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彬
摘要:高中物理“拋錨式”教學模式,具有較強的實用性與可操作性,符合高中物理教學改革發(fā)展的方向。基于“拋錨式”教學的基本內涵與實施流程,分析這一教學模式的價值功能導向,并結合實踐教學經驗,從掌握拋錨技巧、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全方位科學探究三個維度,提出了高中物理“拋錨式”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策略。
關鍵詞:高中物理 “拋錨式”教學模式 應用
高中物理具有知識量大,系統(tǒng)性、抽象性、實驗性及綜合性強的顯著特點,對學生的能力要求比較高。針對當前物理教學存在的問題,“拋錨式”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符合高中物理教育教學改革的需要。
一、“拋錨式”教學及其特征分析
“錨”是一種固定船只的掛鉤狀的工具。拋錨是一種動作,目的是為了確保船舶停穩(wěn)而不被風浪沖走。教育學領域巧妙地借鑒了“拋錨”這一形式,催生了“拋錨式”教學模式。具體來說,教師在創(chuàng)設課堂教學情境時,恰當地拋出學生面臨的真實事件或學習問題之“錨”,引導其利用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等學習方式,真實體驗、識別學習目標,探索解決問題的具體路徑,進而達到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目的?!皰佸^式”教學是基于情境認知理論、建構主義理論、拋錨式主義理論以及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的。“拋錨式”教學必須在真實的教學情境中,通過師生互動、交流、合作的方式來完成?!皰佸^式”教學模式具有差異性、真實性、個性化及過程性等基本特征。差異性指的是學生對教學情境感知的不同;真實性指的是教師設置的問題必須要在真實的教學情境中與課堂目標相一致;個性化指的是教學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需要,正確對待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得到的不同結果;過程性指的是效果評價應注重過程性考核,不能單純以結果為標準。
二、“拋錨式”教學基本流程
“拋錨式”教學基本流程大致包含六個環(huán)節(jié):一是引“錨”入境,就是根據問題創(chuàng)設生成性情境,并以此作為教學的主線;二是適時拋“錨”,學生融入教學情境后,教師要迅速引導學生挖掘隱藏其中的“錨點”,引導學生開始向問題發(fā)起攻勢;三是自主探究,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知識,通過查閱課本、教學資料等手段自主學習,探尋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四是協(xié)作攻堅,教師在課堂中對學生進行分組,組織學生溝通、協(xié)作,產生的不同看法、觀點會碰撞出“火花”,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完成知識建構,并提高其創(chuàng)造力與合作精神;五是效果評價,著重強調對學生學習的過程性評價與反饋,將問題解決情況視為學習效果最根本的價值考量;六是交流分享,引導學習小組將對“錨”問題的研究成果及拓展性研究面向全班同學展示出來,以達到多角度、深層次理解學習內容的終極目的。
三、高中物理“拋錨式”教學模式的價值功能導向
1.嚴格遵循“以人為本”的教學原則
高中物理“拋錨式”教學,是一種新興的教學范式,始終將“以學生為本”貫穿教學始終,真正凸顯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皰佸^式”教學理念中,教師將學生視為完整的、具有獨立個性的、自由的“人”,注重將教學情境貼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從教學目標、過程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綜合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能力,真正做到“以人為本”。
2.立足學生已有知識開展合作探究
高中物理“拋錨式”教學理念中,學生要掌握的物理知識并非直接源自教師的課堂傳授,而是在教師引導下利用自身已具備的知識能力,完成對新知識的認識、理解和掌握。在具體教學工作中,教師通常會利用分組的方式,引導學生展開合作式探究,強調協(xié)作學習在知識構建中所發(fā)揮的關鍵作用。
3.在真實的教學情境中凸顯程序性學習
高中物理“拋錨式”教學中,教師要依據學生所要學習的知識、技能,創(chuàng)設具體的、真實的課堂教學情境,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著重強調概念、規(guī)則及原理等“程序性”的理解與應用,實施“為什么”和“怎么樣”的“兩步走”策略,凸顯學生的知識聯(lián)結與遷移能力。
四、高中物理“拋錨式”教學模式的應用技巧分析
1.巧妙“拋錨”,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技巧
“錨點”是教學活動的中心和樞紐,合理地選擇與應用“錨點”,是高中物理“拋錨式”教學模式的關鍵。教師一定要掌握“拋錨”的教學技巧。一是要巧妙利用學生的認知沖突,選擇與學生日常思維認知中相矛盾的現(xiàn)象作為“錨點”,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比如,學習《壓強》章節(jié),教師可以拿一個熱水袋充滿水,然后拋到釘板上。大部分學生會認為,暖水袋會被扎破,而實際上并不會。學生在驚奇中會產生對壓強的探究欲望。二是巧妙設置物理“錨陷阱”,讓學生先得到一個錯誤的答案,然后再引導學生探究正確答案,獲取知識。三是巧拋問題引領式“錨點”,同時設置多個具有遞進關系的問題,層層深入、步步引導,最終將錨點問題落實到課堂教學目標上來。
2.整合資源,創(chuàng)設真實的誘導性教學情境
高中物理“拋錨式”教學,離不開真實的教學情境。高中物理教師應當充分整合物理教學資源,更好地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來開展“拋錨式”教學。一是巧借生活資源,創(chuàng)設體驗性實體情境。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深入生活實際場景,感受各種物理現(xiàn)象。比如,乘坐電梯來體驗“失重”,坐公交車感受 “慣性”等。二是劃分課題內容,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將所學內容巧妙地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從中提煉出系列問題作為“錨點”適時拋出來。設置的問題要依據“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原則,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三是科學應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虛擬的教學情境。比如,使用MATLAB軟件進行光強與位置關系的模擬,增強學生的直觀體驗和感受;也可以使用Flash動畫軟件展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系等。四是運用實驗資源,創(chuàng)設真實的實驗情境。借助各類實驗器材,制造讓學生產生認知沖突的實驗現(xiàn)象。例如,以紙片、紙球與小鐵球在自由落體時下落速度的差異,誘導學生理解質量與加速度的關系。
3.凸顯主體,引導學生進行多方位科學探究
“拋錨式”教學注重在情境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凸顯學生課堂學習的主體地位,重點強調培養(yǎng)獨立探究問題的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多方位科學探究。一是教師要由“主演”向“導演”進行轉型,切實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與探究意識,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引路人。二是教師要由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合作者轉型,教師要將原本單純性講授知識所占用的課堂時間返還學生,讓學生充分利用課堂時間自主思考、充分表達,教師要成為學生的合作伙伴,與學生共渡“難關”。三是教師由權威發(fā)言人向學習者進行轉型。傳統(tǒng)的課堂中教師具有絕對的“權威性”,而在“拋錨式”教學模式中,教師也成為學習者。尤其是面對課堂上學生提出五花八門的問題時,教師必須利用課下時間查閱相關資料,與學生一同學習提高。四是要凸顯學生的個性化教育。陶行知先生說:“培養(yǎng)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qū)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yǎng)教育,這叫‘因材施教’?!币虼?,“拋錨式”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特點,發(fā)現(xiàn)學生的長處,有針對性地開展個性化教育。
參考文獻
[1]吳攀,張靜.基于拋錨式教學的初中物理教學設計——以“聲音的產生”為例[J].物理之友,2019(08).
[2]孫媛媛,張祥.拋錨定題,提高學生信息素養(yǎng)[J].名師在線,2020(05).
[3]潘延雙.拋錨式教學模式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揚州大學,2020(05).