在當時未引起關注。
譯者史耐德為美國垮掉派詩人兼譯者,還被稱為“荒野詩人”,曾獲普利策獎。在寒山創(chuàng)作的眾多詩歌中,譯者只選譯了24首寒山詩,這與譯者的生活經(jīng)歷、生態(tài)觀念和信仰息息相關。史耐德生于美國西海岸,在大山大海環(huán)抱的華盛頓及俄勒岡州度過童年生活,幼年親近自然的感受對他的生態(tài)觀念以及之后的求學經(jīng)歷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關于史耐德與寒山詩的結識最早追溯到1953年日本赴美交流時在畫展上看到的一幅寒山像,激發(fā)了他對禪宗的興趣,隨后在著名漢學家陳世驤教授的建議下開始翻譯寒山詩。期間還得到哈佛大學中國文學教授方志彤(Achilles Fang)和日本著名寒山研究專家入矢義高的指導。1958年,斯奈德在《常春藤評論》秋季號第2卷第6期(Evergreen Review, Vol. II, No. 6)發(fā)表了24首寒山譯詩。
從選譯的24首寒山詩可以看出,史耐德傾向于選擇意象簡單、語言通俗的描述詩人早年生活、田園風光以及山林幽居的詩作。史耐德譯本著重描畫詩人的隱居世界和禪意人生, 除了成功喚醒“垮掉的一代”的心靈共鳴, 也部分地響應了西方文學“無所畏懼地探求心靈的真實”、追求和講究“誠” (坦誠、真誠和誠實) 的文學大傳統(tǒng)。史耐德呈現(xiàn)給讀者的是一個遠離世俗、歸隱山林的流浪者形象,在異域文化中得到了美國青年的喜愛,成為他們的精神食糧,奠定了寒山詩在美國的基礎地位。
二、史耐德對寒山詩的重構
史耐德英譯寒山詩的成功,不僅體現(xiàn)在詩人對文本的選取,還在于詩學上的創(chuàng)造,這也是他本人生態(tài)自然觀、禪學理念在譯詩中的融合與重現(xiàn)。對此,中國“斯奈德”研究專家區(qū)鉷教授(1994)分析說,斯奈德所譯寒山詩之所以影響最為深遠,恐怕是因為他本人當時的作為和思想活脫脫就是一個美國寒山。在24首譯詩中,史耐德大體上遵循“英譯詩每一個字的字序也都大抵依照中文的字序”。簡言之,史耐德整體上遵循中文詩歌模式,結合自身詩學理念、人生信仰對寒山詩進行創(chuàng)造性英譯,下文將從意象、節(jié)奏和表達等方面進行分析。
(一)意象的重生
詩歌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給讀者最大的感受力在于意象的傳達,給予讀者美學的感受與共情的體驗。史耐德在翻譯寒山詩時,結合自身經(jīng)歷重構原詩,24首詩整體的意象是統(tǒng)一連貫的,表現(xiàn)為語篇層面的連貫性和自然環(huán)境描寫時的互文性,還有詩人根據(jù)時代特征做出的具體化調(diào)整,試舉下例進行分析:
寄語鐘鼎家,
虛名定無益。
Go tell families with silverware and cars.
“What's the use of all that noise and money?”
原詩主要表達了寒山歸隱山林時淡泊名利的生活方式與人生態(tài)度,從所選詩節(jié)來看,“鐘鼎家”被譯為“families with silverware and cars”,“鐘鼎家”乃是富貴宦達之家,“鐘”是古代樂器,“鼎”為古代炊具,古代豪門貴族吃飯時要奏樂擊鐘,用鼎盛著各種珍貴食品,這里用來形容中國古代的富貴之家,但是譯文“families with silverware and cars”卻象征著現(xiàn)代生活,文化含義有所缺失,但符合目的語讀者的期待,不會給讀者造成閱讀障礙。譯者還對“虛名”進行現(xiàn)代化的解讀與傳達,譯為“noise and money”,同時也與其他詩篇構成文內(nèi)的統(tǒng)一和連貫,比如“錢(Money)是急事爾”暗示了“虛名”的具體所指。
(二)節(jié)奏的營造
聞一多認為,“節(jié)奏實詩與文之所以異,故其關系于詩,至重且大;茍一紊亂,便失詩之所以為詩。”詩人對節(jié)奏和韻律的把控也是詩意與意象呈現(xiàn)的獨特方式。由于譯者選擇接近原詩的翻譯策略,譯文大體上沿襲原詩緊湊簡潔的形式,多使用單音節(jié)詞來模仿中文詩歌的節(jié)奏,同時借用各種字符號增強停頓感,如“,”“-”“:”“;”等等。如下例:
啾啾常有鳥,
寂寂更無人。
淅淅風吹面,
紛紛雪積身。
Yammering, chirping-always birds
Bleak, alone, not even a lone hiker.
Whip, whip-the wind slaps my face
Whirled and tumbled-snow piles on my back.
原詩為2/3停頓的五言詩,譯文中也采取了與原詩相同的韻律,交叉使用字符號和逗號將其隔開,造成停頓感,延遲閱讀時長引發(fā)讀者共感。原詩每行的前兩個漢字都為疊字,更具韻律感與形象性,相反,英文并不注重重復,它強調(diào)的是相異與變化,以音步構成節(jié)奏,借押韻增強氣勢。通常譯者既會展示英文用詞的多樣性,又會通過韻律的重復來表達中文對仗工整的表達,求同存異,充分發(fā)揮譯語的優(yōu)勢,史耐德也做了相似的處理。全詩讀來雖然帶有中國詩的節(jié)奏感,但也不失為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翻譯?!班编背S续B”譯為“Yammering, chirping-always birds”,其中“啾啾”疊字譯成“Yammering, chirping”,保持韻律感,其后“-”造成停頓感,有鳥聲的余音不絕,綿延不斷,也有未見其鳥,先聞其聲之意。緊接著“寂寂更無人”英譯文“Bleak, alone, not even a lone hiker”2/3之間改為逗號相接,將單詞分開,形式上保持獨立,并且同時使用“alone”和“a lone”,其譯詩在形式與意義上都表現(xiàn)出孤寂意味。前一個小句以啾啾的鳥叫聲為背景,以動襯靜,襯托出下句詩人孤身一人立于風雪中,與自然融于一體的修身之道。通過消解物我的距離感,似乎達到“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一體”的物我之間的透明化交流。
(三)詩行的表達
譯詩在表達上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方面,史耐德24首譯詩中多數(shù)詩篇口語化表達較為明顯,主要表現(xiàn)為譯詩中看似一問一答的對話,包括其問句和縮寫的使用、直接引用、英文時態(tài)上的顯化、詩句違反語法規(guī)則的表達。其中,問答句法和口語化表達有利于弱化譯者、寒山和讀者之間的距離感,使寒山的形象可感可觸,促進了寒山詩在英語世界的傳播。另一方面,中國傳統(tǒng)詩學中講究“物象自現(xiàn)”,以其極大的靈活性與“若即若離”的姿態(tài)讓讀者由感而思。
在英譯詩篇中,“而無車馬蹤”和“鳥道絕人跡”分別被譯為“A path, but no sign of cart or horse”和“Bird path. But no trails for me”,譯者并不拘泥于英文的語法框架,用“名詞,but名詞(短語)”的結構,用詞簡潔,并且模仿出漢語的節(jié)奏感。在物象自現(xiàn)方面,“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澗濱”,原詩將寒山路途中的景物一一再現(xiàn),卻不限定道路寒山道路、河水、河岸之間的空間位置,譯詩也直接呈現(xiàn)中文的物態(tài),譯為“Rough and dark-the Cold Mountain trail,Sharp cobbles, the icy creek bank”,讓讀者依據(jù)自身經(jīng)驗重構物象,增強了詩歌的表達力與感染力。雖然譯文是詩人在體認觀基礎上的建構,但行文上更多模仿中文的詩句,在語法上進行創(chuàng)造性叛逆,直接譯出中文的物象,突破英文文法規(guī)則的束縛,使譯文在讀者頭腦中達到物我自現(xiàn)的效果,留給讀者充足的想象空間。
三、結語
譯者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借鑒中文詩歌的優(yōu)勢進行創(chuàng)造性英譯,把自己的體認觀融于作詩之中,從而使譯詩在意象,節(jié)奏和表達上融為一體,達到音美、意美和形美,促進了寒山詩的成功譯介。
參考文獻:
[1]胡安江,胡晨飛.再論中國文學“走出去”之譯者模式及翻譯策略——以寒山詩在英語世界的傳播為例[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2,(04):55-61+54.
[2]區(qū)鉷,加里 · 斯奈德面面觀[J].外國文學評論,1994,(1):33.
[3]聞一多.聞一多集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9.
[4]徐葆耕.西方文學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5]葉維廉.中國詩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7.
[6]鐘玲.美國詩人史耐德與亞洲文化——西方吸納東方傳統(tǒng)的范例[M].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有限公司,2003.
[7]周曉琳,胡安江.寒山詩在美國的傳布與接受[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8,(02):125-130.
作者簡介:
肖夢宇,女,河南新鄉(xiāng)人,西安外國語大學英文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